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邓丽君有一首很出名的歌叫《又见炊烟》,很多著名歌手也都翻唱过,像王菲、周深等等。
我也非常喜欢这首歌,尤其是歌词。这首歌的歌词意思其实很简单,但却能从中读出一些古典诗词创作的手法,而且还是名家常用的手法。
有这么厉害吗?我们先来看看《又见炊烟》第一段的歌词:
又见炊烟升起
暮色罩大地
想问阵阵炊烟
你要去哪里
夕阳有诗情
黄昏有画意
诗情画意虽然美丽
我心中只有你
这首歌要表达的主题很简单,就是一个词——“思念”。具体如何表达呢?通过描写的炊烟、夕阳等意象,最后引出一个主题:景色虽然美丽,但我无心欣赏,因为我心中只有你。
这种前面大部分内容都在写景,最后才引出主题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这其实也就是“赋比兴”这三大手法中的“兴”,先写其它事物,造成某种氛围,最后引出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
虽然是常见的手法,但要写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通过写景来营造氛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擅长运用“比兴”手法的,很多都是大诗人。
我们来看看杜甫的这首《倦夜》:
倦夜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 *** 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简单介绍一下背景。这首诗写于764年初秋,当时的安史之乱刚刚得到平息。但这里杜甫并不是想表达战争结束的喜悦,而是表达对时局的忧虑。
那么杜甫是如何表达他这种忧虑的心情呢?这首诗前六句全是写景,并且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随后才引出了心中的忧虑。怎么样,是不是和邓丽君《又见炊烟》的表现手法如出一辙。
当然,我们《硬核读诗》栏目不可能只讲这么简单的内容,还是要讲讲干货的。前面也提到,“兴”这个手法的难点在于氛围营造,我们就来看看杜甫是怎么营造这种氛围的。
先看一下题目“倦夜”,意思就是“疲倦的夜晚”。夜晚本来是休息的时候,为什么还会感觉到疲倦呢?很明显杜甫是一整夜都没有睡觉,直接通宵了。这首诗的所有写作内容,都是围绕“倦夜”这个词来展开。
第一联,“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意思是说,这凉意带着竹子的味道侵入了卧室之内,郊野的月光洒满了院子里面。首联所选择的意象都是很讲究的,带着竹子味道的凉风、月光,都是很清冷的意象,一下子就把这种凄清的氛围衬托出来。这一联从时间上看,写的是上半夜的景象。
第二联,“重露成 *** 滴,稀星乍有无。”这两句衔接第一联的内容继续描写,随着时间推移,夜晚的温度越来越低,露水越来越重,以至于从竹叶上滴落下来;因为月光明亮, 所以天上的星星便十分稀疏,乍有乍无。
这一联对物象的刻画非常细致,而且非常耐人寻味。“重露成 *** 滴”,为什么露水会凝结滴落呢?因为气温越来越低。为什么气温越来越低呢?因为夜越来越深。言下之意就是说,杜甫整夜未眠,从上半夜一直坐到了下半夜。通过对物体细节的描写来表现时间的推移,诗句便显得曲折有味。
第三联,“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描写的是夜晚将尽的场景。月亮渐渐落下,萤火虫闪着微弱的光芒,水边的鸟已经醒了,互相叫唤着。一夜就这么过去了。
这里顺便再讲一下这两句的造句方法。从句式上讲,这两句都用了“句中套句”的造句方法,也就是“复杂句”。“暗飞萤”这个词组,是由“暗萤飞”这个句子变化而来,同理,“水宿鸟”这个词组,也是由“鸟宿水”这个句子变化而来。
采用这种句式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对描写的主体从多个角度进行刻画,让主体的形象变得丰满。就拿“暗飞萤自照”这个句子来说,这一句从三个角度对萤火虫进行了刻画。一是“暗”,描写的是萤火虫的亮光;第二是“飞”,描写的是萤火虫的动作;第三是“自照”,萤火虫发出的光很微弱,只能照到自己,这是描写萤火虫的状态。“水宿鸟相呼”也是一样的道理。
通过对萤火虫进行如此细致的刻画,读者脑海中一下子就能浮现出这个画面来,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孤苦伶仃这种感觉。同样的道理,“水鸟相呼”,也是在反衬杜甫的孤独。短短十个字,传递出来的信息非常多,并且充分调动了读者的听觉、视觉,让这种画面感更加强烈。
这种细节描写的能力,我只能用“可怕”两个字来形容!
杜甫从上半夜写到下半夜,再写到月落破晓,究竟是什么事情让他夜不能寐呢?在第四联我们能找到答案。“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原来杜甫是为家国大事而忧虑。这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吐蕃兵又开始侵扰中原,北方人民又开始蒙受战争之苦,这些都令杜甫十分忧虑,只能感慨,如此美好的夜晚,只能白白逝去。读到这里,我们才恍然大悟。
这首诗还有两处非常值得细品的地方。一是杜甫如何做到“扣题”。写夜景是很容易的,但是要表现“倦”就很难了。杜甫通过对空间变化的描写,暗示时间的变化,全篇没有一个字直接描写“疲倦”,但通过这些写景的内容,我们也能感同身受。
而且前六句中空间、场景的变化,背后则是暗藏了诗人的动作:先是躺在屋子里面,辗转难眠,然后走到了院子,看到了露水和星空,最后又走出了院子,看到了郊野的萤火虫和水鸟。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从上半夜到下半夜,杜甫都未曾合眼,可见他的疲倦。
第二处值得细品的地方就是这首诗的章法安排。前六句纯写景,第一联统领后两联的内容:第三句的“露”,从第一句的“竹”而来;第四句的“星”,从第二句的“月”来,而五六两句的萤火虫和水鸟,是从第二句中的“野”字而来,章法的衔接非常紧密。
而最后两句的直接抒情,表面上看很是突兀,但实际上两者的关系十分紧密。刚入秋的夜晚是如此的舒适美好,但杜甫却彻夜难眠,正是因为心中有放不下的忧虑。
这首诗曲折含蓄,是古典诗词里面最一流的写法。难怪采用类似写作手法创作出来的《又见炊烟》,能够成为一代经典。可惜的是,现在的华语乐坛已经很难看到写得如此用心的歌词了,真是令人叹息。
(本文由“硬核读诗”栏目原创,首发于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