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摇滚莫扎特》,摇滚莫扎特完整版,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摇滚莫扎特》,摇滚莫扎特完整版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摇滚莫扎特》,摇滚莫扎特完整版

走进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的现场,你会误以为自己进了某场流行音乐会的现场。

粉丝们的尖叫从第一个人物出场响起,起伏不断连绵不绝,直到莫扎特和萨列里现身,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小 *** 。

谢幕时粉丝冲台

《摇滚莫扎特》问世于2009年的法国,首演即引发轰动,在日本、韩国、乌克兰、俄罗斯巡演亦大获成功,古典美与未来感结合的视听体验让观众为之疯狂。

2018年1月2日,《摇滚莫扎特》来到上海文化广场,拉开了24场驻演的大幕。

音乐剧从莫扎特17岁开始讲起,直至35岁英年早逝,再现了脱离神童光环后的莫扎特闯荡音乐界时面临的机遇、诱惑、嫉妒和重重艰难。剧中的莫扎特身穿红黑相间的蕾丝西服,眼化朋克风烟熏妆,华服下掩藏着一颗现代人的灵魂,犹如一位“摇滚巨星”。

“宣布做这部剧时(2017年6月),粉丝们就炸了,开票第一天就卖了五六千张,平时每天也能卖四五百张,我们也很诧异,这些观众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观众群,而是有独特审美和要求的音乐剧爱好者。”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分析说。

“很多观众在网上看了这部剧,迷恋不已,我们也是应了很多粉丝的要求引进这部剧。”费元洪用一种不可思议的语气说,以前真没见过这么疯狂的观众,“好几个粉丝连买了24场门票,在剧院附近租了一个月房来看,刷10场以上的比比皆是,还有人从日本、韩国、俄罗斯、乌克兰打飞的过来。”

“这部剧有天然的吸附性,能吸引一批对这部剧的审美特别有感触的观众,这种审美在别的国家不见得有那么大的反响,但在中国反响很大,可能在审美密码上有共通的地方。”

费元洪试着分析这种“审美密码”,“法语音乐剧比较写意,比较追求人物的表达,戏剧性相对弱一些,中国人特别能感同身受。就像中国传统戏曲追求美大于追求真,法国人在现实世界上搭建了一个更美的世界,就像人造的天堂,看得人飘飘然。”

另外,法语音乐剧强调歌曲本身的煽动力,习惯从歌曲上先征服观众,“这和法语音乐剧的营销方式有关。法国早期的音乐剧一开始就是从电台、电视台‘打歌’,大多数音乐剧都是在体育馆演出,这就决定了他们会把音乐和歌曲放在戏剧的前面,音乐剧的蛊惑性和感染力也来自于这里。”费元洪说。

《摇滚莫扎特》剧照

其实不止是费元洪,《摇滚莫扎特》的一干主演——米开朗基罗·勒孔特(饰 莫扎特)、弗洛朗·莫特(饰 萨列里)、洛朗·班(饰 莫扎特之父)也惊讶于粉丝们的热情。

“中国粉丝离我们那么远,对我们却十分熟悉,从根本上来说我们灵魂相似,我们彼此吸引彼此连接,我对中国粉丝感觉也很熟悉,很想回来看看他们。”弗洛朗·莫特说。

在中国,“法扎”已然演变为一部“粉丝向”的音乐剧。那么,它对中国粉丝的吸引力到底在哪里呢?

27岁的呦呦是上海人,也是其中一位连买24场“法扎”门票的铁粉。这24张门票花了1.5万元,其中有4场是1排1座。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她说,“我就是冲着Flo(弗洛朗·莫特)来的”。

“法扎”连开三次票,呦呦就在文化广场连着排了三次队,为了抢到1月21日晚的最末场,她更是熬通宵排了34小时的队。

“按照音乐剧演出的惯例,首演场和最末场都会有福利,末场的返场曲会多一些,演员和观众的互动也会更多。就像去年‘德扎’来,粉丝在末场为演员唱了两首歌,一首中文版《遇见你即是爱上你》,一首德语版《如何逃离自身的阴影》,大家哭得稀里哗啦。到了最后一晚,粉丝们都会‘搞事情’,观众舍不得演员,演员也舍不得观众。”

自从七年前看了“法扎”的官摄(官方摄像版),呦呦就迷上了“法扎”,也由此打开了音乐剧的大门。

“‘法扎’问世时就很轰动,因为法语音乐剧比较少见,大家都看惯了英文剧目。这部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音乐和舞美都好,尤其是,每一首歌都好听。”

《摇滚莫扎特》剧照

呦呦总结,“法扎”是汉化最早的一部法语音乐剧,也是很多人的入门音乐剧,“一来因为它知名度高,二来它的音乐好听,音乐剧最重要的是要歌好听嘛,大家不知不觉就扎了进去,很早就累积了线下的粉丝。”

虽然“法扎”是第一次来中国,然而它的几位主演却是中国的老朋友了。呦呦记得,早在“法扎”2015年韩国巡演时,不少粉丝就出国追星了,小米、弗洛朗·莫特、洛朗·班在俄罗斯和乌克兰开演唱会,粉丝们也会矢志不渝地追过去。

“几位主演对中国观众也很熟悉,因为每年都有粉丝去看他们,希望他们来中国巡演,对他们表达爱意。”然后,他们就真的来了。

2016年,小米、洛朗·班在上海连开演唱会;2017年8月,弗洛朗·莫特在北京开演唱会;2017年9月,小米、洛朗·班又一同参演了文化广场组织的“法语音乐剧明星集锦音乐会”……粉丝们的热浪几乎掀翻屋顶,也将这几位原本就多情浪漫的音乐剧明星融化了。

中国粉丝的热情,也是弗洛朗·莫特重返“法扎”的原因之一。

身为“法扎”的元老级主演,他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演这部戏了。相较音乐剧,弗洛朗·莫特显然对做歌手更感兴趣。

几位元老级主演重聚一堂,以近乎完美的阵容到访上海,也是中国粉丝最兴奋的地方。

“这可能是大家最后一次演‘法扎’了。这部剧演了很长时间,主演们的年龄也到了,即便是在巴黎,他们也很难聚在一起。就算重聚,还是会有人换掉,比如下次就很难请到弗洛朗·莫特了。”

呦呦分析,不少粉丝是带着“情怀”来瞻仰这部剧的,“很多人在网上刷了很多遍,熟悉剧本的每一个细节,歌也都能唱出来,大家戴着粉丝滤镜来现场,能看到‘活’的演员已经很开心了。”

1月2日晚,“法扎”在文化广场首演,自第一位演员出场,迷妹们整齐划一、荷尔蒙满格的尖叫就没停过。

呦呦客观地说,首演场并非完美,一来现场音响还没磨合好,二来主演们也没到最佳状态,小米感冒了哑了嗓子,弗洛朗·莫特出名性感的“黑嗓”也没发挥出来……然而粉丝滤镜太厚,并不在意这些细节。

她们津津乐道于莫扎特和萨列里的“相爱相杀”,只要二人同场,现场便俨然化身“ *** ”的战场。

萨列里在剧中的身份是宫廷作曲家,既仰慕莫扎特的才华,又嫉妒于他的才华。首度听到莫扎特的歌剧时,萨列里在幻觉中开唱《甜蜜的痛苦》,莫扎特音乐里的音符化身 *** 的人体在萨列里身旁性感起舞,他被这些音符折磨,又爱又恨,台词露骨,燃情四射,你想不跑偏也难。

《摇滚莫扎特》剧照

“粉丝最喜欢嗑他俩的CP。一部戏要红一定要有噱头,而CP是最容易吸粉的。”呦呦说,“两位演员在现实生活中是好朋友,弗洛朗·莫特又很多年没演萨列里了,能来中国和小米对戏,也算圆了粉丝的梦吧。”

粉丝们也热衷于分享“法扎”里那些近乎玄学的轶事。譬如,莫扎特在12月5日去世,小米的生日恰好是同一天。莫扎特的生命停在了35岁,小米却在35岁接演莫扎特后,一飞冲天,音乐事业攀上了新峰。就像冥冥之中的注定。

“他是最初的莫扎特。他演出了莫扎特浪漫、天才、玩世不恭的一面,是我们理想中的莫扎特。”呦呦说。

连看24场“法扎”,呦呦坦言会累,然而为了每一出现场的“不可再现”,她愿意忍受疲累。

“法国人天性自由,每一场都会有些不一样的地方。比如首演场,有一幕莫扎特就喊了萨列里安东尼奥,安东尼奥是比较亲近的人才会叫的,小米绝对是在给自己加戏,为粉丝服务啊。”

呦呦笑说,每次在剧院的相逢都是唯一且不可再现的,这是看官摄绝对没有的乐趣。谢幕时,“法扎”的演员齐齐冲向台口,对着观众又弹又唱,粉丝们鱼群一般涌向台口,齐挥双手,朗声尖叫——这在其他正襟危坐的演出现场,也是绝对看不到的景象,这一刻,演员和观众都是幸福且享受的。

除了“法扎”,呦呦其实也是“德扎”的忠粉。

2017年年初,文化广场迎来了德语版“莫扎特”,2018年年初,文化广场又把法语版“莫扎特”引了进来。

两部音乐剧同样讲述了莫扎特的艺术人生,同样把他打造成“摇滚巨星”式的人物,然而风格大相径庭,前者冷峻沉重,后者更显五光十色、流光溢彩。

“两部剧的共同点是音乐都很好听,但叙事点不一样。‘德扎’里,莫扎特的主要对手是

柯罗雷多大主教,‘官配’是莫扎特和主教,但在‘法扎’里,莫扎特的主要对手是萨列里,‘官配’也变成了莫扎特和萨列里。”

“‘德扎’我喜欢剧情,‘法扎’我更喜欢演员。”呦呦认为,“德扎”胜在剧本扎实,每一句歌词都在为剧本服务,哲学意味更浓,“法扎”的剧本不够严谨,然而更幽默、更浪漫、也更意识流,“饭圈有人喜欢‘德扎’,觉得‘法扎’吵,也有人喜欢‘法扎’,觉得‘法扎’才是唯一的莫扎特。青菜萝卜各有所爱。”

谢幕时粉丝冲台

“法剧圈的粉丝年龄层挺低的,不如德剧圈高。德剧更深刻也更悲戚,比如‘德扎’最后还要唱‘你无法超越自身的阴影’,谢幕了还要给观众一刀,太痛了,太苦了。法剧和德剧更多是为艺术 *** ,百老汇很商业,为了红而红,为了大多数观众能看懂而做……”

自从20岁那年迷上“法扎”,文化广场成了哟哟每周必来“打卡”的地标,剧院里上演的每一部大戏她几乎都看过,对中国音乐剧发展的现状,她也有自己的看法。

“2017年就像中国音乐剧的‘元年’,不管是引进来的外文剧目还是本土化的中文剧目,都呈井喷的状态,之所以会有上海为主、辐射北上广三地的音乐剧元年市场,我认为和文化广场的努力分不开。就像他们引进了德剧和法剧,打开了市场,也为我们打开了其他外语剧目的新世界。”哟哟不无感激地说。

更多《摇滚莫扎特》,摇滚莫扎特完整版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