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盘点
编者按:辞旧岁,迎新篇。2022年全球社科界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主题?《社会科学报》特别推出“2022年度全球社科界热点关注”,回顾过去一年全球社科界最关心的话题。
原文:《2022年度全球社科界热点关注》
作者 | 本报编辑部
图片 | 网络
①警惕极端天气及其“肥尾效应”
2022年,世界各地爆发了持续不断的热浪、野火、风暴、干旱和洪水。欧洲许多城市的气温都打破了记录,河流比500年来任何时候都要干燥,格陵兰冰盖融化几乎“不可逆转”;中国两个最大的湖泊降至历史最低水平;非洲东部连续四年没有雨季。与此同时,毁灭性的风暴和洪水袭击了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美国、德国、孟加拉和南非等国。“世界经济论坛”在《2022年全球风险报告》中,将极端天气事件列入2022年全球十大风险,指出气候变化正深刻影响着全球政治、经济与环境安全。
很多学者和媒体对极端天气在自然界和社会安全方面的“肥尾效应”(即极少数极端事件的影响超过绝大多数平常事件)进行了热议。9月,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气候科学家卡罗琳·温赖特(Caroline Wainwright)在《经济学家》刊文指出:“每一个事件都是气候变化和气候变率的结合”,今年的拉尼娜很可能是未来拉尼娜的代表,这将带来更高的温度、更多的洪水和更严重的干旱。《评论汇编》也在评论文章中指出,此起彼伏的热浪和洪水可能只是开始,未来几年人类还会面临更多严峻的气候现象。科学家们担心世界 *** 各类“临界点”,如极地冰盖融化,将使我们跨越不可逆转的变化阈值,这可能会在相互关联的气候风险之间产生破坏性的反馈循环,并蔓延到实体经济中,引发违约、失业,对弱势社区的过度损害及政治动荡。
除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极端天气还可能引发社会态度和公共政策的突然、有时甚至是永久性转变。“人们应及早正视这些风险的本质,避免它们对实体经济和社会造成灾难性的广泛影响。”一篇名为《气候终局:对灾难性气候变化情境的探讨》的论文指出,传统的气候情境严重低估了极端天气“肥尾效应”的长期风险。事实上,更高的温度变化路径将释放出所谓的气候终局“四骑士”:饥荒及营养不良、极端天气、冲突和病媒传染疾病。不难想象这几个末日凶兆将如何造成社会和政治混乱,特别是当它们同时发动时——就像当前的全球粮食危机、欧洲新爆发的冲突和持续的新冠疫情那样。
而在极端天气带来的社会影响中,弱势群体受到的冲击最大。3月15日,菲律宾气候行动青年倡议者联合创办人米特齐·约奈勒·谭(Mitzi Jonelle Tan)在《评论汇编》刊文指出,中美洲的极端天气、北美的火灾和风暴、欧洲和亚洲的洪水、非洲的干旱不断迫使人们迁移他乡,但与气候有关的流离失所造成了富裕国家对气候难民群体的恐慌。全球流离失所者、土著和弱势群体的生活正变得愈发糟糕,因此国际社会迫切需要采取援助气候难民的国际行动, *** 狭隘民族主义。
10月28日,爱丁堡大学、南安普敦大学、斯特灵大学等学者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名义共同发表报告称,“本世纪中叶,全球20.2亿儿童都将受到影响”,“热浪对儿童负面影响尤其严重,他们调节体温的能力弱,经受的热浪越多,越可能罹患慢性呼吸疾病、哮喘、心血管等疾病。”
对此,很多学者指出,当人们开始失去家园、生计,甚至生命时,政治家们必须做出回应。11月6日—18日,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召开,大会对如何从实际行动层面解决气候问题进行了讨论,脱碳步伐缓慢及气候行动的困境成为议论的中心,学者们期待在自然和社会危机日益接近临界点之际,积极的气候治理行动成为可能。《新科学家》在《COP27:世界在气候目标方面的进展和未来期待》一文中说,新的气候现实证明全球变暖的危险从未如此迫在眉睫,我们正在接近一个经济、社会和政治的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上,脱碳的步伐必将大幅加快。
②全球教育亟需系统性改革
新冠疫情造成了现代史上最严重的全球教育中断,20年来在教育方面取得的进展面临消耗殆尽的风险。今年召开了多次大型国际会议反思教育系统性问题,并相继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专项调查报告《新冠肺炎大流行对教育的影响》中强调了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呼吁对教育进行系统性改革。在另一份报告《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中,教科文组织指出,现在人类面临的困难源于人类教育的系统性失败,现在必须紧急重塑教育,建立新教育契约,重新思考人类为什么、如何进行教育,以及人类组织学习的方式。报告指出,知识和学习是更新和变革的基础,未来,教学课程应强调生态、跨文化和跨学科学习,支持学生获取和创造知识,同时发展他们批判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包含对人类的生态学理解,重新平衡我们与地球作为人类独特家园的关系。教育应该使人们通过科学、数字和人文素养提高培养出辨别谎言和真相的能力。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在纽约召开的转型教育峰会上号召将教育置于政治议程的前列,指出在政治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的时代,教育应该超越学术技能,培养学生共同生活的能力,让学生从知识和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入手,提高终身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他指出,学校本身也需要改变,从仅仅传递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背诵先入为主的答案转变为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9月出版的《课程大纲:改变一切的非凡而平凡的文件》进一步指出,以往以教学大纲为主体的思考方式不仅忽略了教学本身,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教学大纲需要在“即兴”和“秩序”之间取得平衡,既要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符合教学进程。而教学的重点应该从教师转移到学生的成长,可以从学生需要学会做什么开始,以倒序方式进行课程和学习材料的安排。
9月,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测评报告《高等教育是否教会学生批判性思考?》,批评大学学位所证明的学生能力与21世纪要求的学生通用技能,即包括解决问题、分析推理和沟通能力在内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之间存在着明显差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大卫·奥特尔(David Autor)和他的研究团队指出,全球市场更重视通用技能,如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现在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排名几乎不包含任何对教学质量的衡量,高等教育应进行系统性改革,未来更关注对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并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评估。
此外,一系列探讨高等教育问题的专著尤其值得关注。高等教育的意义是什么?3月,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大学的真实世界:什么是高等教育及它可以是什么》。基于学生的日常现实,作者指出美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偏离了其主旨,高等教育不应专注于职业培训,而应该帮助学生广泛思考、清晰表达自己、探索新的领域,并对可能产生的挑战持开放态度。8月,在《象牙塔倒塌之后:大学如何打破美国梦并毁掉我们的政治——以及如何修复它》中,威尔·邦奇(Will Bunch)指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美国人对大学文凭的追求从将其作为社会向上流动的工具,逐渐演变成一种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竞争,现在需要重新思考上大学到底是为了什么,大学文凭不应该成为获得经济安全和美好生活的唯一途径。
针对大学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讨论进一步推动了教育改革的落地。8月,杰森·温加德(Jason Wingard)在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贬值危机:市场混乱、投资回报率下降和学习的另一种未来》分析了高等教育授课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作者指出目前高等教育未能跟上快速发展的技能需求,如果大学不进行相应的结构调整,越来越多的工作场所将绕开大学来寻找其他培训来源。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的大学课堂》中,作者指出与一个世纪前相比,如今的大学在教室布置、教学方式、学生课堂参与方面都没有太大改变。而参与式教学大纲、不以考核为目的的课堂实践,以及社区、大学、网络等混合环境比传统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③科技助力人类健康管理
新冠疫情对人类生活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冲击,也凸显了生命的价值,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2022年,可穿戴设备、远程医疗、污水监测等方面的发展,使人工智能从技术层面走进了现实生活。
所谓可量化自我,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对人类个体的内在情况进行标准化的、详尽的观察。目前,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可穿戴设备革命,智能腕带、手表、戒指和贴片正在以更准确、更巧妙的方式衡量着佩戴者生活的方方面面。5月7日,《经济学家》发表了主题为“量化自我:数据如何让你更长寿”的“科技季刊”,指出智能设备正走进现实生活,增进人类健康与长寿的福祉。人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数字量化方式审视自己,这对人类健康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可能是极其深远的。高德纳(Gartner)研究公司的兰吉特·阿特瓦尔(Ranjit Atwal)表示,在新冠疫情之前,可穿戴设备通常是“我们可能称之为一次性的东西”。疫情改变了这一点,出于健康原因,许多人必须在家中接受监测。此外,智能数据量化设备还在改变着疾病监测和新药临床试验的模式。大规模检测能力提高了科研试验效率,而实现规模化检测对促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健康、平衡照护和诊疗资源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远程医疗时代也如期而至。今年,《哈佛商业评论》5/6月刊发表了斯坦福大学医学和商业学院罗伯特·珀尔(Robert Pearl)等人的文章《远程医疗时代正在到来》,指出近年来远程医疗获得了巨大进步,它使全球范围内78%拥有智能手机的成年人能更公平地获得医疗护理。美国远程医疗的使用在新冠肺炎爆发后首次激增,远程医疗占就诊量的69%。尽管目前,其远程医疗的使用量从2020年4月的高峰值下降,但远程医疗可以跨越地理限制、降低医疗成本,扭转慢性病危机,促进就医公平。目前,欧洲和亚洲各地也出现了类似的远程医疗趋势,很多 *** 正采取行动支持远程医疗系统建设。
今年,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宣布了EU4Health计划,以促进数字医疗记录、电子处方和远程医疗的共享。沙特 *** 正在实施一项战略,将专业医疗设施与偏远地区的初级保健中心和医院连接起来。《经济学家》还指出,数字技术为医疗保健转型铺平了道路,软件成为诊断和治疗的新途径和手段。现在,美国几家照护数百万名患者的医院集团正在建立新的系统,使可穿戴设备与临床护理无缝衔接。芬兰公民可以将他们的可穿戴设备和其他个人健康设备,如智能体重秤的数据与他们的国家健康记录相关联。
数字技术还能通过监测,比如水质检测,跟踪疾病传播,分析人类药物使用、饮食等方面使用信息,从而拯救人类生命。9月10日,《经济学家》刊发《污水监测能拯救生命》等系列文章,人们正日益重视污水监测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的工程师伯恩德·格里克(Bernd Gawlik)称污水样本为“集体肠道”,这种监测可以让医生、官员和警察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现在,公共卫生官员希望这些新建的基础设施可以转变为针对各种疾病的全球预警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可穿戴设备、远程医疗,还是污水监管都涉及隐私保护问题,数字健康产品的质量仍然参差不齐,还要避免健康数据曝光所带来的歧视。监管机构需要在保护消费者和不妨碍创新之间取得平衡,同时也要学习如何监管健康数字生态系统。
④聚焦城市的未来与可持续发展
新冠疫情推动了“在家办公”工作模式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密集居住的态度。未来,城市是否仍是人类生活的中心?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在今年出版的《取消工作:现代办公室的重塑》一书中指出,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办公室一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公室占据了城市建筑的大部分区域,影响着人类的组织行为和数百万人的日常活动。新冠疫情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居家办公,这一变化引发了对城市的全面评估。7月,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在《大城市人口流失趋势》报告中指出,新冠对城市人口流失的影响远超人们想象,在美国88个人口超过25万居民的城市中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损失。数据表明,担忧感染新冠可能不再是人们离开城市的主要原因,而开始流行的远程办公模式可能会降低人口回归城市的必要性。未来的城市可能掌握在年轻一代和新的移民潮手中。
不过,更多研究对城市的未来持乐观态度。“英国城市中心”指出,“城市的消亡”并未发生,大流行改变了人们对空间的看法,展现了人们在市中心和农村之间的权衡,净零排放和不断变化的消费者偏好正在推动供应方面的考虑。展望未来,城市的重要性将持续下去,但商业街的复苏将取决于上班族的回归。“世界经济论坛”7月发布的报告《解锁智慧城市数据的共享价值》则认为,预计未来30年,全球居住在城市的人口比例将由目前的56%增长至68%。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会改变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实现机遇并管理风险亟需成熟的智慧城市技术。
不可否认,城市正面临众多前所未有的挑战。联合国在今年对全球城市的展望中特别强调:自2020年以来,埃博拉、禽流感、H1N1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非典”和寨卡病毒等疾病不断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城市暴发;与气候有关的风险现在也越来越多地导致城市人口的死亡和健康状况不佳,每年有700万人因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城市食品体系向高脂肪和高糖超加工食品转型,导致与饮食相关的健康风险逐步增加,城市的非传染性疾病死亡人数不断上升。城市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2022年世界城市报告:展望城市的未来》报告中,联合国分析了全球城市的十大关键问题,并在贫穷、不平等、绿色城市、公共卫生、城市规划、科技发明、 *** 治理等方面,提出了系统的应对建议和展望。对于城市面临的新风险,报告认为各国 *** 应提供全民健康覆盖,加强未来卫生系统建设,建设经济、社会和环境各方面韧性必须成为城市未来的核心。
环境方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今年发布报告《全球环境展望》,强调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污染等相关挑战对城市和城市居民的影响,提出城市转型综合行动需要改变城市形态,保护脆弱的城市场所和人口免受环境退化、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的影响。报告特别指出,构建个人、集体和机构协同的治理框架,要覆盖所有的城市居民、城市自然和生物多样性,同时考虑跨代公平。
此外,“世界经济论坛”今年集中关注了中小城市的发展问题。中小城市是大城市和农村城镇之间的中间层次,其功能定位包括工业发展、公共服务、吸收就业和人口聚集四个方面。未来中小城市建设要尤其注意数字化建设,各国 *** 对中小城市数字化转型面临的缺乏数字化人才、资金和资源不足、对数字技术理解和应用不够、缺乏城际互动和合作机制等问题,应给予积极支持。
⑤AI时代迎来新的伦理挑战
今年,元宇宙建设、智能广告推送、AI独立撰写学术论文、“机器评分”等新现象引发了一系列新的伦理讨论。
一系列关于元宇宙的国际大会今年相继召开。5月,世界经济论坛与Meta、索尼、微软、乐高等一些合作伙伴一起宣布拟制定和共享可操作的战略,“以创建一个道德而包容的元宇宙”。9月22日,《哈佛商业评论》刊文就如何实现包容性元宇宙提出三项建议:评估项目参与人员的多样性,框定要解决的问题,用同理心倾听和探究。
深度学习算法GPT-3已经可以独立撰写学术论文,这引发了人们关于学术论文独立性的伦理思考。2022年9月,美国《科学美国人》杂志刊发文章《人工智能书写自己》提出疑问:当人工智能可以独立撰写论文时,该如何判断学者的独立性和工作量?如果由GPT-3撰写的手稿被学术期刊接受了,是否意味着以后期刊编辑将要求每个人证明自己没有使用GPT-3或其他算法的帮助?如果使用了算法帮助,研究人员必须给人工智能署名为共同作者吗?如何要求非人类作者接受评审建议,并修改文本?作者提出,一篇由算法编写的文章将传统的构建科学论文的程序抛到了脑后。如果由GPT-3写的论文可以正式发表,那学术界或者应该放弃以发表论文数量为基础的拨款和资助保障。而这一切都归结于我们未来如何看待人工智能:作为合作伙伴,还是作为工具。
11月16日,悉尼大学教育与社会工作学院教授卡雷洛·古尔森(Kalervo Gulson)发表文章指出,目前,“机器评分”亦称“自动作为评分”(AES)在国际上日益流行,甚至在很多极度重要的考试中得以运用。但是,如果缺乏强有力的国家层面指导和独立咨询机构监管,对这一技术的应用应持谨慎态度,并进一步优化评分体系。
智能广告技术对人类思维模式的影响,也进一步引起质疑。美国普利策戏剧奖获得者阿亚德·阿赫塔尔(Ayad Akhtar)在《大西洋月刊》发表《奇点就在这里:人工智能广告技术正在毒害我们的社会》就智能广告对人类社会文化的损害提出了警示,指出智能广告造成了一种对自我和偏见的不断肯定,从而摧毁了一个具有反思能力的社会。作者指出,通过广告的无意识启动效应,商业思维侵蚀了人类的哲学理想。在一个无休无止的智能广告推送中,人类对事物的理解导向了自己熟知的一切,技术实现了对原始自恋的深刻支持。
10月21日,《新科学家》刊发杂志记者卡丽萨·王(Carissa Wong)的文章《如何改善数字饮食以获得更大幸福》,针对数字媒体损害人类幸福感的普遍担忧,指出人类正处于一场革命的前沿,或将开始拥有个人的数字饮食图谱。作者指出,尽管社交媒体通过点赞和评论方式,利用了大脑奖励中心的神经回路,可能会让人上瘾。但人类的数据消费和与食物一样,具有不同的营养价值。目前,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发起了“人类屏幕组计划”,未来10年,人类或可实现个性化的数字方案,通过设计个性化的在线策略,改善人类的数字饮食和健康。
针对AI技术普遍引发的伦理担忧,《哈佛商业周刊》2022年7/8月号刊发了科尔盖特大学副教授里德·布莱克曼(Reid Blackman)文章《为什么你需要一个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围绕其7月出版的新著《伦理机器》,建议相关企业建立综合性的人工智能委员会来规避风险,推动社会进步。而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白皮书《公平包容的人工智能蓝图》则指出,只有具有人口多样性特征,广泛提供其系统开发所需的技术基础设施,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并大力构建具有归属感的职场文化,才能实现公平包容的人工智能蓝图。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
拓展阅读
2021年度全球十大热点关注 | 社会科学报
2020年全球十大热点关注 | 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