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写在前面:
如果你/你的伴侣不小心怀孕了怎么办?
生下来还是扼杀它?
这个问题很现实,可能会让你们的关系更加亲密,也可能从此分道扬镳。
2012年,全世界大约40%的怀孕是意外怀孕,其中38%以活产告终,50%以堕胎告终,13%以流产告终。
只要你有x生活,避孕就是永远的问题。
在以往的文章中,留言区点赞最多的是关于短效避孕药的问题。在私信中,也有男生不停催更。
避孕药,已经不是谈它色变的时期了,但也不乏一些声音:不守妇德。
这期就聊一聊避孕药。
快速认识避孕药
避孕药分为长期、短期和紧急避孕药,被称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伟大发明之一。
它的出现让全世界女性对自己的身体有了进一步自主掌控权。从一代发展到现在第四代,副作用越来越小,吃短效避孕药已经是常规避孕方法。
但是它能取代避孕套吗?
咱先来看看避孕药的避孕原理:
① 主要通过抑制排卵,改变子宫颈黏液,使米青子不易穿透;
② 使子宫腺体减少肝糖制造,让囊胚不易存活;
③ 或是改变子宫和输卵管的活动方式,阻碍受米青卵的运送;
④ 或是使米青卵无法结合形成受米青卵,从而达到避孕目的。
所以,虽然它避孕效果好,但它只能避孕,不能阻止疾病的传播。避孕套该用的时候还是要用。
紧急/短效避孕药别搞混
在西方,短效避孕药在避孕方法中所占的比例为30%-40%。而在中国,根据2017年的一项统计,使用口服及注射避孕药的比例仅0.8%。
在大众心中:如果一个男生要女朋友吃避孕药,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不排除一些渣男)
避孕药的风评下降在于紧急避孕药。
因为它是一种紧急手段,身体内短时间涌入大量激素,大部分女性吃完后副作用很大,月经不规律、不规则出血、恶心、头痛等。
这个黑锅就一竿子把避孕药全打死了。
其实还有一种短效避孕药,它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一种日常安全、健康的常规避孕手段。
如果服用方法对,避孕效果在99%以上,比避孕套、安全期、体外she 米青都高。
特点是需要持续服用,一般从月经来的第一天开始服用,每天1片,吃21天停药7天,在第28天开始下一个周期。
如果漏服1片,在12小时之内及时补服,不影响避孕效果。如果超过12小时,避孕效果会降低。
短效避孕药的作用
在我国避孕药不需要处方,可自愿选择购买。
没有医生的嘱咐,大家在吃的时候对于它的作用和副作用就很茫然。
良性作用短效避孕药除了避孕还能改善一些女性疾病,被一些女性奉为健康福音。
① 减少盆腔炎的发生率;
② 减少子宫内膜癌、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
③ 由于避孕药中孕激素的保护作用,乳腺纤维囊性病变和乳腺纤维腺瘤的恶变率明显减少;
④ 降低卵巢滤泡囊肿发病率,服短效避孕药比不服药者减少50%;
⑤ 可缓解与月经有关的疾病,可治疗痛经、子宫内膜移位症;
⑥ 停药以后,生育能力就可以恢复。
副作用避孕药是口服,一些类似生zhi器传染的疾病不能避免,像宫颈癌,这是个Bug。
还有一个尚未统一的观点:轻微增加乳腺癌的发生风险。但并不是就不能吃短效避孕药,只不过要做到:遵医嘱、密切检查。
接下来就是一些常规的副作用:短期内出现恶心头晕、 *** 胀痛、不规则的点滴出血。
这种现象一般在前三个月比较多见,大部分会自己慢慢消失,不用担心。
每位女性都能吃吗?
并不是所有女生都适合吃避孕药。
一位女粉丝,吃了2年短效避孕药,脸上痤疮没了,月经也规律了。另一位吃了却感觉心生烦躁、浑身不舒服,停药以后,症状就没了。
莓莓建议在吃短效避孕药前,最好去医院做一个健康体检,在医务人员指导下严格按规定服药。
哪些女性不适合吃短效避孕药呢?请对号入座。
① 月经量过少者;
② 过去或现在患有血管栓塞性疾病(如脑血栓、心肌梗塞、脉管炎等)者不能服用。
③ 年龄超过 35 岁,有重大烟瘾的女性;
④ 患慢性头痛(偏头痛和血管性头痛)的女性;
⑤ 严重肝肾疾病、糖尿病、妇科癌症(如乳腺癌)的女性等。
写在最后:
紧急避孕药,是紧急手段,偶尔一次还可以。
短效避孕药是日常避孕手段,但也不是可以胡乱吃,一定要看清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重点是,避孕从来都不是女生一个人的事,爱她就要好好保护她,男生要有主动的避孕意识。
请转发给他/她,让爱更放心~
—完—
参考资料:
[1] 李顺姣.口服长效避孕药引起类早孕反应1例[J]中国药师,2005,8(6)
[2] 魏满香. (2007). 短效口服避孕药在月经紊乱者中的应用100例. 中华中西医杂志.
[3] 郭力. 浅谈短效口服避孕药对健康的影响[J].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8, 14(7):998-998.
[4] Helena Kopp Kallner, Conceptualization, Methodology, Writing – Original Draft Preparation, Writing – Review & Editing.Published online 2018 Jun 29. doi: 10.12688/f1000research.14370.1.Version 1. F1000Res. 2018; 7: F1000 Faculty Rev-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