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笔者有一疑惑,靠诗词滋养的唐代人,他们的诗词的确是美也讲究对偶押韵,但他们会不会读着自己的诗词就情不自禁唱出来的呢?
为了证明这一点搞笑的想法,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终于找到了肯定的答案。
唱和诗便是唐代人的“歌词”,最早可追溯到贞元年间,文人游宴之时,或为了展示自己的过人才学,或为了联络感情,或为了消遣时光,或为了自娱自乐,他们多作诗来唱和。文人之间也会再作一首酬唱应答,形式活泼,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对唱。但研究了大量唱和诗发现,这些诗还是侧重在娱乐性,而它本身的艺术性和文学性并不高,很多的内容和形式都不够完善,但也不可轻易否定它的影响力。
到了元和年间,中唐的领袖人物白居易和元稹也加入了唱和诗的行列,这无疑加深了唱和诗的知名度。白居易和元稹从相识之初就有酬唱作品,正如白居易所说,二人“始以诗交,终以诗诀”。在文学史上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通江唱和”便是二人酬唱的力证。
元和十年治十三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被贬谪为通州司马。同时被贬谪,二人的政治热情下降,为互相安慰、互诉衷肠,元、白贮诗竹筒,频繁寄诗,酬唱不绝。元、白这个时期的唱和诗洋洋洒洒、长则数百句,短则几十句,十分壮观,如白居易的《东南行一百韵》。同时,他们也开始讲究韵律,唱和诗多长篇排律、次韵相酬。
但这种长篇酬唱诗的创作并不容易,既要讲究原诗的韵,又要写上上百句,实在辛苦。后来,二人索性躲懒,仅用短小的唱和诗遥寄。如白居易的《舟中读元九诗》和元稹的《酬乐天舟泊夜读微之诗》,,虽字数缩减了大部分,但情志却不减分毫,看惯了长篇大论的洋洋洒洒,小诗短小精悍的清新有味,更让人着迷。从此,这种短篇小诗的唱和诗也在当时流传开来。
但唱和诗发展的高峰,却是元、白之后的时期,和当时的党同伐异、政局动荡有关,文人退出政坛,促使了唱和诗高峰的来临。文人多了闲散的时间,开始彻夜把酒唱和,其中的代表人物包括刘禹锡、令狐楚等,后还编撰成了不少的酬唱集。
这就是唐代的歌词,是不是和我们当今的歌词相比,多了些雅致和趣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