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日。
如果您的孩子或者身边朋友的孩子正在高考,或在准备高考,请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他们的家长。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帮到他们。
一
应试教育很好,这是我不止一次分享的观点,它给了穷人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不管你有多恨它:耽误了青春,耽误了美好的素养,耽误了同桌的你,你不得不承认,有一条好处就足够了:它能帮助穷人改变命运。
就拿我来说,我在上初中时被分到了一个富二代班。
因为家里没钱给班主任送礼,我就只能坐在最后一排。那个班有100多号人,坐最后一排的我连老师都看不清,上课时全靠猜,周围是一些整天打架的小太保。
如果没有应试教育,我现在应该正在老家和他们一起卖保健品糊弄老太太。
所以我真得很感谢应试教育,因为它公平,也可能是我们这一辈子唯一一次仅靠努力就能实现梦想的一次挑战。
然而我今天并不想说太多努力才能成功的话,这对于高考已经结束的弟弟妹妹们可能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我想用亲身经历和大家聊另外一个话题:在这场公平的竞赛里,有没有机会弯道超车?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诚实的好人,不会走歪门邪道,尤其在高考这件事上,不努力,靠投机是一定不会成功的。
BUT,有很多大家可以公平、公开选择的机会,却有多数人都白白浪费掉了。
我能成功离开小镇,除了要感谢应试教育,我更想感谢这些曾经被我抓住的机会。
《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描述过一种叫「无风险套利」的现象:有一种机会,收益和回报明显会大于风险。
擅长把握住这种机会的人,往往赢面会更大。今天我们看到的那些身价几千万,乃至几十亿的人,他们都是靠寻找这样的机会成功的。
不知道为什么,我在中学期间通过几次很意外的机缘恰巧验证了这个道理。
讲这些案例就是想告诉大家:这样的机会真得不要白白丢掉,当孩子在专心准备考学时,家长不能糊涂,要多了解信息,不要在这种时候「佛系」。
二
还是要说回我初中的那个二代班。
我是抽签进班,原则上是没办法竞争过这些二代的,加上坐最后一排,雪上加霜,所以成绩一落千丈,完全没有翻身的机会。
一转眼到了初三,眼看是没什么希望了。但碰巧在我中考那一年,发生了一件不太重要的小事。
那一年,我们市排名第二的重点高中B高中忽然换了个校长,这个校长急功近利,想要给自己刷新业绩。他用心打点了各个中考班的班主任,让他们劝最好的同学去报考B高中。
我经常去B高中旁边一家书店买书,认识几位家住附近的同学,意外地得到了这个消息。
后来我找自己班同学简单了解一下情况:果然,那段时间我们的班主任正在挨家挨户向家长「推销」B高中,让成绩比我好很多的同学去报考。
我们班主任这几年收了家长多少钱我心里大概也有数,这明显就是拿了钱之后连好学生也出卖了。
于是我毫不犹豫在我自己的志愿表上填了我们市最好的高中。
我父母当时完全不理解,他们对我说:你们班主任苦口婆心地跟我们讲,你的成绩最乐观也就是去B高中。而且她说的也基本属实呀。
我只说了一句:我们班主任是什么人品我还是知道的,她说的话,我反向操作就对了。
在班主任们的运作下,那一年我们市出现了神奇的一幕:最好的高中录取分数竟然低于B高中。
因为各个学校的好学生都去报考了B高中,水涨船高,最好的高中反倒成了价值洼地,被人们给抛弃了。
在之后15年,一直到今天,再也没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那一年,我以压录取分的最低分,如愿考上了全市最好的高中,而很多成绩比我好的同学,因为相信了自己的班主任,最后什么都没考上。
虽然我上了高中之后也经常被人嘲笑:你是捡便宜上的高中。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反直觉思维的胜利,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感谢让我坐在最后一排的班主任,毕业之前送了我这样一个大礼包。
三
上高中后,我再也没遇上过那么多富二代,也再没有碰上那么喜欢钱的班主任。
全市重点高中就是好,座位是轮换制的:后一排的下周换到了前一排,大家都有机会坐到前排。即使你家里富可敌国,也没办法把别人家的孩子挤在最后一排。
当然,现实依然严峻,原来的好学生毕竟是好学生,前面还有三年后的高考,我依然是个差生。
接下来,我想认真地跟大家聊一个话题:文理分科。
这么重要的话题我一直没严肃地讨论过,就是为了留在今天。
很多家长思考问题总是非常有「远见」:我娃不能学文科,因为文科不好找工作。
这个逻辑我先不辩驳,因为我没有数据。而且小学毕业的郭德纲老师依然很成功,这话题无法证伪。
但各位家长是否思考过另外一个问题:本省普通一本的优秀理科专业和985大学最差的文科专业,到底哪个对孩子的未来更好?
我们省有个著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真是优秀到爆,这所学校的校友能优秀到「感动中国级别」。
但大家别忘了:这是哈尔滨的大学。我有一位这所学校的同学,第一次来北京的时候甚至不会坐地铁,因为哈尔滨当时还没有地铁。
而我亲耳听过有一些成功人士上大学之后竟然主动转去了根本找不到工作的历史系。
他的逻辑是:因为历史系几乎是全校最差的专业,因为不好找工作,所有人避之唯恐不及,导致竞争压力很小,考试简单,这为他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去社交,读书,甚至创业,还可以不费力气得到高分。
不管他后来走上了什么道路,至少这句话他说的有道理:大学给一个人提供的价值,最不重要的就是专业水平,我认识的技术牛人里几乎没有人是靠自己的专业成为牛人的。反倒是很多文科生,倒还能靠自己大学期间读过的闲书从事着文化行业。
在我看来:好大学的差专业和次优大学的好专业之间很难抉择,而在这个选择里,专业不应该作为重要参数,应该更多地考虑城市和学校。
如果这个结论你能接受,那我想负责任地告诉各位:对于那些还有文理分科的省份,文科的存在是一种制度缺陷,也就是一个无风险套利空间。
这个道理我在高一那年就想通了,道理如下:
①如果你数理化很好,选择文科后,数学会让你拥有巨大的比较优势。因为其他选择文科的同学基本都是因为理科不好。当然,那种能冲击清华、上海交大的超级学霸要排除在外,他们到哪都有比较优势。
②如果你数理化成绩一般,选择文科后,至少你不会吃亏。因为大多数选择文科的同学都是糊里糊涂选的文科,他们也无法确定自己文科很好。
③如果你文科本身就很好,只是数理化不好(我就属于这种,我初中时看不清黑板,物理就没学会过),选择文科后,至少可以和学霸拉平一些差距,如果你数理化不好,还留在理科班,那不就悲催了么?
大家看到了吗?对于高一时候的我来说,选理科,失败的概率100%,而选择文科,至少我有了50%的胜率。这50%的胜率就是文理分科送来的机会。
如果我当时选择了理科,大概率我可能勉强能上一本,在哈尔滨某二流高校上学,北师大这种学校可能只是个模糊的概念,我甚至都不知道有我现在所在的行业,因为这种行业不可能存在于哈尔滨这样的城市。
这不是事后诸葛亮:以我那么差的中考成绩,上了高中也是分在普通班。我在入学前多方了解过,在这样的班隔几年才有一个人能去哈工大,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几乎想都不要想。
这就是我在中考后用沙盘推演的结果,可以这么说:只要不是超级学霸和特别差的学生,选文科都能增加胜率。
白送的机会,为什么白白放弃?
于是我从进入高中就毫不犹豫地选择文科。很快我就发现还有一个利好:高一那年文理还没有分科,大多数人还没有把这件事纳入到考虑范围。这种文理不分科的班,没有人好好上历史和地理课,纪律一团乱麻。
于是我和我们班地理、历史老师打了个招呼:反正班上也没人听课,能不能单独给我一个人讲?
二位老师这么多年还没见过这样的奇葩,于是真的耐心地给我讲了半年课。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地理这个专业,最重要的课程都在高一这一年,这一年学得好,能解决80%的学科难题。
我就这样,又得到一个白送的机会,这个机会为我之后两年节省出大量的时间,用来弥补其他学科之前的补足,给高考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我们文科班上有很多中考比我高出40多分的学霸,班主任心中的宝贝疙瘩,都被我用这个利差一点点地追平了。
四
其实这种收益大于风险的机会在高中无处不在,只是很多同学都没意识到,家长也不愿为孩子研究。
比如说语文成绩,很多同学都意识不到它也是这样的机会,家长甚至以为语文不需要花时间。
其实语文是中学期间唯一一个可以在一个学期内迅速提分,甚至直接去参加高考的学科。
因为它是唯一一个高中三年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和高考完全无关的学科,就是说,这三年你没上课,单纯靠掌握考试技巧,也能在高考取得不错的成绩。
其他学科都不是这样的:数学需要一道一道题去做,英语需要一个词一个词来背,一点弯路都没法走。
只有语文,可能你苦苦学了三年,考试的成绩也没有太大变化。
这个学科得高分的秘密全在掌握答题技巧,而这个技巧,有半年甚至一个月足够掌握熟练了。
高三那年,我不太参加晚自习,经常在家看电视,刷遍了那年播出的几乎所有电视剧,我现在还能背出名字来:《亮剑》,《错爱》,《江塘集中营》,《杨乃武与小白菜》,《贞观长歌》……
我妈一度怀疑我疯了,到学校找老师哭诉。
而我说:我们的老师正在组织同学背字词,这在高考只有7-8分,而且都学了三年了,不该在这上面浪费时间。我现在需要的是阅读能力和作文素材。这些电视剧的歌词都这么好听,故事都这么有哲理,背一背,肯定能得高分呀。
后来我语文得到了136分,好像是全校最高分。
成绩出来之后,我妈问我:为什么你们老师连重点都分不清?
我想了一个暑假,后来只能这么说:学生上课学和不学,成绩也不会有太大变化,于是她很努力地逼大家背字词,一旦出现高分同学,她就可以说是她教得好。
很多人都说,千万不能教孩子投机,更不要去质疑权威。
确实,我举双手赞成。
但是不投机和不去抓住机会,这是两码事;
不去质疑权威,和拥有自己的判断,又是两回事。
作为家长,得学会计算赢面,这是你应该为孩子付出的努力。
再次祝愿各位高考学子和未来的高考学子取得好成绩,只有一句劝勉:在大学期间要多读书,多交朋友,不要宅在宿舍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