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青城山山下白素贞是哪个青城山,青城山下白素贞下联,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青城山山下白素贞是哪个青城山,青城山下白素贞下联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青城山山下白素贞是哪个青城山,青城山下白素贞下联

青城山简介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内,距成都68公里,距都江堰市区16公里。

青城山

青城山有36座山峰,诸峰环绕,形如城郭,主峰海拔1620米,上面巍然耸立着道观老君阁,再加上这里林木青翠,四季常青,所以被称为“西蜀第一山”。

青城山以幽邃著称,丹梯千级,曲径通幽,在四川,它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

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

说起青城山,很多人都会哼出“青城山下白素贞”这句,白娘子的传说太深入人心,作为白娘子出身地的青城山好像也因此出名,其实不然。

在此之前,青城山就已有众多头衔,不仅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素有“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说,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更是世界级别的文化遗产,就连金庸小说中青城派的所在地也在青城山。当然现实中青城山并没有青城派,但确实是全国闻名的道教圣地,是全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

青城天下幽

唐代诗人杜甫笔下曾这样描写:

自为青城客,

不唾青城池。

为爱丈人山,

丹梯近幽意。”

诗中的丈人山为青城山的别称。相传轩辕黄帝时有宁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黄帝传授御风云的“龙跻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

建福宫,位于青城山丈人峰下,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888年重建,建福宫的后殿殿柱上悬挂着一副长联,这就是著名的青城山长联。

青城山建福宫

青城山长联作者

青城山道教林立,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历朝历代的隐居者层出不穷,文人墨客更是趋之若鹜。

清宣统二年,也就是1910年春天,一名四十岁的中年人来到了青城山。

他就是李善济,晚清文人,号小康,四川通江县人。清同治九年(1870)正月二十日生,聪明早慧,15岁入县学,18岁补廪,均名列前茅,“冠保(宁)九署”。其性诙谐,放浪形骸,不拘于礼,有李白之风,人称“仙李”。幼肄业于牛脑山太虚庵。

李善济博闻强记,长于联语。在青城山,李善济特意写下一副长达394字的长联,对仗工整,声韵铿锵,寓意深远,气势宏大,情景交融,被后人誉为“青城一绝”。

下雨后的青城山后山

青城山长联

青城山长联曰:

溯禹迹奠岷阜以还,南接衡湘,北连秦陇,西通藏卫,东峙夔巫;葱葱郁郁,纵横八百里舆图。试蹑屐登上清绝顶,看云岭光腾,红吞沧海;锦江春涨,绿到瀛州;历井扪参,须臾踏蜗牛两角。争奈路隔蚕丛,何处寻神仙帑库?丈人峰直墙堵耳!回思峨嵋秋月,玉垒浮云,剑门细雨,尚依稀绕襟袖间。况乃夜朝群岳,圣灯先列宿紫天;泉喷六时,灵液疑真君唾地。读书台犹存芳躅,飞赴寺安敢跳梁!且逍遥陟檐匐岗,渡芙蓉岛,都露出庐山面目,难遽追攀。楼观互玲珑,今幸青崖径达。问当初,华堵姚墟,铜铸明皇应宛在;

自轩坛拜宁封而后,汉标李意,晋著范贤,唐隐薛昌,宋征张愈;烈烈轰轰,上下四千年文物。漫借瓻考前代遗徽,记宫临内品,墨敕亲颁,曲和甘州,霓裳同咏,鸾章翠辇,不过留鸿爪一痕。可怜林深杜宇,几番唤望帝归魂?高士传岂欺予哉!莫道赵昱斩蛟,佐卿化鹤,平仲驰骡,悉缥缈莫遐荒事。兼之花蕊宫词,巾帼共谯岩竞秀;貂蝉画像,侍中与太古齐名。携孤琴御史曾游,吹长笛放翁再往。休提说王柯丹鼎,潭峭趿鞋,那堪他沫水洪波,无端淘尽。英雄多寄寓,我亦碧落暂栖。待异日,龙吟虎啸,铁船贾郁定重来。

青城山全景

上联从上往下,从右往左,每列40字,洋洋洒洒共197字,最后题字:宣统二年春月游青城联。

下联从左往右,末尾题字为:通江李善济撰书。

整副长联字体风骨遒劲,法度谨严,是不可多得的书法佳作。

作者广引博证,遣词严谨,其中穿插有二、三十个与青城山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典故,记述了三十六峰和一百零八景的概况;尤其是联中借得唐宋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陆游吟诵四川胜景的名句“峨眉秋月”、“玉垒浮云”、“剑门细雨”等,把青城山烘托得更加雄奇幽深,引人入胜。

联中如“轩坛拜宁封”,说的是轩辕皇帝设坛拜宁封为五岳丈人的故事。

丈人峰因宁封得名,相传宁封是黄帝时的制陶官员,能履蹈烈焰,随烟上下,又能驾御风云,宁封帮助黄帝学会龙跷飞行之术,打败了董尤,统一华夏,被黄帝封为统领五岳的五岳丈人。宋时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观九天丈人、储福定命真君。

“墨敕”指的是唐玄宗的手诏。

“鸿爪一痕”,出自苏轼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喻往事留下的痕迹。

青城山上清宫秋色

为便于理解,抄录白话译文如下:

追思大禹导江治水奠定岷山的规模以来,川西平原真是个富饶美丽的地方。在南方远接衡山湘水,北面遥连陕甘高原,西边通向康藏边睡,东端达于群山耸峙的夔门巫峡的八百里天府之国中,一片葱葱郁郁,青城沃野多么幽美壮观!我穿上游山鞋,试着攀登到上清宫后面的顶峰。居高环视,万象森列。看呀!雪山映着太阳,满天红霞胜过广阔的沧海;锦江春水翻波,把平原的翠绿带到瀛洲。这里山势高峻,仿佛伸手可以摩着天上的井星、参宿。时光不久,却像踏遍了寓言中的两个国家--《庄子》中蜗牛左右两角的触、蛮。怎奈何这蚕丛称王之地毕竟道路艰难,哪里去寻找神仙贮藏嘉禾的宝库啊?只有丈人峰迎面壁立而已。回想起我游踪所到的地方,那峨眉山的秋月,玉垒关的浮云,剑门岭的细雨,好像都还在我襟袖之间萦绕。而今到这幽美的青城山来,风光更是别具一格,它的幽静远非一般名山可比。更何况还有“神灯”点点,好似群山百灵来朝,它与道院燔柴祭天的火光,先后出现,明灭相映。“六时泉”四季不涸,我疑心那是仙人宁封真君所吐出的灵液。唐代杜光庭的读书台,遗迹尚存。青城山是道教圣地,飞赴寺的和尚怎敢在此跋扈嚣张!我还是逍遥自在地前进吧。登上薝蔔岗,渡过芙蓉岛,我看清了它们的“庐山真面目”,但一下子却难于游遍。山上道院处处,玲珑的楼阁交互隐现,如今我有幸能踏着青山翠崖,亲历观览,自然引动我的思古之情。试问,当年少昊和虞舜降生地的华渚、姚墟,而今在哪里?铜铸的唐明皇的像,应该宛然尚在吧?

自从黄帝轩辕氏在青城设坛,拜赠宁封为五岳丈人以后,历代都有高贤在此留下遗迹。汉朝有李意,书传标名;晋代范长生,当世称贤;唐代的薛昌,在大面山隐居修道;宋代的张愈,辞官隐居白云溪,书传可查。在轰轰烈烈的历史演变之中,青城山留下了从古至今四千年的文物古迹。凭借古书记载,我随便考察了一下前代有关青城的文物、轶事,唐碑刻着唐玄宗的亲笔诏书,上面记载着由内品官毛怀景专程从京师到青城,敕令飞赴寺把侵占的常道观归还给道家。前蜀王衍,与太后太纪游青城,官人衣服皆画为云霞,远望之飘然如仙人。王衍自依《甘州曲》填为歌词,令官人和而歌之。这使人想起唐明皇召乐工演奏《霓裳羽衣曲》,那情景十分相似。封建帝王乘着绘有鸾鸟花纹、上张翠盖的御车驾临青城,只不过是雪地上留下的一点鸿爪之痕,转眼就消失了。可怜啊,那林阴深处,杜鹃声声,不断呼唤着望帝的名字,招他魂归故里。晋人皇甫谧写的《高士传》,就记述了许多的奇人异事,难道都是欺人之谈吗?别说隋朝嘉州太守赵昱,深入犍为潭中斩蛟,为民除害以后,他就归隐青城大面山;唐代青城道士徐佐卿化为白鹤,飞到长安沙苑,虽身中御箭仍安然返回山中;宋代西睡大将姚平仲,亡命循逃,骑骡奔隐青城,与世隔绝五十年,结交仙家道侣,往来于名山。这些故事都显得虚无缥缈,好像远古的事一般了。再有,后蜀的费氏花蕊夫人,出生于青城,作有官词百首,这表明妇女的英才,可以和纪念宋代谯定幽居大面山而命名的谯岩,互相媲美;在丈人观道院壁上,有宋代画家孙太古绘的"范长生举手整貂蝉像",那用貂尾蝉 *** 装饰的帽子,戴在待中范长生的头上,神气奇异飘逸,使得范侍中与孙太古同样扬名。宋代殿中传史赵抃,任成都知府时,曾经到青城游览并留诗:“背琴肩酒上青城,云为开收月为明”;宋代蜀州通判陆游,也曾几次来青城游住,并吟有“再到蓬莱路欲平,却吹长笛过青城”的诗句。别再提说唐代蜀人王柯,隐居青城翠围山,得道飞升,炼丹之鼎犹存;五代道教学者谭峭,居南岳炼丹修道,丹成,抛靸鞋于东海,入青城仙去。以上那些帝王将相,高人隐士,画师才女,仙客羽流,都经受不住沫水的滔滔洪波,无端地全被淘洗得干干净净。英雄生在世间,也多数像是旅店过客,匆匆即逝。我虽不才,也是暂时栖身天地之间,等将来我能龙吟虎啸、叱咤风云之际,重访旧踪,像五代时仙游主簿贾郁那样,再到青城来游览访胜。

下雨后的青城后山

青城山长联,据说为迄今全国名胜古迹已经镌刻悬挂的第一长联。

作者简介:静读别苑,喜欢诗词的写作者,偶尔也会看下外面的精彩。

更多青城山山下白素贞是哪个青城山,青城山下白素贞下联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