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中国古代文学史提纲(中国古代文学思考题),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中国古代文学史提纲(中国古代文学思考题)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纲(中国古代文学思考题)

中国古代文学(1)

复习提要

一、填空

1.中国古代文化虽以中原文化为主导,但它的起源是多元的。以新石器文化遗址为例,黄河流域以 半坡 文化遗址为代表,长江流域以 河姆渡 文化遗址为代表。

2.商代创造了灿烂的奴隶社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 甲骨卜辞 和 铜器铭文 。

3.西周定都 镐京 ,东周定都 洛邑 。东周习惯上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为时间界标分作两个阶段,前者称为 春秋 时代,后者称为 战国 时代。

4.西周的社会制度以 分封 制、 宗法 制、 井田 制、礼乐 制为其主要特征。

5.战国七雄,无不变法图强,如魏之李悝,楚之 吴起 ,秦之 商鞅 ,赵之武灵王,韩之 申不害 ,都是先后实行变法的著名代表人物。

6.战国养士之风盛行,齐有 孟尝君田文 ,魏有 信陵君魏无忌 ,赵有 平原君赵胜 ,楚有春申君黄歇 ,此四人被称为战国四公子。

7.原始歌谣的本质特点即 诗 、 歌 、 舞 三位一体。

8.最早可识并用于文献记录的文字是 殷商 时期的 甲骨文 。

9.中国古代神话按内容可分为 创世神话、 自然 神话、 英雄 神话和传奇神话四类。

10.关于《诗经》的编订,古来有所谓 采诗 、 献诗 、 删诗 之说。

11.《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它们长生的地区除“周南”、“召南”在 汉水和长江 流域外,其余十三国风,都在 黄河中下游 流域。

12.所谓“四家诗”指的是鲁 、齐 、 韩 、毛,前三家属 今文 经学派,而毛亨、毛苌属 古文 经学派。

13.“诗三百”是一种习惯说法,取其概数而已。其实《诗经》凡305篇,包括国风 160 篇,雅 105 篇,颂 40 篇。

14.《诗经》中五篇周民族史诗是《生民》、 《公刘》 、 《绵》 、 《皇矣》 和《大明》。

15.古人评《诗经》,向有“三体三用”之说,所谓“三体”,是的是 风 、 雅 、 颂 、所谓“三用”,指的是 赋 、 比 、 兴 。

16.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 观 ,可以 群 ,可以 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 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7.《诗经》的作品,大多是“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 ”,紧贴现实生活,感情自然真挚。

18.“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新诗体,由 刘向 最早编纂成集。《楚辞》留存下来的最早注本是 东汉王逸的 《楚辞章句》 ,宋代较有名的注本是洪兴祖的 《楚辞补注》 。

19.“楚辞”之名,首见于 《史记▪酷吏列传》 ,其本义是泛指 楚地 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20.屈原一生两次被流放,第一次被流放到 汉水的上游汉北 一带,第二次被流放到 湖南沅水、洞庭湖 一带。

21.《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25篇,关于其真伪,一般的看法是: 《离骚》 、《天问》确系屈原所怍,无可置疑; 《九章》 中虽有后人拟作之嫌疑,但基本上仍可认定为屈原作品; 《九歌》则是屈原在楚地民间祭歌基础上加工改造的再创造;而《远游》、 《卜居》、 《渔父》 则伪托的可能性比较大。

22.《九歌》共 十一 篇,是一组祭神乐歌,所祭神灵,可分三类,即: 天神 、地祗、人鬼,其中人鬼类仅 《国殇》 一篇。

23.《九章》的精神实质与 《离骚》 基本一致。一般认为, 《橘颂》 的写作年代最早, 则为绝笔之作。

24.《春秋》是 孔子 根据 鲁 国的历史编写的,是我国第一部 编年 史纲要,以其记事过于简略,而有“春秋三传”,这三传指的是 《左转》 、 《谷梁传》 和 《公羊传》 。所谓“春秋内传”是指 《左传》 ,“春秋外传”是指 《国语》 。

25.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是 《尚书》 ,第一部编年史纲要是 《春秋》 ,第一部记事详赡的编年史是 《左传》 ,第一部国别史是 《国语》 。

26.在先秦两汉历史散文中, 《左传》 长于叙事, 《国语》 长于记言, 《史记》 则开始了以记人为主的转化,《史记》则为 (历史上第一部纪传) 体通史。

27.诸子散文就文学角度言,以 《庄子》 、 《孟子》 成就最高;就文章学角度言,以 《荀子》 、 《韩非子》 文体最为成熟。

28.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语录 体散文,以 《论语》 、 《墨子》 为代表;第二阶段为 对语式论辩 体散文,以 《孟子》 、 《庄子》 为代表;第三阶段属 专题论文 ,以 《荀子》 、 《韩非子》 为代表。

29.《吕氏春秋》是由 吕不韦 组织门客集体创作的一部著作,主要是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文学史一般归之为 杂 家。

30.“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 本 之者,有 原 之者,有 用 之者。

31.《庄子》现存三十三篇,其中 《内篇》 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 《外篇》 十五篇, 《杂篇》 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32.庄子称自己的著述是“以卮言为曼衍,以 重 言为真,以 寓言 为广。

33.荀子是先秦诸子中集大成的思想家,也是一位大儒和通才,他的 《劝学》 可称得上是教育学专论, 《非十二子》 是学术史专论, 《乐论》 是音乐艺术专论,而 《成相》 、 《赋篇》 则是较为纯粹的文学作品。

34.《吕氏春秋》体式新颖而整齐,前所未见。其 “八览” 为八组文章,共64篇; “六论” 为六组文章,共36篇; “十二纪” 则按春、夏、秋冬四季编排,每季又含孟、仲、季三纪,共60篇。

二、解释带点的词

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从左到右去捞它

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通仇,配偶

3.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干

4.溯洄从之,道阻且右。迂回曲折

5.行道迟迟,中心有违。恨也

6.我躬不阅,遑恤我后。暇,来不及

7.我徂东山,慆慆不归。长久

8.果臝之实,亦施于宇。移

9.制彼裳衣,勿士行枚。通事

10.蜎蜎者蠋,烝在桑野。久

11.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很,非常

12.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明亮的样子

13.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屋子北面

14.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姑且表示期望的副词

15.焉用亡郑以陪邻?通倍,增加

16.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考虑

17.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用眼睛看看,表示敢怒不敢言

18.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1)消除(2)人们(老百姓)

19.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疏通

20.瞽、史教诲,耆、艾修之。乐师,也有失明的意思

21.口直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兴起,这里作清楚

22.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增加

2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动词,继,接续,接着的意思。

24.夫子哂之。微笑,这里略带讥讽

25.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等待

26.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通稀,是稀疏之意

27.异乎三子者之撰。同供,善言,这里指上文子路等三人所陈述的志向

28.吾与点也。赞同的意思

29. 其翼若垂天之云。指挂在天边

30.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种旋风,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31.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指野生的马,比喻好动难约束

32.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饱足貌,隆起貌

33.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挫折

34.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鼓励,被动用法,可以解作努力

35.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喻指子孙后代

36.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再

37.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久留

38.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形容吃不饱而面黄肌瘦的样子

39. 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仿佛

40.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即溶溶,水或烟气流动的样子

三、概念理解

神话(是由初民不自觉地以幻想的艺术形式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超能力的崇拜、斗争及对理想追求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属民间文学的范畴,具有较高的哲学性、艺术性)

寓言(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战国四公子(以养"士"著称——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与春申君黄歇)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笙诗(也称六笙诗,《诗经·小雅》中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的合称。这六篇诗都仅有篇名而无文辞。宋朱熹于集传中称这六首诗为"笙诗"。)

诗六义(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指《诗经》的"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六义。)

四家诗(是汉代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鲁诗"、"齐诗"、"韩诗"和"毛诗"的合称。前三家也称三家诗。)

兴观群怨(汉语成语,意思是指诗的社会功能。出自《论语 阳货》。)

今文经学(是两汉间以儒家经书研究而形成的学派,它的出现需溯源至秦始皇的思想政策。)

古文经学(是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与"今文经学"相对。分为古文经和今文经。)

三体三用(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提出《诗经》中的三体指风、雅、颂,三用指赋、比、兴)

变风变雅(原出自《诗大序(毛诗序)》,认为"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期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时期的作品。)

采诗说(是出自《孟子·离娄下》的一个民歌汇集,也是关于《诗经》作品来源和编订的一种说法。)

重章叠唱(指文学作品中,在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语句重复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法。加深印象和主题,增强节奏感以及抒 *** 感。)

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它们是儒家的主要经典。)

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

编年体(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按年、月、日编排记述史实。如《资治通鉴》等。)

春秋笔法(相传孔子作《春秋》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后来指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称之为“春秋笔法”)

左传笔法(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把历史故事情节化,立体刻画人物性格,注重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理富文美)

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

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先生的言行,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只言片语的记录。)

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立言标准,三表法的提出与百家争鸣时代人们对辞令的普遍重视有关。)

*** (原义是《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的并称,后代用来泛称文学;也指人举止轻佻或俊俏美好。)

屈宋(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离骚》(屈原著作,中国最长抒情诗,闪烁理想主义光芒,有浪漫主义色彩)

《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共十一篇。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

《九辩》(是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宋玉创作的一首长篇抒情诗,一定程度上反应对现实的黑暗。)

《吕览》 (《吕氏春秋》的别称。秦统一以前,由吕不韦召集他的门客集体编纂的。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后又简称为《吕览》)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四、简述

1.先秦文学的总体特征。

1.紧贴现实人生,体现理性精神

2.多非一人所著,作者难以确指。

3.文史哲不分家,文学尚未独立 。

2.先秦文学的深远影响。

1.先秦文学的理性精神从本质上规定了中国文学内容上的政治兴趣和艺术上的中和之美。

2.《诗经》和《楚辞》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两大基石。

3.诸子散文生机勃勃,成为后世散文之楷模。

4.先秦文学母体包孕着后世文体的原初胚胎。

3.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主要差异。

1. 概念不同

2. 形成方式不同

3. 对孔子态度不同

4. 经典顺序不同

5. 兴盛衰落不同

4.《诗经》的深远影响。

(一)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

(二)规定了中国文学以日常性、现实性为基本特征的中心素材。

(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

(四)形成了温柔敦厚的诗歌美学原则。

(五)在体裁、表现手法、语言艺术方面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5.《左传》的民本思想。

(一)民为神之主,民为邦之本。

(二)得民则兴,失民则亡。

(三)尊重民意,重视舆论。

6. 《左传》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 形成了我国古代优良的史学传统

2.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的重大发展,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典范。

3.《左传》中许多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为小说、戏曲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4.《左传》刻画历史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为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7. 《战国策》的思想特征。

(一)崇“计”——策略至上的政治思想。

(二)重“利”——争利求名的人生哲学。

(三)尊“时”——明时审势的处事方针。

8《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一)姿态各异的人物群像。

(二)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三)独树一帜的寓言文学。

9. 《论语》的文学成就。

1.言简意赅,含蓄隽永。

2.人物形象,鲜明具体。

3.语录文体,影响深远。

10.《墨子》的散文特点。

1.尚实尚质,言之无文。

2.讲究逻辑,明辨是非。

3.文体因革,承前启后。

11.《孟子》的论辩艺术。

A.鞭辟入里,犀利明快。

B.巧设机关,引人入彀。

C.比喻寓言,增强感染力。

(四大辩题:善恶之辩;王霸之辩;义利之辩;劳心劳力之辩。)

12.《孟子》气盛词壮的语言风格。

A.语句排比而起,连贯成篇,若决江河。

B.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列尽事理,千言不穷。

C.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13. 《荀子》散文的文学成就。

(一)学者之文,严谨周详。

1.构思周密,论述详赡。

2.独立成篇,结构严整。

(二)长者之文,淳厚老练。

(三)通才之文,博大精深。

14. 韩非的法家思想。

(一)以“法”为中心,结合“术”与“势”的政治观。

(二)反对复古、主张革新的社会历史观。

(三)重质轻文、崇实反虚的文艺观。

15《韩非子》的散文特色。

总体风格:冷峻峭刻,锋芒毕露。

(一)直言畅论,个性鲜明。

(二)文体多样,特擅驳论。

(三)广譬博喻,寓言大观。

16《吕氏春秋》的思想特征。

(一)“杂家”的特征。

(二)杂采之中有向度。

17《吕氏春秋》的文学成就。

(一)新颖独到的体式。

(二)平实畅达的文风。

(三)色彩缤纷的寓言。

18楚文化的特点。

1.强烈的个性意识

2.激烈动荡的情感

3.奇幻华丽的形式

19楚辞的由来。

1. 楚地山川、风物、民情、习俗之孕育。

2.楚声、楚歌之滋养。

3.中原文化的滋润和熏陶。

4.伟大诗人屈原的天才创造。

20. 《离骚》的思想特色。

(一)“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

(二)深沉执着的爱国情感。

(三)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

(四)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

21. 《离骚》的艺术成就。

(一)高洁坚贞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二)创作方法的突破。(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三)比兴手法的开拓。

22.屈原的影响。

(一)屈原的思想和品格光照千古。

(二)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创造了浪漫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

(三)屈原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创造了香草美人的象征性意象,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并形成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

(四)在诗歌形式上,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创造出句式参差、篇幅宏大、内涵丰富的“骚体诗”。

五、论述

1. 先秦理性精神对文学的影响。

先秦文学的理性精神从本质上规定了中国文学内容上的政治兴趣和艺术上的中和之美。 从文学角度来看,或用感情规律赋予了客观事物以风格气势。催生着孔子与儒家学说,并且让孔子用理性主义精神解释古代原始文化,实现儒道互补,同时让其实践理性,出现了孟子、荀子等代表人物。另一方面也对文学界兴起“赋比兴”的艺术特色,提升了文学的美感,广泛传播了文学,让人们以文学艺术的形式体现时代的理性精神。

2. 《谷风》和《氓》在人物形象和艺术表达上的差异。

人物形象:《谷风》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善良、软弱,优柔寡断的女性,她曾经辛辛苦苦为丈夫持家,也曾慷慨的援助处于危难中的邻里,但在丈夫的暴怒下她只是低声哀求并妻妾陈述自己心中的痛。《氓》中的主人公则是一位刚强,具有反抗精神和斗争精神的女子,当丈夫对她是以虐待遗弃时,她的恨是强烈而鲜明的。《氓》的思想意义要比《谷风》更为广博,其社会作用及影响也远在《谷风》之上。

艺术表达:《谷风》以兴为主,是守弃妇诗,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但也有巧妙的比喻,就如开头“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起兴,以此说明夫妻之间的关系应该和美。《氓》则是以比喻为主,采用对比,借代等艺术手法,但也有起兴,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暗示夫妻关系融洽。《氓》更具有鲜明感,深刻性。

3. 《论语》语录体的特点以及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

特点:“对话人生的基本运动是转向他人”,语言简介朴素、生动形象、明白易懂;语句简短流畅、通俗明了,语句中有肯定句也有反问句,有一问一答式,有平级和上下级讯问,也有关教育的问题被探讨着,揭示其真谛。含义深远,富有哲理的语句准确传达孔子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深远影响:作为中国读书人的基础语言,影响着文学界乃至全社会的思想和思维结构,其哲学思想对内对外都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影响着《孟子》、《墨子》等的产生;其中很多语句都变成了成语,并且对少数民族语言亦有影响,对中华民族语言的影响有着极大的稳固性和不可逆转性,也让文学界的民族认同感更加强烈。

4. 孟子“养气说”与其散文艺术之间的关系。

孟子的散文,有浓郁的雄辩色彩,逻辑缜密;气势磅礴,感情充沛;语言生动,人物个性十分鲜明,多由对话组成,明白晓畅,多用修辞,有很强的艺术特性。

孟子的“养气说”包含物质性的气,道德性的气。认为作者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有美而正的言辞。其“知言养气”说抓住了人的最本质的人格蕴含,形成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其将“养气”当成培养自己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5.庄子哲学主体论与其散文艺术之间的关系。

庄子的散文,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他的哲学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生天地”的,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6. 庄子的认识方法论与其散文艺术之间的关系。

庄子的散文,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庄子的认识论中蕴含了他对世界生成论和本源论的独特看法,尊重自然规律,同时看到事物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对认识主体认知能力的相对承认,对“随其成心”等几种认识现象的批判,对“寓言”,“重言”等的反思。庄子从全方位、多角度看问题。有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的独特逻辑,探索生命的终极意义,对文学界产生很大影响。

7. 比较庄子寓言和韩非子寓言之间的差异。

①.思想内容上的相异之处:《庄子》寓言体现了道家学派的主张,《韩非子》寓言表现了法家学派的观点。

②.题材来源的相异之处:庄寓言题材比较广泛,来自自然的、历史的,现实的,应有尽有;韩寓言题材比较单一,多来自历史故事。

③.组织形式上的相异之处:庄寓言夹杂文中,没有独立地位;韩首创结构宏大而又相对独立的语言群落体制。

④.形象塑造上的相异之处:庄寓言既有人物,多下层民众,又有动物、植物乃至无生物;而韩语言绝大多数是人物,多上层人士。

8. 论述庄骚并称的理由。

两者都是楚国文化的著名巨人,《庄子》和《楚辞》是楚文化的两座丰碑。

①.庄、屈在文学上皆有卓越的成就,是同一风格的奠基人。

②.庄、屈人生坎坷,“哀怨”相同。

③.他们性行高洁,正道直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高尚人格。

六、作品分析

《诗经·关雎》

对于主旨大家都各抒己见, 众说纷纭而却又莫衷一是, 没有达到共性的认识,将大家的见解综合起来, 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即“咏德诗” 、 “爱情诗”。“咏德诗” 即认为此诗的主旨是宣扬后妃之德。周初统治者对于室家之道的高度重视, 生动地体现了统治者的家国观, 既对于统治者自身来说, 要统一天下, 首先就要从治家开始。“爱情诗” 则是单纯地认为此诗是歌颂爱情的, 是一个青年炽烈地追求采摘荇菜女子的诗, 为我们展现了男女从寻求恋爱对象到结为婚姻的全过程, 提倡的是以“君子” 配“淑女” 的完美婚恋观。

《诗经·蒹葭》

这是一首抒情诗也是我们通俗说法中的情诗。全诗通过对抒情主人公追寻恋人的心境与种种努力的描写抒发了他对“ *** ”的真诚向往、执著追求以及追寻而不可得的是王、惆怅的心情。它表现的不是追求某一个具体的“ *** ”而是着力于凸现一种渴慕的心绪一种惆怅感伤的情调。一种缠绵而略带感伤的情调一种执著而不免失落的意绪。

《诗经·东山》

它写的回环往复, 极为感人。 既有征战的劳苦, 又有对 *** 的思念, 更有对自身境遇的慨叹。 我个人觉得,《东山》 的感人之处, 正在于写作者情绪的复杂性。这不是单纯的相思, 更不是顾影自怜。 在感情基调上, 既不能简单地定义为归乡的欣喜, 也不能武断的划分至怨刺等诗的行列。 这是一首具有意识流风格的诗歌。行走途中, 伴随着周围景物的变化, 思绪纷繁而具有跳跃性。 由蜀虫想到自己, 由萤火虫想到三年未归, 家园荒废, 既而又想到妻子辛苦打扫居室。 新婚场景也蹁跹回放。《东山》 能触动人的另一特点是蒙太奇手法的应用。 凄凄苦雨, 心中却是返乡的欣喜; 征途艰难, 回忆中的景物却明亮而温暖。 这种反衬, 更让人回味。 不知当喜当忧。

《诗经·溱洧》

这首诗采用赋、灵活多变的杂言体、重章叠句和反复吟唱的艺术特色,通过第三者铺陈性的描绘在我们面前展现一个繁华都会郊外的欢乐节日场面。尽管小小的郑国常常受到大国的侵扰, 该国的统治者也并不清明, 但对于普普通通的人民来说, 这个春天的日子仍使他们感到喜悦与满足,因为他们手中有“蕑”, 有“勺药”, 有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信心。

《诗经·伯兮》

《伯兮》的表现形式是直抒胸臆, 直接写自己对在外丈夫的强烈思念。 而其在具体写作技法上的高明之处主要有两点: 一是用字; 二是情景。 这首诗歌在这两点上都力求达到一种效果, 那就是表现力。 以一个简单而典型的局部, 将整个情景完整地表现出来, 做到“以少总多, 情貌无遗”。“其雨其雨”, 运用叠字, 是诗意的最好表述。 下雨吧! 下雨吧! 因为雨的形象连绵不断, 与人的愁绪很相似, 有一种暗示并强化孤独感的作用。 正是在每一个字都富有表现力的基础上, 形成了一个个有表现力的情景, 而这些情景合起来, 又将一种无穷无尽、无形无相的东西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人如在其中。 这便是这首诗的独特不凡之处。

《诗经·君子于役》

诗中不再正面写妻子思念丈夫的哀愁乃至愤怨, 而是淡淡地描绘出一幅乡 村晚景的画面:

在夕阳余晖下, 鸡儿归了 窠, 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 这里的笔触似乎完全是不用力的, 甚至连一个形容词都没有,不像后代的文人辞章总是想刻画得深化、 警醒, 唯恐读者不留意。然而这画面却很感动人, 由于它是有心情的,是她在感动读者。感情却又是那样和善和深挚。

《诗经·采薇》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 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 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 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这是写景记时, 更是抒情伤怀。 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 《采薇》 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 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 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 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 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采薇》 , 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诗经·月出》

它与迷茫的已经《月出》 的幽怨唱了千年, 嫦娥的情结传了万代。 人生如此短暂, 朱颜会消失, 白发不会放过我们, 且让我们复归婴儿的状态, 让我们的心像茶叶初生尚未能舒卷那样, 那时节我们既不为成功失败而挂怀, 也不为男女之情忧心, 更不为人生的长路而心情惆怅, 那时节, 我们只是笑, 并在笑中看见光。

更多中国古代文学史提纲(中国古代文学思考题)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