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朴树的送别表达啥意思,朴树 送别 是改编的哪首音乐,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朴树的送别表达啥意思,朴树 送别 是改编的哪首音乐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朴树的送别表达啥意思,朴树 送别 是改编的哪首音乐

本文1787字,读完大约需要3分钟

很多年前,朴树说“如果《送别》的歌词是我写的,我当场死那儿都可以。”

上周,他在节目上唱起这首歌,唱到一半失声痛哭。

这首词诞生在上个世纪,写这首词的作者,曾被林语堂评价“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他是精通音乐、美术、书法、戏剧的大师李叔同,也是后来告别红尘的出家人弘一法师。

李叔同年轻时在日本留学,曾听过一首日文歌《旅愁》,这首歌翻唱自一首美国的民谣《梦见家和母亲》。悠扬凄婉的曲调让他大受触动,随即根据这个编曲,谱写了新词,就是现在广为传唱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不过关于《送别》的由来,流传更广的还有一个版本,为它增添了更具体的意义。李叔同有一位挚友许幻园,沪上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曾是上海的富庶大户。清 *** 倒台后,全国上下政治运动风起云涌,许家受到时局牵连破产。一年冬天,大雪纷飞,上海一片凄凉,许幻园决定离开上海北上,两个人最后一次见面是在李叔同的家门口,许幻园留下一句话:“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便挥泪而别。李叔同百感交集又自知无法挽留,只能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然后回到房间里,让夫人弹琴,自己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传世佳作。

不管是哪个版本,可以确定的是,写出《送别》的李叔同,至少还没有成为弘一法师。中年以前的李叔同,是敏感的文艺男青年,他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少爷,尽管父亲早逝,但生活依然平顺。他8岁读四书五经,学书法、金石,13岁习训诂、攻历朝书法,便有名气。15岁那年,便一口吟诵出,“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青少年时期经历过的最大挫折大概是康梁变法后,全家逃到上海避难。不过靠着殷实的家业,李叔同得以继续研究自己热爱的艺术。

当时在上海有个文艺团体“城南文社”,就是以许幻园为首集结的一批上海的文人才子,他们每月聚一次,相互切磋诗词文章,聚会的地点就在许幻园家的豪舍“城南草堂”。李叔同到达上海以后,在机缘巧合下加入了文社。他才气出众,在许幻园举办的一些悬赏征文活动里,总是名列前茅。

许幻园仰慕李叔同的才华,极力邀请他到自家城南草堂同住。李叔同应邀住进草堂后,许还特意在他的房门前挂上一块写有“李庐”的牌匾。从此许李两家和睦相处,这一年李叔同才20岁不到。

在李叔同的回忆里,住在城南草堂的6年,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6年。他在那里结识了张小楼、蔡小香、袁希濂,加上许幻园,五人结为上海滩小时代兄弟团,号称“天涯五友”。每天醒来,跟挚友们一起摆弄书画,研究金石,讨论文章诗词,不闻窗外事。在那6年里,母亲、妻儿、朋友都在身边,人生所有的快乐大概都归结于此。

转折开始于1905年,母亲王氏病故,李叔同因为上街选棺木,没来得及见母亲最后一面,这成为他终身的遗憾。后来扶灵柩回老家,葬礼当天400人穿着黑衣,气氛悲伤,他也不哭天嚎地,只是在灵堂里一边弹钢琴,一边唱悼歌,倒是参加葬礼的见者落泪。这场葬礼后,他就东渡日本留学去了。

李叔同的26岁,是充满离别的一岁,他在这一年失去母亲,告别了草堂和朋友,也没有带上妻子儿女,独自一人去东京学美术,学西洋绘画。在他看来,从这一年开始,他的人生只剩下“不断的悲哀与忧愁”。尽管他后来在日本又有了新的太太,10年后又回国到学校任教,结交新的朋友、学生。不断认识新的人,又不断跟旧人告别,然后更增一层“悲哀”和“忧愁”。

有的人面对“忧愁”会本能地选择逃避,然后在一次次面对生活的挫折后日益消沉颓废。有的人则会超然于这份忧愁,在绝望和丧气后看到新的世界,这是更艰难的境界。李叔同就是后者。他在这期间写下《送别》,有一点凄凉,更多的却是潇洒、通透、“悲欣交集”,正如他在临终前留下的四字绝笔。

1916年,他在这份“悲欣交集”中,决定彻底跟自己的前半生告别。他在杭州找了座僻静的寺庙,修心拜佛,2年后正式出家,取法号弘一。

在李叔同出家几年后,和“天涯五友”的另外三人许幻园、张小楼、袁希濂重聚过一次,五友中的蔡小香已经过世,许幻园北上仕途不顺,家道中落,袁希濂也早已卸去政职,在袁的劝说下,许、袁两人后来也出家为居士,许幻园在两年后过世。李叔同从此闭关向佛,断绝一切尘世往来,专事佛学著述。

关于《送别》,现在能够找到的最早的中文录音版本之一,应该是1935年,百代唱片发行的一张由龙珣演唱的老唱片。龙珣是当时北京北师附小的学生,他唱的这个版本的《送别》,李叔同当时还有一段新词:

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只是现在流传的只剩下了前半部分。

20世纪80年代,导演吴贻弓将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拍成电影,他为童年的英子经历的每一次离别,配上《送别》的背景音乐。

后来《送别》被录入小学教科书,长大后又成为每一场毕业式的挽歌。

100年过去,没有了长亭古道,离别依然刻骨铭心,你心中的《送别》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原创不易

您的打赏是最好的动力

更多朴树的送别表达啥意思,朴树 送别 是改编的哪首音乐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