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1
我是个对流行歌曲反应很迟钝的人。第一次听《山海》,是华晨宇在《歌手》比赛中的翻唱。听着前面低声的吟唱:“我看着天真的我自己/出现在没有我的故事里/等着我的回应/一个为何至此的原因”,还没有感觉。到了后面突然声调提高八度,近乎声嘶力竭的呼喊:“他明白/他明白/我给不起/于是转身向大海走去”,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给不起什么?为什么向大海走去?游泳自娱还是蹈海自尽?歌曲给人留下了很多悬念,每个人都可以与生活中的场景相对应。
后来我才知道,这首歌的原唱是台湾乐队“草东没有派对”。这是一个由几位90后于2012年组成的摇滚乐队,2016年才推出自己的第一张专辑《丑奴儿》,里面包含了《大风吹》《丑》《鬼》《烂泥》《山海》等12首歌曲。其中,《大风吹》被台湾评为当年的最佳摇滚单曲奖;次年,专辑《丑奴儿》获得最佳摇滚专辑奖。
这两年,在大陆和台湾都刮起了一股“草东没有派对”旋风,尤其是在90后听众中,没听说过“草东没有派对”就像当年的年轻人没听说过邓丽君一样。
2
简单介绍完这支乐队的简况,我们都想知道,一支刚刚出道的乐队,为何会刮起旋风?他们在哪一点上打动了年轻人的心?
我得出的结论是,他们的歌词太愤世嫉俗,从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比如这首《大风吹》:“大风吹着谁/谁就倒霉/每个人都想当鬼/都一样的 *** //哭啊,喊啊/叫你妈妈带你去买玩具啊/快拿到学校炫耀吧/孩子交点朋友吧/哎呀呀/你看你手上拿的是什么呀/那东西我们早就不屑啦 /哈哈哈//一样又醉了/一样又掉眼泪,一样的屈辱/一样的感觉/怪罪给时间,它给了起点/怪罪给时间,它给了终点。”
它的歌词是反抒情的,反物质的,对社会上原有的秩序和观念充满了讽刺和嘲弄;在唱法上,一改过去情歌的那种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软绵绵唱腔,直截了当,给人以当头一棒的感觉。
再比如这一首《丑》:“我试过握着她的手/却还是一样寂寞/从没想过/原来自己那么丑陋/原来自己那么丑陋//我说得像切身之痛/却一直在退缩/从没想过/原来自己那么丑陋/原来自己那么丑陋。”这是“草东没有派对”的歌曲中唯一唱给“情人”的歌,但他似乎是失恋后反思自己,“原来自己那么丑陋”。这跟传统的情歌完全不是一个路子,反而像是对自己的批判。
3
我一直试图找到这样一个“密码”,那就是了解这个乐队的年轻人经历了什么样巨大的心理磨砺,才会让他们的歌曲如此决绝,如此刻毒,甚至可以称为“黑暗”。
我注意到,近几年,“死”这个词成为很多摇滚乐队歌词中的常客。比如我们大家熟悉的“万能青年旅店”乐队,有一首著名的《杀死那个石家庄人》,“用一张假币,买一把假枪/保卫她的生活,直到大厦崩塌”,当然,是家仇还是国恨我们不知道,总之歌词里充满了对那个石家庄人的刻骨仇恨。
“草东没有派对”乐队也是这样,在《鬼》里,“他”莫名其妙把“爱人们”杀死了,然后,“你”又杀死了“我”,“因为没有人能杀死鬼”。这里,“死”这个意象反复出现:
“从没想过要伤害谁/对一切也都感到抱歉/可是我的自卑胜过了一切爱我的/于是我把爱人们都杀死了/可是你的伤悲胜过了一切爱你的/于是你把我给杀死了/是为了什么而流着血/是为了谁而流眼泪/我躲在夜里取笑着黑/因为没有人能杀死鬼。”
到底谁是“我”,谁是“你”,谁是“鬼”,谁又是“爱人”,里面有很多玄机,就看你怎样悟了。
还有一首更为决绝的歌,歌名很平淡,叫《情歌》,差一点掩盖了它内容的入木三分:
“杀了他,顺便杀了我,拜托你了/杀了他,顺便杀了我,拜托你了//你说是梦所以才痛/睡醒了再说/但那挫折和恐惧依旧/但那挫折和恐惧依旧//我把故乡给卖了/爱人给骗了/但那挫折和恐惧依旧/但那挫折和恐惧依旧。”
歌曲里的社会,是一个充满尔虞我诈的社会,“我”也不能幸免,“我把故乡给卖了/爱人给骗了”,所以,求求你,“杀了他,顺便杀了我,拜托你了”。
前面一段是低声的吟唱,过渡到声嘶力竭的“杀了他,顺便杀了我,拜托你了”,声音既惊悚又爆裂,让人听了头皮发麻、汗毛直立,毫无传统歌曲的美感。我的第一直觉就是,“这里面有事”,至于是什么事,只能靠你的想象。这种写法,在“草东没有派对”的歌曲里大量存在,我觉得是借鉴了国画中的留白,剩下的空白靠听着来填补。
我只是不明白,这群90后的小孩到底经历了什么挫折或是打击,这背后有怎样的故事,才会让他们的歌词写得如此决绝、毒辣。查阅他们的阅历,好像白纸一张,似乎得不出结论。我只能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的体悟,静静地看一眼,就什么都经历过了。
4
有人说,“草东没有派对”的突然流行,与社会上流行“丧文化”息息相关。对此我不能苟同。
“丧文化”,从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中可见一斑。小说的主人公叫叶藏,他自小敏感怯懦,为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他一再地自我放逐,靠女人养活、酗酒、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结局。他有一句名言“生而为人,实在抱歉”,这就是“丧文化”的代表。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丧文化”的特征是颓废,是不思进取,是行尸走肉,是麻木不仁,是过一天算两晌。
这一点从近几年流行的“葛优躺”、“废柴”上可见端倪,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采取消极的态度,一味逃避,颓废绝望,甚至生无可恋,由此诞生出了“丧文化”这一亚文化。
这一思潮投射在文艺作品中,就催生出一批代表这种思潮的文学、娱乐、电影作品,以及由此产生的网络舆论环境,把那些偶尔碰壁、需要释放压力的年轻人带入了“丧文化”的泥潭。
但是反观“草东没有派对”,我觉得,他们对社会传统观念是具有批判性的,是与主流价值观不同,是反物质的,对消费至上、金钱崇拜充满了批判,是对歌坛那种甜腻腻风格的一种有利反拨,说出了很多90后的心声。从这一特征看,他们并不是“丧文化”。“草东没有派对”之所以受到这个群体的欢迎,是因为他们已经成了这个阶层的代言人。
比如这首《烂泥》:“我想要说的/前人们都说过了/我想要做的/有钱人都做过了/我想要的公平/都是不公们虚构的。”在歌词里探讨有钱和没钱、公平和不公,显然建立在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之上,显示了很大的野心。
虽然“草东没有派对”的歌词里也有沮丧甚至黑暗,那只是在社会批判时用力过猛,而不是一种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