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作者 | 和小畏
编辑 | 张罐子
责编 | 陈沉沉
被别人夸奖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有的人会直接笑着说“谢谢”;
有的人第一反应是“哪里哪里”;
也有的人,会立马澄清:“哎呀,没你说的那么好,我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呢。”
小小的一个反应,其实暗示着一个人内心看待自己的方式。
欣然接受夸奖,意味着敢于展示自己的“好”。
第一时间否认夸奖,并澄清自己其实不够好,这种过度的谦虚,意味着习惯关注自己“糟糕的一面”。
这个看起来无比简单的习惯,却会引导人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有的人会越来越享受生活,而有的人,则会越活越绝望。
如果把人比作花,这两条路,分别就是绽放与枯萎。
“别夸我,我不好”
上个月,我与几年没见的小辉碰面。
正巧他刚辞职不久,在准备面试新的工作。
但他整个人看起来却非常颓废无力,如同一棵即将枯萎的植物。
见此情况,我忍不住对他说:“去呗,如果不能通过,再面试下一家咯。”
但他非常焦虑地说:“不行啊,如果被拒绝了,那我真的是一无是处了!”
这种价值感极低的状态,和我记忆中的他完全不一样。
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我想起几年前,和小辉还是同事的时候。
那时的他,比现在精神不少,做事也很有干劲。
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有一个特别的习惯:
会本能地否认一切夸奖。
比如当我看到他提前完成了当月KPI,忍不住夸他:“哇,你现在好厉害啊!”
他会连忙摆手否认:“没有啦,我还不够好,有很多业务还不熟练......”
然后就开始详细列举自己不熟练的地方,比如效率比不上别人、整理数据会犯错、找材料花的时间太久等。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小辉为人谦虚。
但相处久了,就发现他每次说起自己时,都会挑不好的部分去讲。
比如开会做总结,大家通常会说自己工作有值得肯定、也有不足的地方。
但到了小辉,他会清一色只讲不好的地方:
“我还有哪些疏忽的地方。”
“我对自己的发挥还不够满意,没做到最好。”
即使是私下聊天,他也依然是这样的讲话习惯:
“我呀,还是懒,总比不上别人勤快。”
“我就是意志力不够,运动看书那些,坚持不下去。”
总而言之,小辉在讲述自己时,总离不开一个意思:
我不好。
并且,因为他把注意力都聚焦在这些地方,所以有时听完他有理有据的澄清后,我也开始觉得他真的不够好,也夸不动了。
没想到,几年没见,现在小辉变化这么大。
小辉说,这些年过得越来越糟了——
上司不信任他,只给他做一些基础的工作,争取不到升职的机会;
自己的行动力越来越弱了,做事总爱拖延,干劲越来越少;
胆量也大不如前,如今即使是面试这么小的事情,也会紧张不已。
也因此,小辉变得越来越沮丧,觉得生活太难了。
不过在我看来,他如今的境遇,和他从不夸奖自己有很大的关系。
越讲述“不好”,人越萎靡
小辉拒绝夸奖,是因为他总习惯关注自己糟糕的部分。
通常我们会认为,这反映了一个人谦虚、懂得反思,是值得肯定的优点。
然而,如果人过度地「讲述」糟糕无力的部分,就会变得更加糟糕无力。
在心理学看来,「讲述」是会产生影响力的——
如何「讲述」自己,会影响我们如何理解和看待自己;
当我们越是把「讲述」的焦点放在事情的某个“面”时,这个“面”就会变得越来越大,对人的影响也会跟着变大。
当小辉花了大量笔墨去「讲述」自己工作上还有哪些不足,就是在不断发出“我很糟糕”的心理暗示。
尽管每句话单独拎出来,也不算违背事实,但讲完后,他会变得更加嫌弃自己。
而当一个人处于强烈的自我厌恶中时,会导致3种影响:
1、向身边的人发出暗示:我不够好。
他全身上下都散发着一股自我怀疑的气场。
所以,他的上司也慢慢接受了暗示,真的觉得小辉不靠谱。
于是即使有好的机会,也不敢放心交给他。
当身边的人也觉得他不好时,那么工作自然也走下坡路了。
2、变得没有动力做事情。
每次做事,他都只看到自己不够好的地方。
久而久之,“做事情”就意味着要去面对那个糟糕的自己,这会给人带来强烈的痛苦。
而人的本能,是想靠近好的感觉,远离糟糕的感觉。
于是,小辉就会慢慢变得拖延、没动力。
3、内心变得脆弱。
长期关注自己的“不好”,人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如同风中残烛,变得十分虚弱。
外界任何一点小小的挑战,都有可能像一阵风,轻易就把他内心的小火苗吹灭。
所以整个人会变得特别敏感,即使是一场面试,对他而言也是生死攸关的。
在这几种影响的交错作用下,人的状态就会变得越来越萎靡无力。
在咨询中,我也遇到过不少“夸奖绝缘体”的来访者。
他们常常沉浸在一种「负面的讲述」中——
一方面,对现状不满,想做出改变,
另一方面,又在强调自己的无力,难以改变。
比如一位女士,她说自己最大的毛病就是情绪化。
每次咨询,她都像检讨一样,把自己情绪化的负面影响都讲一遍:
最近,我又失控好几次。
昨天,我又讲了好多伤人的话。
但我却发现,其实她也有做得不错的地方。
比如她能总结自己情绪化的规律,也能察觉自己在那时说了什么。
这是一份宝贵的觉察,对于接下来学会驾驭情绪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当我夸奖她这一点不错时,她会立马避开这个话题,然后继续“反思”自己。
如果说,一开始她的精神状态是-10分,那么当强调完自己的问题后,就变成了-100分了。
处于这种状态下,人是无力去做任何改变的。
有力量的人,都擅长“自夸”
很多人都容易陷入一个误区:
希望通过挑出自己的毛病,去把自己塑造成想要的样子。
但真正的改变之道,在于去「讲述」自己的“好”,哪怕只有一点点。
因为,把注意力放在“做到”的部分,人才能燃起更多动力,去面对困难。
比如我认识的一位创业合伙人老刘,是个很擅长自夸的人。
曾发生过一件特别触动我的事。
老刘因为工作需要,要去外地学习做直播,按照计划,他要在那边高强度工作几个月。
这对不少人而言,难免会有些紧张或者压力。
但老刘的表现,却是极度兴奋。
作为创业小公司,老刘每天都要过目很多非常琐碎的事情,比如宣传广告、合作业务、内部人事、物资采购等。
但无论多小的事,他几乎都是饱含热情去做的,尽管偶尔也会不耐烦,但他的热情,依然比我认识的很多创业者都要强。
而在其中,他有一个习惯:
每做完一点事,都要好好夸一下自己。
比如:
参与设计了宣传海报,他会夸自己的审美好;
给客户新建了社群,他会夸自己又做了新尝试;
甚至,有些决策在事后被证实是判断失误,他也会认可自己:“嗯,我又吸取了一个宝贵的教训”。
一开始,我觉得他挺烦人的,心想:这么点事情,有必要这么夸自己吗?
但随着他的公司慢慢发展壮大,我越来越体会到,正是老刘的自夸,让他坚持了下来。
老刘一直在讲述自己成功做到的部分,这会给他持续带来力量感,让他能持续克服困难。
同时他自信的状态,也吸引到了更多优秀的人加入到公司。
尽管刚开始创业有不少磕磕碰碰,但一路走下来,也慢慢发展得不错。
相信看到这,我们可以发现,老刘和小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辉一开始是不错,但总是在「讲述」自己“不好”的一面,越活越无力。
老刘则相反,一开始一般,但因为能肯定自己一点点的“好”,越活越有力量。
在这背后,其实有一个重要的启示:
不要吝啬夸奖自己一点点的好。
进行恰到好处的自夸
看到这,也许会有人问:
我虽然嘴上说自己不好,但心里面认为自己很好,不就可以了吗?
确实,这是不少人对待夸奖的态度。
我小时候,也经常被教育:
尽管觉得自己好,但不要说出来,要保持谦虚。
然而,“心里觉得”和“说出来”,是有本质区别的,被「讲述」出来的话语,会更加具有影响力。
心理学中有一句有趣的话:
谦虚使人猥琐,骄傲使人进步。
这里的“猥琐”,指的是一个人没有把自己生命力活出来的状态。
就像一朵花,明明可以开花,却不绽放,明明有香味,却不散发出来。
这种收敛会对我们的生命带来无形的限制。
就像画地为牢一样,时间久了,人就会变得越来越无法展露自己的力量。
或许你会担心:
总夸奖自己,不会变得自傲,然后退步吗?不会让自己陷入全能自恋的狂妄中?
在我看来,其实夸奖是有技巧的。
像老刘的自夸能够起到正面作用,是因为符合了2个准则:
1、再小的事情,也值得好好夸奖自己。
就像玩游戏一样,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能得到一个奖励,才会让人愿意玩下去。
每成功做到一小件事情,都值得好好认可自己,然后才更有力去做下一步。
所以,当老刘形成了这个习惯,工作对他而言就像游戏一样,值得兴奋。
2、每个夸奖,都是基于事实的。
脱离现实的自夸,是会让人变得狂妄和退步的。
但老刘的自夸始终尊重事实。
比如在做错决定时,他不会硬说“我就是对的”,而是夸自己“敢于面对失败、擅长总结经验”。
这样的夸奖,能让他更从容地面对失败。
正如李松蔚老师提出的“5%的改变”:
改变自己,不宜步子迈得太大,应以5%的改变作为目标,小步慢走,才会更好地实现自我成长。
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学会看到自己5%的好,并为之认可自己,才能做好下一个5%。
总的来说就是,即使是一小步,也值得夸奖。
写在最后
写到这,我脑海里不自觉想起,上学时老师给我们放的一首歌:《我真的很不错》。
当年第一次听时,觉得很怪,甚至觉得当中直白的歌词有些搞笑。
但随着过去这些年,越体会到生活和成长的不容易,就越深刻地感受到:
完成“一小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
从而也开始被当中淳朴的表达所打动。
愿你有一天也能做到歌所唱的,说出对自己的认可:
我的朋友,
我想大声地告诉你,
我真的很不错。
作者:和小畏;后现代取向心理咨询师,专栏心理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