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编者按:《传播学教程》基本上是每个高校必考的一本重点书目,而其中的一些著名传播学者及其代表性理论更是考研真题中的重要版块。阿匠结合川大历年真题,为大家整理了近些年常考、必考的十大传播学学者,其人物生平和对于传播学的贡献统统压缩打包给大家!
1、拉扎斯菲尔德
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是美籍奥地利人,著名社会学家。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先后获哲学、人文学和法学博士学位。他是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
一、人物生平:
1924年,获应用数学哲学博士学位。
1925年,在维也纳创办一所应用社会学研究所,根据实验研究,详述其方法论。
1929年,开始受应用社会学的影响,并毕生从事其研究、撰写《应用社会学导论》。
1933年,获得一笔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奖学金,赴美进修心理学,后定居美国,成为美国社会学界最富有成果也最富有 *** 性的人物之一。
1940年,39岁的拉扎斯菲尔德在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并将自己后半生的学术活动扎根于此。他为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教学和科研作出的第一项贡献是筹建实用社会研究所。
二、人物贡献:
1、创建“两级传播理论”,有力地破除了“魔弹论”,使深入探讨传播的效果及其机理成为可能:1940 年拉扎斯菲尔德的伊利县的研究设计就是想证明大众媒介在影响选民投票方面的力量,调查大众媒介对政治活动的影响。
2、对传播研究的方法论作出了突出贡献,促进传播研究的科学化:他将民意测验的方法变成调查分析,即分析性地利用样本调查“来作出影响个人行为的、有因果关系的推论”。拉扎斯菲尔德的社会研究传统试图将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参与性观察和深度访谈、内容分析和个人传记、专题小组研究和焦点小组访谈结合起来。
3、拉扎斯菲尔德创造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使传播学首次被引入了大学:1927年在维也纳创办了“经济心理学研究所”,在这以后,他在美国又创办了两个大学研究机构。其中更著名的是位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应用社会研究局”。
2、施拉姆
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是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一、人物生平:
1930年,在哈佛大学取得美国文明硕士学位。
1932年,施拉姆在衣阿华大学取得了英国文学的博士学位。
1935年,在衣阿华大学担任英语助理教授一职,并于1939年担任写作班的指导教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务于统计局和战时新闻局,并参与其中。
二战后,在衣阿华大学、伊利诺伊大学、斯坦福大学、东西方研究所和香港中文大学中建立众多传播机构、培养大量优秀的传播研究者,并同时拓展传播研究的新领域。
二、人物贡献:
1、对有关的传播研究成果加以综合整理,使之系统化,为传播学勾画出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界定了传播的相关概念、建构了传播学的框架、研讨了传播的功能和责任等理论要素之后,他着手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开启了传播媒介、社会发展和国际传播的研究。
2、善于发现这一领域的研究人才和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最好的例子是他担任伊利诺大学出版社社长时,决定出版香农的《通讯的数学理论》一书。
3、他阐述理论时善用比喻。例如,在《电视与测验分数》一书中,他曾将电视比作“时间窃贼”(the thief of time)。
3、霍夫兰
卡尔·霍夫兰(Carl Iver Hovland,1912.06.12-1961.04.16)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他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的一个移民家庭,因患癌症逝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哈姆登。1912年6月12日出生在美国芝加哥,1936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曾担任该校心理学系讲师、助理教授、教授,是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也是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
一、人物生平:
1932年,获得美国西北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1933年,获得美国西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36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在耶鲁大学担任讲师,开始其专业生涯。
1942年,霍夫兰 *** 率领主要由心理学家组成的专家小组赴华盛顿,在美国陆军军部新闻及教育署研究战争宣传与美军士气的问题。
二次大战后期和战后,为美国军方的战时宣传进行了一系列心理控制实验,被研究对象达4000人。
二战结束后,霍夫兰带着同事和资料回到了曾工作过的耶鲁大学,继续进行传播和态度改变方面的研究直到去世。
二、人物贡献:
第一,它在彼得森、瑟斯顿等学者的基础上,较完善地把心理学控制试验的方法用于传播效果的研究。用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虽然与社会实践可能有一定的距离,但对传播的效果仍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预测。
第二,他对军事教育电影的研究不仅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坎特里尔的观点,而且为打破“魔弹论”的神话提供了更有价值的证据。
第三,他注意到影响说服效果的多种因素,尤其是说服者及其发出的信息者两个因素,并提出了改善说服效果的一系列有价值的建议,为“可说服性”这个当代传播学的重要课题奠定了基础。
4、拉斯韦尔
哈罗德·拉斯韦尔(1902-1978),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他对传播学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等方面,1927年出版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中译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是宣传分析的代表作,拉斯韦尔也是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之一。
一、人物生平:
1922年,他在芝加哥大学获哲学学士学位后,赴欧洲英、法、德等国著名大学攻读研究生课程,最后获得博士学位。
攻读博士期间,他曾去柏林大学学习心理分析学说,最先向美国学界引介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
二、人物贡献:
第一,他首先用政治学观点对传播学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公认的“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
第二,他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和传播“三功能说”,前者比较完善地描述了传播的过程,明确了传播学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五个基本内容,为当代传播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后者则为赖特、韦伯等学者以后对传播功能作出进一步的理论阐述,奠定了基础。
第三,他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基本课题。
第四,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由于该法精确定量的特色,为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精确的科学立下了功勋。
第五,他用定量语义学的方法,比较了有意义的政治符号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在主要新闻机构的分布,为传播学研究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5、卢因
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生于1890年9月9日,逝于1947年2月12日),又译作库尔特·勒温,德裔美国心理学家,拓朴心理学的创始人,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先驱,格式塔心理学的后期代表人,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组织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的创始人,常被称为“社会心理学之父”,最早研究群体动力学和组织发展。卢因对现代心理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巨大的贡献。
一、人物生平:
1909年进入弗赖堡大学学习医学,那时他打算成为一个医生。不久后即转入慕尼黑大学学习生物学,后又转到柏林大学。
1910年开始攻读心理学哲学博士,成为C·斯图姆夫的及门弟子。
1914年完成博士生必修课,此时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直到1916年才获得博士学位。
1944年,到麻省理工学院创立了群体动力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直到逝世。
二、人物贡献:
一是把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同时,也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手段。
二是他对社会个体和群体行为的研究,给传播学中的效果研究开创了一个重要领域: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的影响时,要充分注意社会环境和个人所属群体的作用。
三是他提出了著名的“把关人”概念,对信息流动的复杂性和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等进行了科学的解释。
6、麦奎尔
丹尼斯·麦奎尔(DenisMcQuail),英国传播学家,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传播学终身教授,“欧洲传媒研究小组”成员,《欧洲传播学杂志》三位创始人之一。曾就读于牛津大学并获得历史学学位,后在利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芬兰坦佩雷大学,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等大学担任教授或客座教授。后在阿姆斯特丹大学任教长达二十多年。丹尼斯·麦奎尔在传播学领域有着漫长而辉煌的研究经历。从1968年至今,麦奎尔出版了十几本著作,广泛涉及传播研究的诸多领域。
人物贡献:
1、20世纪80年代,麦奎尔总结自从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诞生以来所有的传播模式,精心选取了四十八种最具代表性的模式,逐一介绍其涵义、演变过程和主要优缺点,从模式研究角度明晰如画地描绘了五十年来传播学发展的轮廓。
2、20世纪90年代,麦奎尔专注于受众的研究,他认为受众既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也是特定媒介供应模式的产物。通过梳理传播学研究史上的受众研究,他在专著《受众分析》(1997年著)中把受众分为作为大众的受众、作为群体的受众和作为市场的受众三种。
7、麦克卢汉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文学学者,媒介环境学的开山祖师,“地球村”、“信息时代”的发明者,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他的经典理论有“讯息论”、“延伸论”、“冷热论”。主要著作有1951年《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1962年《谷登堡星汉璀灿》、1964年《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1969年《媒介即讯息》。提出了“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热媒介冷媒介”等著名理论。
一、人物生平:
早年在曼托巴大学求学,后来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英语文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多所大学执教。
1951年,麦克卢汉第一本专著《机器新娘》出版,该书广泛分析报纸、广播、电影和广告产生的社会冲击和心理影响。
随后出版了《谷登堡星汉璀灿》(1962)、《理解媒介》(1964)等书,一时间令人叹为观止,在人文学科领域引起强烈震撼。
二、人物贡献:
第一,他提出了传播中最本质的事情不是表述,而是媒介自身。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就会引起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不管这种媒介传播什么内容。
第二,他把技术决定论的思想运用到社会的文化分析上。他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所有的媒介都是人的某种心理和肉体能力的延伸”。
第三,他的理论叙述表现了带美国式人道主义标记的乐观主义情怀,客观上反映了西方六十年代崭露头角的大众消费福利社会的欢欣气氛和技术发明改变世界的一厢情愿。他认为现代社会的特征是冷媒介的支配地位和一种要求个人积极参与社会的整体化结构过程,极力推崇电视媒介那种超越所有感官的接触性。
8、伊尼斯
哈罗德·伊尼斯(又译作哈罗德·英尼斯),1894年11月5日出生于美国奥特维尔,1952年11月8日逝世于加拿大多伦多,著名的加拿大政治经济学家,在加拿大的学术界非常有话语权。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麦克卢汉,另一位传播学的核心人物。
一、人物生平:
1912年,18岁的伊尼斯考入多伦多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学习经济学。
1918年,获取麦克马斯特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
1920年,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伊尼斯被聘为多伦多大学政治经济学系教授。任教以后的十余年间,他致力于建构符合加拿大现实需要的经济学理论,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从1940年起,伊尼斯急剧的改变了阅读方向,开始深入研究印刷、报刊、广告、审查制度和宣传的历史。
二、人物贡献:
1、提出泛媒介理论:在伊尼斯看来,媒介的内涵和外延都是极其丰富的,媒介不仅是一种传递信息的介质,更是牵扯到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2、传播偏向论:传播和传播媒介都有偏向,大体上可分为:口头传播的偏向和书面传播的偏向,时间的偏向和空间的偏向。根据传播媒介的特性,媒介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有利于空间上延伸的媒介和有利于时间上延续的媒介。
3、媒介的垄断:伊尼斯认为传播媒介与权力之间有一种互相决定的关系,不同偏向的传播媒介能够形成不同的权力分配形式,知识垄断的产生部分地与建立这种垄断的传播媒介有关。
9、李普曼
沃尔特·李普曼(1889-1974),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位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此书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作为一部传播学经典著作,该书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让读者能细细地体会到舆论现象的种种内在与外在联系。
一、人物生平:
1914年,与人合办《新共和》杂志,担任副主编。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美国陆军部部长助理。
1921年至1931年,任纽约《世界报》编辑、主编,10年间为其撰写了大量社论(后汇为10卷出版),享誉一时。
1931年《世界报》停刊后,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上开设“今日与明日”专栏,所写专栏被国内外250家报刊转载。
二、人物贡献:
1、全面梳理了舆论传播现象: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的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提出“拟态环境”、“刻板成见”: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使得现代环境不仅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3、启发了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的研究最早也起始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虽然书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是,他表达了这样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象,这些想像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他论证了大众媒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个事件的想像之间的主要连接物。议程设置过程描绘了舆论在一个民主制中如何发挥作用。
10、库利
查尔斯·霍顿·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美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也是美国传播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开创者;他第一次全面、仔细地阐释了传播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影响。
一、人物生平:
1890年他获得密西根大学工程学学士学位。
1890年,他进入密西根大学主修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
1894年,完成经济学和社会学博士学位,并在密西根大学度过其学术生涯。
1899年,他成为社会学的助理教授并于1907 年获得教授职位。
1918 年被选为美国社会学会主席,该学会是他在1905年帮助建立的。
二、人物贡献:
1. 镜中我理论: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是由他所处的人际传播环境或者说是人际交往产生的, 即“他生活的社会性是通过与别人的交往获得的”。“如果没有‘你’、‘他’或‘他们’的相对意识,也就没有‘我’的意识”。
2. 首属团体:首属团体也曾被译为初级团体。库利认为,它在构成一个人的社会本性方面是面对面的、亲近的和重要的。
3. 有机的公众舆论:库利认为公众舆论是一个有机的、非孤立的过程,在公众舆论的形成过程中无论是多数派还是少数派,他们的意见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少数派的意见,应该同样给予关注。“有机的观点是看待少数派重要性的唯一正确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