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 息显示,创业板上市委员会定于2022年7月21日召开2022年第42次上市委员会审议会议,届时将审议惠州仁信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仁信新材”),保荐人为万和证券。
仁信新材是一家专门从事聚苯乙烯高分子新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报告期内,公司的共同实际控制人均为邱汉周、邱汉义、杨国贤三人,未曾发生变更。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邱汉周直接持有公司 25.58%的股权,邱汉义直接持有公司 18.77%的股权,杨国贤直接持有公司 13.39%的股权。上述三人已经签署一致行动协议,合计持有公司的股权比例为 57.73%;另外,公司无控股股东。
股权结构图,图片来源:招股书
本次IPO拟募资6.29亿元,主要用于年产 18万吨聚苯乙烯新材料扩建项目、惠州仁信新材料三期项目、聚苯乙烯 1 号和 2 号生产线设备更新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募资使用情况,图片来源:招股书
1
综合毛利率存波动
报告期内,仁信新材实现营收分别为12.41亿元、11.13亿元、16.9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9亿元、1.70亿元、1.34亿元。
基本面情况,图片来源:招股书
公司分产品的收入构成情况,图片来源:招股书
可以发现,仁信新材的收入规模呈先降后升态势,而净利润规模保持先升后降趋势,主要受毛利率波动和 PS 成品与原材料苯乙烯价差波动的影响所致。
同时,公司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 11.97%、19.90%和 10.44%,这一波动集中反映为产成品聚苯乙烯与主要原材料苯乙烯之间的价差变动,一方面,公司自身的技术进步和对产品的研发改进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了公司相对下游客户的议价能力;另一方面,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下游客户的需求调整、行业内的竞争情况变化等外部因素也对毛利率波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具体来看,报告期内,苯乙烯采购占全部原材料采购的比重均超九成。
事实上,苯乙烯价格波动会直接影响公司的生产成本。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其价格波动与国际石油及相关基础化工产品(如乙烯、纯苯等)的价格波动高度相关,而影响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不确定因素众多,间接导致苯乙烯的价格变动相对较大。
报告期各期,公司采购苯乙烯的平均价格分别为 7110.99元/吨、5308.93元/吨、7732.36元/吨,相应地,产品聚苯乙烯产品销售价格分别为 8612.61元/吨、7203.68 元/吨、 9109.96 元/吨。
公司采购原材料苯乙烯的具体情况,图片来源:招股书
而仁信新材自正式投产以来,产成品聚苯乙烯树脂与主要原材料苯乙烯之间的年度价差均持续高于 700 元/吨,但若未来宏观经济出现较 *** 动,产业政策发生重大不利变化,行业产能扩张速度超过市场需求导致产品价格下降,原材料供给不稳定或价格波动,或下游市场无法及时消化上游成本上涨压力,可能导致公司业绩出现波动或下滑,不排除可能会因外部环境发生极端变化而出现短期亏损的情形。
此外,现阶段,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华南地区。报告期内,华南地区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各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79.30%、80.59%、78.35%,存在产品销售区域集中的风险。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区域分布情况,图片来源:招股书
2
单一供应商采购比例过高
报告期内,针对苯乙烯采购,公司采取“长约采购为主、零星采购为辅”的采购策略。仁信新材向主要原材料供应商中海壳牌的苯乙烯采购占全部苯乙烯采购的比例持续超过 50%。中海壳牌是国内生产规模较大、生产技术水平较高、装置稳定性较好的苯乙烯供应企业,双方签署长约采购协议后,由中海壳牌通过园区管道输送至本公司,公司根据生产计划需求确定各月内的苯乙烯采购频率和单次采购规模,并于下月与中海壳牌完成结算。
公司苯乙烯长约采购和零星采购的总体情况,图片来源:招股书
如果未来中海壳牌出现较大的经营变化或其外部经营环境出现重大不利变化,导致其无法持续向公司供应苯乙烯原料,或其向公司供应的苯乙烯价格过高,不利于公司的经营业绩增长。
另外,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 313.4万元、702.22 万元、480.59万元,存在波动,且研发费用率低于同行。公司的产品配方研发活动需要在现有生产装置上进行放量试验,以确定规模化生产条件下的最佳工艺参数,以求后期生产时配方、工艺和设备能够达到最佳的匹配状态,并进一步形成稳定的产品配方和生产工艺,不过研发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研发目标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公司与同行业可比公司关于研发费用占收入比重的对比情况,图片来源:招股书
结语
目前,我国整个聚苯乙烯行业快速发展,特别是下游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张,促使了部分企业积极扩张产能,同时行业内开始出现新进入者,行业竞争将逐渐加剧。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完毕之后,仁信新材的聚苯乙烯年产能将达到 48 万吨,若公司的新增产能可以消化,行业影响力和持续盈利能力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不过,公司依旧需要加大产品配方研发投入,优化产品综合性能,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以保持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