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近代中国的茶叶产地,集中在安徽、浙江、湖南、四川,以及福建、云南等地。这些地区的茶叶,除满足当地消费外,主要外销到北方诸省、市及边地。
向外地销售的任务,大多由三类商人来完成:
一是安徽、福建商人。以经营安徽祁门红茶、福建武夷茶著称,资本巨大,茶叶行销四方;
二是陕西、四川商人。原由边区茶马互市而来,以经营边茶为主,茶叶行销康藏;
三是晋商及江浙湖广商人。经营内地茶叶贸易,尤以晋商实力雄厚,足迹遍全国,并经营蒙古、新疆和在恰克图与俄国的茶叶贸易。
当时全国实行茶行制度,这些茶商具有一定的专利权,因此利润丰厚,并形成大商人资本的茶商。
徽商自唐宋两朝,就有经营茶叶的传统,他们让茶成为几大行业(盐、碘、茶、木、粮、布等)中非常重要的一行。
在西北茶叶贸易中,徽商虽然竞争不过山陕商人,但他们却牢牢控制了北京、天津、山东、河北、东北等地的茶叶贸易。徽商借助低成本的水运之便,将茶叶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使自己在北方茶叶市场的残酷竞争中处于优势。
从18世纪起,很多徽商改由海路运输茶叶,这样既可降低成本,又可缩短运输时间。他们先将茶叶运至上海,然后雇佣轮船将大批茶叶集中运至青岛、烟台、天津、营口等处,再分销各地。徽商北运茶叶规模很大,以满足北方茶叶消费的快速增长。
茶马古道文物
嘉庆时,一艘为徽商运茶的轮船在返途中遭遇飓风,漂流到朝鲜的济州岛。船上人称:去年(嘉庆十年,1805)闰六月十六日,徽州茶商冯有达雇佣他们的轮船,在上海吴淞口装入茶叶835包,八月一日运至天津。
当时内销茶多用篓袋包装,每篓重量多在60斤左右。可知冯有达一次运茶即达5万斤左右,规模非常大。
在嘉庆末道光初, *** 虽然一度曾经禁止海运,但因为北方茶叶需求持续增长,而运河运输能力有限,陆路运输成本又太高,所以这项禁令不久便被取消。
道光五年(1825)上谕称:“江省江海关向准茶叶出口,运往北省销售……凡北赴山东、天津、奉天等处茶船,仍准其纳税放行。”海路运茶一事竟然引起道光皇帝的关注,可见茶叶在京津及整个北方地区的重要性,它已经不是可有可无的日用消费品了。
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对茶叶的需求更是不断增加,上至宫室皇帝,下至里巷平民,茶叶都成为其生活中的必需品。
比如乾隆皇帝喜欢饮龙井新茶,“高宗命制三清茶,以梅花、佛手、松子瀹茶。有诗纪之。茶宴日即赐此茶。”慈禧太后则喜欢以金银花泡茶,“孝钦后饮茶,喜以金银花少许入之,甚香。”
北京城区不仅茶行很多,而且茶馆林立,每年的消费量都很大。北方人喜欢花茶,花茶在北方各地的销路非常好,因此徽商销往北方的茶叶,一般都先在南方(主要在福建)窖制成珠兰、茉莉等各种花茶,然后再从海路运至北方。
茉莉花茶
同治年间,歙县人吴景隆在苏州开设“吴世美”茶店,信誉极好。他不仅在当地销售和批发,而且还窖制花茶销往北方,每年行销量达30—40万斤。
另一歙县人吴炽甫,也专门从事茶叶内销。他在徽州、杭州等地收购毛茶,运至福建,在自己开设的“同德”茶厂中窖制花茶,然后由海路北运,行销于直隶、山东及东北等地。
他在北方许多城市都设立了茶庄、茶店经营零售业务,如在北京就设有“存瑞”、“聚星”、“源成”、“德润”、“肇祥”字号,在张家口、宣化分别开设了“德祥”等字号。他经营茶叶的资本多达200万元,号称歙县南门首富。
江南尤其是在江苏、浙江两省,徽州茶商最为活跃,这首先是得益于地理之便以及经济上的相对发达。
安徽徽商馆
浙江与徽州水陆相连,交通极为便利,自屯溪沿新安江顺流而下,可将茶叶直接运抵杭州;在杭州转运河,北运至苏州,或经上海港转海运,然后再分别销售至全国各地。
在苏浙两省的茶叶经销中,徽州茶商实力最强,行号最多。从清朝至民国,这种格局没有变化。除了北方及沿海地区,徽州茶商的势力还延伸到了内地甚至边远地区。
徽商主要经营着华北、华东及华中等部分茶叶市场,晋商则主要经营着西北部及北方的大部分市场。茶叶贸易对晋商非常重要,几乎所有的大晋商都或多或少与茶叶贸易有关。
茶马贸易虽然在乾隆年间就基本停止了,但西北茶叶贸易却并未停止。到乾隆末年, *** 成为西北茶市中心,晋商扮演了重要角色。
山西乔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