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家里的小朋友说有首歌叫《机器铃砍菜刀》,听名记忆里有,只是从小就知道磨剪子砍菜刀,记忆中没有机器铃这个概念,为此还和小朋友争论一番。上网搜搜还真的有这首歌,放完竟然要8分多钟,没有听完就换掉频道了,我家姑娘说太长了。
上班出发前特意收出这首歌,听里面的歌词感觉就是济宁的方言,但是自己是没有机器灵的童年记忆,只能说里面的内容,部分自己非常熟悉。路上连续听几遍,除结尾外其他内容就是唤起回忆的一种方式,但结尾有句话:有多少人多少事其实我们都懂 ,但懂的太多最后智商变成了狗熊。每听到这就话,我就看一下后视镜里面的自己,狗熊会长成这样吗?
但听这首自己突然想感谢国家,感谢国家的支教事业,感谢那些刚迈出大学校门就参加支教工作的人们,历史会给支教事业一个很高的评价。支教事业最主要的贡献是对偏远地区的小朋友们认识上面的改变,是可以让小朋友近距离接触外面最新世界的一种手段,无论那个小朋友被点燃向上的希望,都可以说此举功德无量。
我相信这首歌能在农村小学里面传播,肯定是小朋友的支教老师放给他们的,我相信很多小朋友都会跟着哼几句。有些歌曲都是有时代烙印的,这首歌就具有时代的烙印,就如同那首《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即使代代传唱,但感觉肯定不一样。为此特意问一下小朋友,问谁放这首歌给你们听,说就是支教的音乐老师。
想说支教最大贡献就是可以改变支教学校的小朋友们的认识,虽然支教老师大部分最终都是无法长期留在自己支教的学校。但是她们基本都是刚毕业的学生,都是在可以代表时代前沿的校园里面出来刚刚踏进这个社会,相信她们还是有一腔热血在心里,至少她们不会被世俗的习惯所缠绕,这段时光可能都是她们一生中作为老师而言最快乐的时光。可以无忧无虑的做些事情,可以最大限度的放飞自己的梦想,让自己支教的小朋友们感受到,她们对这个时代的认识。而这些都会体现在她们对工作的热情中,这个对于小朋友的认识又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才可以擦出火花,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环境,让大部分人都成为装在套子里面的人。可以试想一下,你有没有这个经历,很多老师即教过你的父母又教过你,就像有的老师一辈子就只能教到三年级,在高一级他就教不了。她们一辈子都贡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也一辈子都忠于自己的工作,最后也就是一份工作而已。
封闭而又单纯的环境,长时间生活其中,按部就班就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惯性的存在, *** 再燃都会成为一种奢求。就像那句,现在能生多不生,养不起啊,养不起!这个就是环境给你的枷锁,这还是社会大环境,想想校园那个小环境,走出来的难度有多高?
写《新生人口减少,机会增加,延迟退休到65岁成为必然趋势!》当自己写这个文章本来的题目的时,写着写着发现离题已经很远,自己认为有道理的理由,突然发现跟现实不相符合。很多支撑自己想法的念头,需要反复考虑才可以找到本来的答案。所以文章其实写到一半,就没有往下走下去,这个题目出本书都是没有问题的,伸手就敢写也是要佩服自己的勇气。那些看似准确,却离题万里的答案,就来自于对常识的认识。
恩格斯说过:“常识在日常应用的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碰到极为惊人的变故”。我们都是受到某些影响后,就再也回不去从前,你可以想从前,但你就是无法从来或回到从前。改变都在不经意间,这个就是支教事业在现在教育中的作用。
如果看现在教育单纯看考试的分数而言,的确上补习班是件好事情。如果现在上学还是单纯以考高分数为目的,就真的有让自己家的小朋友落后于这个时代可能了。中国整个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化,现在整个社会的生存环境发生根本变化,也就是人们对未来社会的适应性,生存选择将会是多样性的,而不是向以前我们小时候,只有考大学和当兵那么孤单的两条路。
人,毕竟要明白,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这个转变是缓慢性,是渐进性的,转变都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只是细微处不易觉察而已。
当然这个都是自己上班路上的胡思乱想,是自己认识的概念之间互相串门。自己看着后视镜想歌里面那句:有多少人多少事其实我们都懂 ,但懂的太多最后智商变成了狗熊。自己是不是那头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