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如果按使用场景来分类,游戏市场大概可以被分为三个流派:PC游戏拥有最好的画质和庞大的游戏库;主机游戏使用方便,也拥有不少独占游戏,主要占据客厅;手机游戏便携性最好,只要有电有信号在哪里都能玩。看起来三方各占一个生活场景,井水不犯河水。
但却总有人不甘心于只占一角,希望把触角伸到移动游戏这个更大的市场里。先是老任家的Switch凭借类掌机的形态实现了客厅和移动场景的通吃,然后一众初创企业揭竿而起,纷纷做起了类掌机形态的便携电(youxi)脑(ji),居然也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馈。在这样的情况下,手握Steam这个游戏销售渠道、拥有多年游戏软硬件开发经验的Valve的入局无疑掀起了又一波 ***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Steam Deck自发布以来就获得了众多关注,更是有不少玩家慕名选择了入手,我就是其中之一。
Steam Deck
但与我想像中“到哪都能玩”的理想场景不同,拿到Steam Deck的一周里,我几乎没拿它玩过游戏,而不断出现的软硬件故障更是让我最终选择了退货,下面就是我这一周与Steam Deck相处的经历,以及它为什么注定小众。
01 分段标题从满心欢喜到黯然退货,我经历了什么?
在2月初,京东国际自营的Steam Deck包税价一度来到了3000块以内,对于垂涎Steam Deck已久的我无疑是个巨大的诱惑。最终我以2969元的价格在京东入手了64GB版本的Steam Deck。事后来看,从京东购买无疑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不过这里我们先按下不表。
Steam Deck根据硬盘容量不同分为三个型号,64GB、256GB、512GB。其中64GB的硬盘为eMMC,其余两个型号则为NVMe制式。除此之外,三个型号在主要规格上保持一致,均使用了AMD的定制APU搭配16GB内存。考虑到不同型号之间的大额差价以及Steam Deck相当好拆的设计,我自然也和大多数用户一样选择了64GB丐版加后换硬盘的组合。
机器到手后自然是要开机激活开始使用了,但在这第一步上我就卡了壳。由于国内网络环境的限制,我的Steam Deck在开机检查系统更新的步骤上就出现了卡死,不得不让我花费了半小时排查家里的网络环境。
进入系统后,现在的SteamOS相比首发评测里的半成品状态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除了偶发的卡顿外,已经可以流畅的进行操作。首页展示了你最近在玩的游戏,你也可以在库页面查看自己Steam游戏库中的游戏或者在商店页选购游戏。
在商店里,V社为Steam Deck提供了专区,集中展示可以为Steam Deck提供完整支持的游戏,同时在商店里搜索游戏时也会显示该游戏是完整支持(绿色对勾)、部分支持(黄色叹号)、不支持(灰色横杠)或者尚未测试(灰色问号)。
游戏页面里的兼容性说明
可能有朋友会好奇Steam Deck为什么会有兼容性问题,这是因为V社并未让Steam Deck搭载主流的Windows系统,而是在Debian这个非商业性Linux发行版进行了深度定制,V社官方将其称为SteamOS。
SteamOS
考虑到Steam商店中售卖的绝大多数游戏都仅提供Windows版,V社在Linux系统流行的Wine的基础上定制了自己的游戏兼容层Proton,让这些游戏得以在Steam Deck上运行,但由于这个兼容层并不能提供完整的WIndows支持,有一些使用特殊反盗版技术的游戏往往会出现不兼容问题。
但对于我来说,事情根本没有进展到这里。从我拿到Steam Deck的第二天起,它就出现了一个十分影响使用的问题——花屏卡死。一开始是出现在睡眠后刚刚唤醒的时候,后来逐渐在日常使用中也会出现,只能靠强制重启才能解决。
某次花屏后拍下的照片
我怀疑过自己更换的硬盘,但换回原厂硬盘后问题如故;怀疑过系统问题,但重刷系统后一样没有解决问题。最后我只能认为我这次是遇见了硬件上的品控问题,我“ *** ”了。
作为国内不提供保修的海淘产品,在京东购买Steam Deck的优势这时就体现出来了。当我申请售后后,京东在两天内迅速给出了退货的处理结果,整体体验算得上是十分顺畅了。
02 Steam Deck为什么只会是个小众产品?
在经历了可以算是“勉强”使用Steam Deck的几天后,我倒是对它的存在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想明白了为什么它的热度如此之高,身边却很难看到的原因。
在我看来,Steam Deck无法流行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Steam Deck不是一款“开箱即用”的产品。想在Steam Deck获得一个不错的游戏体验,你需要折腾的事情太多了。想打开游戏,你可能需要下载对应厂商的启动器;想获得更好的操作体验,你需要在按键映射上花更多心思;想让Steam Deck的游戏续航更久,你需要摸索游戏里的功耗限制。的确,Steam Deck在系统上的开放性远超传统主机,这无疑能满足那些热爱折腾的用户,但深层问题是V社在生态上的无能为力。
Steam Deck的触控板
作为一个游戏销售渠道,Steam对开发商基本没什么约束力,自然难以推动开发商为新的硬件设备进行针对性优化。这样的结果就是V社不得不反过来让Steam Deck去适应现有的游戏生态,比如说Steam Deck在操控上就提供了手柄按键、触控板、触摸屏三套硬件,针对不同设计的游戏提供不同的适配方案。
但如此大的工作量,对于V社这样一个轻量级的企业显然无法快速完成。不仅如此,这还带来了一个副作用——bug频发。在我使用Steam Deck的一周里,我遇到了桌面卡死、SD卡无法识别、无法进入USB引导、游戏随机闪退等一系列的问题,对于大众用户来说,这样的使用成本太高了。
03 写在最后
Steam Deck的理想真的很丰满,一个世界最大的游戏库在你手中随叫随到,想玩的时候就快速唤醒,回家也能把存档随时同步到电脑。但对于V社这样一家小企业来说,这个工程太大了,大到它自己肯定无法完成。所以Steam Deck只能带着一套优秀的硬件设计和几乎完全开放的软件,去吸引那些愿意折腾也有能力折腾的资深用户。它很好,但只适合那些懂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