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编者按
红色的记忆,永远的丰碑。一首首催人奋进的革命歌曲,一个个动人心魄的革命故事,存在于几代人的记忆深处。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安夜读栏目推出“品读红色经典”专题,重温那段峥嵘岁月以及背后传奇故事,以传承革命精神,激起我们奋勇前行的澎湃力量。
今天我们品读的是歌曲《十送红军》的故事。
电视剧《长征》剧照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叫,
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
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2001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长征》的主题歌选用了著名歌曲《十送红军》,在每集的片尾,屏幕上映入我们眼帘的词作者是张士燮,曲作者是朱正本。许多人一定以为是中央电视台弄错了,因为《十送红军》这首大家熟悉的旋律,40年来一直是作为土生土长的纯粹的江西民歌被大家熟知的,今天怎么又出现了词作者和曲作者呢?这其中的故事是这样的。
刘亚楼下令创作晚会
新中国的第一任空军司令刘亚楼,不仅在战场上诧叱风云,有“常胜将军”的美称,而且是我军历史上屈指可数的苏联军校毕业的科班高级指挥员,是一位儒将。
1960年,刘亚楼出访朝鲜期间,欣赏了由3000名朝鲜战士载歌载舞的名为《三千里江山》的大型歌舞史诗,其多数曲目是由战争年代的歌舞改编加工而成的,场面宏大,气势磅礴。让这位儒将怦然心动,他微笑着鼓着掌,不动神色,心里却暗暗想,中国 *** 的革命历史波澜壮阔,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里,根据地和解放区流传着多少广大军民喜爱的革命歌曲,这些歌曲在群众中很有影响,有的今天还在传唱。
他回国后的第一站是沈阳, *** 为招待他们,举办了一场晚会,演出了四首革命历史歌曲,给刘亚楼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翌年刘亚楼在杭州开会,见到了空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张双虎,刘亚楼说:“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战争,对中国革命历史懂得不多,应该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传统教育。前不久, *** 唱了四首歌,你们空政文工团也应该唱几首。”他给张双虎布置了一个任务:三个月内创作一台革命历史歌曲晚会。时间紧迫不说,刘亚楼还提出了一道“禁令”:一定要采集革命历史歌曲,而不要新创作。
词曲作者40年的沉默
空政文工团接到命令,立即行动起来。张士燮、朱正本、姚学诚、陈杰等词曲作家组成采风创作小组,到江西搜集整理革命历史歌曲,并指定由张士燮担任文学编辑。全团也放下所有的工作,集中精力完成司令交给他们的这一台大型歌舞晚会任务。
采风创作小组一行人先后到了革命老区井冈山、吉安、永新等地,老乡们一听是要他们唱革命战争年代的家乡小调,当年的军嫂、军属都高高兴兴争着把当年他们给红军唱过的歌曲一字一词地唱给采风小组,这些流传在民间的歌曲,曲调都是当地盛行的民歌调子,词是根据当时的情景有感而发的。
为了收集到足够多红军时期的歌曲,刘亚楼还亲自动员老红军、老干部们到文工团来“献歌”。连当时总政治部主任谭政大将的夫人王长德,也给张士燮、朱正本唱了《八月桂花遍地开》。
可是,尽管大家广为搜集素材,但在再现红军告别苏区开始长征的主题时,却找不到一首合适的歌曲来表达根据地人民送别红军的不舍之情。这里最主要的原因是群众歌曲很多是根据传下来的调子,自己的感受,当时的情景,想什么唱什么,有的长,有的短,虽然曲调优美,词真意切,但真正用到舞台艺术上,就缺乏锤炼。“不管刘司令的禁令,创作一首吧。”因为完成任务时间紧迫,张士燮、朱正本两个创作者就开始大胆创作。
我们今天的观众看到的《十送红军》的歌词中,只有一、三、五、七、九、十“六送”的内容,对为何会少了“四送”,感觉是个疑问,觉得《十送红军》应该是民歌满满的“十送”,词作者有节选之嫌疑。其实,张士燮确实只写了“六送”,他觉得如果真的写“十送”就太“絮烦”了。事实上,尽管少了“四送”,但这首歌要想完整唱下来,仍要近15分钟。也正是因为歌曲太长的缘故,后来创编大型音乐史诗《东方红》时,几次想要收录这首歌,最终却只得放弃。
当时,张士燮和朱正本同住单位宿舍楼3层,一写完词,张士燮就直奔朱正本的房间,让他谱曲。“我一看那词,就非常感动。”朱正本后来回忆说,当时他脑海里立刻闪现出江西采风时得来的一首民歌的旋律。这首民歌名为《长歌》,又叫《送郎调》,是赣南采茶戏里的曲调。参照这首民歌的旋律,几乎是一气呵成,不到一个小时,朱正本就完成了谱曲,因为太过投入,在谱到“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时,他一度落下眼泪。
空军的全体常委请吃饭
要唱的歌全部进行了创作整理,文工团进入紧张的排练过程,排练过程中又冒出一个插曲。有一天,总参谋长罗瑞卿从空政文工团的一位女演员那里了解到,他们正在排练一个300人的大型歌舞。那位女演员解释说:“听刘司令员说您和他在朝鲜看了一个大型歌舞,他回来后让我们搞的,名为《光辉的历程》。”罗瑞卿说:“人家有3000人,你们才300人,我看你们别搞了!”
这事马上报告给了刘亚楼,他听后生气地说:“我让你们唱历史歌曲,你们怎么搞了个大型歌舞?是谁让你们搞的?你们懂得什么是光辉的历程?”
文工团的副团长牛畅建议:“我们搞的实际上是个表演唱,我看改个名字,干脆就叫《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吧。”大家都同意这样。今天看来,如果在前面加上“中国”二字,就更准确,更大气了。
《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于1961 年8月1日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首次演出,散场时就有很多观众边走边哼唱着《十送红军》,《十送红军》一炮而红,传唱开来。后来文工团还应观众要求,把《十送红军》的词曲都印在了演出说明书上。周恩来、 *** 、聂荣臻、林彪、罗荣桓、罗瑞卿等领导先后观看了演出。
对这部作品,观众的反响十分强烈,尤其是亲身经历过战争年代的那些老同志看后更是赞不绝口。首都各大报纸纷纷刊登了剧照、歌曲,并发表评论,称之为“革命历史的颂歌”,“激动人心、亲切感人”,“受到了一次形象的革命传统教育”。
罗瑞卿看完演出后,上台和演员们合影留念,他对大家说:“你们乱给我讲嘛!什么歌舞,这明明是歌唱嘛!”
刘亚楼看完演出后高兴地说:“改得挺好嘛!我叫你们唱歌,你们举一反三,这样做就对了!”他对全体演职员说:“我们空军的全体常委请你们吃饭,祝贺演出成功。”
不过,直到刘亚楼去世,他也不知道《十送红军》是首“违令”歌曲。因为当初这首歌的署名是“张士燮、朱正本收集整理”。此后每次听到有人提这是首整理作品时,两位作者也都不吭声。
直到2001年,电视剧《长征》在央视播出,片尾曲便是《十送红军》,使得该曲再次广为传唱。在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的建议下,电视剧的片尾字幕表里第一次出现了“歌曲《十送红军》张士燮编词,朱正本编曲”的字样,这才把沉默了40多年的两位作者推到前台。
本文来源:《一歌一世界——红色经典歌曲背后的故事》(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张小芳,内容有删减,图片来源于网络。
声玲其境工作室出品
投稿邮箱:shenglinqijing2019@163.com
主播:王玲 责编:黄小敏 美术设计:刘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