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审美教育已摆上了与德、智、体并驾齐驱的位置,且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美育,是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增强思维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塑造美好心灵和提高精神境界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而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音乐教学的美育任务有哪些?笔者认为大致有三:
一、培养共产主义道德美
音乐是要产生一种精神的,可以使人精神振奋、信心百倍。大家熟悉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日战争时期响彻前方和后方,鼓舞了亿万军民驱除日寇的斗志。群众歌曲《救国军歌》
音调高亢明亮,节奏坚定有力,音乐形象极为鲜明集中。它唱出了“团结对外一致抗日”的最强音。这些歌曲都起过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当今的教材也有不少是为培养学生道德美而编选进来的优秀歌曲。例如《星期天》、《雷锋领队我们来》等都是歌颂少年儿童学雷锋的高尚品德的。音乐既可使人欢乐、兴奋(例如《童年的回忆》、《快乐的晚会》等歌曲),也可使人抒发怀念的深清(如《周总理,我们相信您》、《请允许》等一些怀念老一辈革命家的歌曲)。音乐在培养丰富的感情、高尚的情操方面有独特作用。
二、在美的旋律中获得知识,逐渐扩大知识领域
在低幼歌曲中,《五指歌》、《拼音字母歌》、《地球歌》都是直接地讲述知识的;小学中年级就多以叙事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儿童管弦乐作品《彼得和狼》等形式扩大学生的知识;小学高年级学生可以给他们介绍一些歌剧、舞剧或器乐作品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加深学生对历史、对社会的认识。
三、在美的享受中达到娱乐的目的
我们时常看到孩子们在边歌唱、边游戏。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这是一种美的享受,就连观看的人也感到他们是在幸福的生活着。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参加一些合唱、舞蹈、器乐演奏等演出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这同样是音乐课的教育目的。
“教育寓娱乐之中”这是一条客观规律。听音乐、唱歌、跳舞是玩,但要从中受到教育。
学生以丰富的想象唱好一首歌曲本身是一种娱乐,又是在潜移默化地接受某种教育。学生的道德风尚、感情、性格、审美观都会在这潜移默化中培养和形成。
最后谈谈音乐课上进行美育的必要环节。音乐课要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要进行美的教育,就必须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培养这种能力,须从以下三方面着手:①节奏、节拍、音准感的培养;②掌握力度、速度变化能力的培养;③歌唱时的音量和气息的控制,器乐弹奏时强弱和句逗的表达。
这些基本技能,是学生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基本条件。它在音乐教学中是最重要的环节,但不是全部。要使学生获得感受和表现音乐美的能力,在音乐教学中还要注意如下两个方面:
1.感情、创造力的培养
学生从接触一首歌曲到唱好这首歌曲大致有三个步骤:
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第一印象是教师的范唱或乐器演奏。这个印象往往是深刻的。学生易记忆易模仿。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条件认真分析、理解作品,把歌曲中内涵的艺术美挖掘出来,在学生面前树立作品的音乐形象,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唱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加深对歌词的理解外,还要引导他们将整个身心投入到歌唱中去,用心灵去歌唱,逐渐加深对旋律的感受,引起一串串联想,进一步体会音乐形象。这个对音乐作品的体会过程,就是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的过程。
最后,引导学生进入艺术的再创作。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提醒他们注意教师为表现作品所采用的手段。启发学生结合形象进行思维,鼓励他们对作品进行再创作。
2.启发形象思维
艺术是以形象的方式反映世界的,必须把对事物外在形象的感受和描绘同对事物内在本质的把握和表达统一起来,因而也就必须有形象思维。音乐的形象思维不是通过语言文字,也不是通过形体动作,而是通过音符转化而来的声音和声调。因此,在音乐课堂上,教师除对学生进行音准、节奏的训练外,还须通过一首歌曲的教唱去引导学生达到一种音乐境界的发现与思考。
我想:我们在教唱歌曲时,要像电影导演为演员“说戏”那样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音乐作品,使作品的思想感情成为学生的内心活动,这样再演唱起来就是一种再创作,也是一种超级的艺术享受。同时,还可促进学生思维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