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栗子,又名板栗,种植历史悠久。中国是栗子的故乡,祖先食用栗子有4000年历史,以兖州、宣州产的栗子最好。
栗子在明清时期就被御定为贡品。肉质细糯,香甜可口,素有“干果之王”的美称。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春秋帝王曾大力嘉奖,凡栽栗树干株以上者,竟以千户侯相待。由此推断,古人早知栗子保健强体的作用。
有相传晋朝时,晋王率领部队追击敌人,但由于粮食不够了,不能继续追击。这时,晋王令人采集周围山上的栗子蒸熟了来吃,神奇的是士兵们吃了栗子后还治好了腰腿酸痛及腹泻的症状,士兵身体好了就抓紧追击,全胜而归。故栗子有“河东饭”之称。
还有一个传说,山里有个小伙,身强力壮,干活儿十分有劲儿,可有一年得了腰急,腿脚无力,看了许多大夫都没治好,他很着急也很憋屈,于是有了轻生的念头。
他搬着石头去到自家的栗树底下,挂好绳子,还没挂上去,一个栗蓬正好砸他头上,看着饱满圆润的栗子,他就想着不如吃饱了再走,于是狂吃了数升栗子,吃饱就躺地上睡着了。醒来后又准备寻死,却发现腰不疼了,腿也不软了,他又恢复成那个身强力壮的小伙了。从那以后他逢人就说的栗树娘娘赐了仙果给他,让他恢复健康的。
虽然这些只是传说故事,但栗子确实是药用珍果,据中医记载:栗子健脾养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用于治疗腰膝无力、鼻衄、小儿脾虚泻泄、淋巴结核、丹毒、漆疮均有疗效。
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吃煨栗二三十枚,可治内寒,暴泻如注。肾主大便,栗通肾,于此可验。
宋代苏东坡晚年腰腿痛,他懂医,且重视食疗,于是形成暮年食栗习惯。每天早晚将栗放在嘴里嚼出白浆,然后分几次慢慢吞咽入腹,久而久之,病就好了。
还有南宋陆游晚年有齿根浮动之症,他深谙医道,知属肾虚所致,晚食栗调治。
据传慈禧太后也经常吃栗子糕,以补肾强腰。
栗子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药食两用的干果,香、糯、甜、高营养、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无论你是生食还是煲汤、熬粥、做点心,都是一份老少皆宜的佳品。
不过粟子难以消化,所以一次不能吃太多,否则会引起腹胀、便秘,反而给身体带来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