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战争风云#
唐朝,可以说是继汉朝之后又一个无比强大的朝代,是一个站在世界顶端,地域性的霸主。直到现在外国还有唐人街之类的名称,可见其影响力有多大。
正所谓强汉盛唐,唐朝的军事实力也是非常厉害。放眼当时的世界,很少在军事实力上有比得上唐朝的,在唐朝的历史上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是发生过许多次战役的,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唐朝历史上十大著名战役,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十、唐玄宗时代小勃隶战役,王忠嗣指挥唐军击败 *** 帝国与吐蕃联军,收复小勃隶,此战奠定了今天新疆的版图, *** 帝国势力被阻止在葱岭以西。此战中二十二岁的郭子仪初出茅庐,射杀 *** 主帅,一鸣惊人,后为大唐第一战将。
九、郭子仪收复两京之战
简介:在唐平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唐军为收复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与安庆绪所率部叛军进行的战争。唐收复两京之战,唐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至十二月,在唐平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唐军为收复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与安庆绪所率部叛军进行的战争。
经过: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长安陷落之后,唐玄宗带着太子李亨及杨贵妃、杨国忠和数千禁军仓皇 *** 。在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随行将士举行兵变,杀杨国忠,并迫唐玄宗缢杀杨贵妃。唐玄宗最后逃到成都,李亨转赴朔方。七月,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帝位,是为唐肃宗,遥尊玄宗为上皇天帝。唐肃宗下诏令郭子仪从河北班师,然后以他所率领的五万军队为基础,逐步集中西北的边兵,调运江南的财富,充实灵武的力量。八月,唐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为朔方节度使,并重新调整各地的军事部署,准备反击安史的叛军。
九月,叛军将领阿史那从礼率河曲等地各少数民族部落的数万骑兵西进,进抵经略军(今内蒙古杭锦旗南),企图从北线进攻灵武。唐肃宗命令郭子仪率军出击。十一月,郭子仪与阿史那从礼大战于榆林境内黄河北岸(今内蒙古托克托),歼敌三万,俘虏一万,获得全胜,保卫了灵武的安全。接着郭子仪率军南下,进驻洛交(今陕西富县)。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史思明又会同其他叛军合攻太原,企图夺取河东地区(今山西),进而长驱夺取朔方。李光弼在太原顽强坚守,歼灭大量叛军。正在太原之战紧张进行之际,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安庆绪控制着洛阳、长安一带。郭子仪认为,如果攻占居两京之间的河东(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即可进一步谋取收复两京。于是他首先派心腹潜入河东为内应,然后亲率大军由洛交渡过黄河,顺利地攻占了河东,从而为朝廷收复两京创造了有利条件。 唐肃宗看到安禄山已死,图谋大举讨伐叛军。
四月,他任命郭子仪为司空、天下兵马副元帅,授以平定叛军、收复两京的重任。郭子仪率军辗转抵达凤翔行在,唐肃宗又以郭子仪为尚书左仆射。九月,唐肃宗命令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李俶、副元帅郭子仪率领朔方等军以及回纥兵共十五万,号称二十万,由凤翔出发,向京城长安推进。在长安西,唐军与十几万叛军展开一场激战,歼敌六万余人,驻守长安的叛军首领张通儒丢弃城池东遁,被叛军占领一年零四个月的都城长安为唐军克复了。
接着,郭子仪率军乘胜追击,克复潼关,歼敌五千,张通儒收余众退保陕州。安庆绪得知张通儒失败,长安、潼关相继失守,尽发洛阳士卒奔赴陕州,企图在陕州与唐军决一死战,阻止朝廷军队东进。集结到陕州的叛军很快就增加到十五万人。十月,郭子仪指挥各路军马夹击张通儒,叛军崩溃,张通儒等率残兵奔逃洛阳,陕州又被克复。安庆绪闻其主力战败溃散后,从洛阳渡河北上,退保邺城(今河南安阳),郭子仪不战而下洛阳。京师长安收复后,唐肃宗率百官由凤翔回到长安,并迎太上皇唐玄宗回朝。
十一月,广平王李俶、郭子仪自洛阳入朝,唐肃宗慰劳郭子仪,说:“吾之家国,由卿再造。”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所以能够迅速打败安史叛军,收复两京,主要是依靠郭子仪的朔方军;而收复两京的战争,虽然名义上由广平王李俶担任元帅而以郭子仪为副元帅,实际上担负起全军指挥职责的是郭子仪,李俶不过是挂名充数而已。所以唐肃宗把再造唐朝之功归于郭子仪,这是完全符合事实的。因此,郭子仪入朝后,唐肃宗即以郭子仪为司徒,封代国公。
八、白江口之战,亦称白村江之战,指的是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与倭国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水战。
公元663年,倭军(4万余人,战船1000余艘),唐军(1.3万人,战舰170余艘)在百济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唐朝水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堪称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水战。
此战是中日两国作为国家实体进行的第一次交战,也是东北亚地区已知较早的一次具有国际性的战役,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七、香积寺之战简介:唐肃宗至德二年(757)的香积寺之战,是安史之乱中唐军收复长安的决定性战役,也是安史之乱的转折点。香积寺之战是唐军在吸取清渠之败的教训,获取回纥骑兵的援助,并选取香积寺作为收复长安新突破点后所采取的军事行动。香积寺之战极为惨烈,经历了初战失利、李嗣业稳住阵脚、回纥奇袭叛军两军夹击、叛军大败四个阶段。
是年九月,唐肃宗以长子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率领唐军及回纥、西域、安西之众十五万,号称二十万兵马,由凤翔出发,向东进攻。为了回避叛军的骑兵优势,将战场特意选择在地形复杂的南部山麓,以沣水和大川掩护两翼。同时,全军按照旧的建制做了梯次配置,形成前后三条阵线,以便在前军失利后有足够的预备队使用。甚至在每个集团的阵线背后,还部署了自己的第二线支援力量。
兵至长安城南香积寺附近,与安史将领安守忠、李归仁率领的十万叛军相遇。郭子仪当即布置军阵:以将军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和元帅广平王为中军,将军王思礼为后军,先后出击。前军将领李嗣业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左突右冲接连擒杀了叛军的十多个将领,回纥的四千骑兵又绕到叛军后面,前后夹攻。经过两个时辰的激烈交战,叛军大败。安守忠等叛军将领急忙率残部逃回长安。第二天黎明,郭子仪和广平王李俶率唐军进入京城,把安史叛军赶至潼关以东。
战后,唐军清点战果。除了俘虏的20000人外,还斩首60000余人。安史集团在关中的防务也一战崩溃,长安被李唐王朝的中央军顺利夺回。因此,香积寺之战足以称得上是安史之乱的转折性战役。
六、裴行俭破西突厥之战
西突厥阿史那步真可汗去世后,各部落多有散失,酋长阿史那都支、李遮匐,收集余众,附于吐蕃。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攻陷西域18州,唐天山南路之地尽为吐蕃所占。
二年四月,唐廷令都支为左骁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安集所属部众。调露元年,都支及其别帅李遮匐联合吐蕃,进兵安西(都护府治所碎叶镇,今俄罗斯托克马克),威胁唐在西域的统治。六月,唐廷商议发兵讨伐事,裴行俭提出智取之策。
唐廷遂命裴行俭为安抚大食(今 *** )使,以护送波斯王子回国继位为名,领兵西进,欲在途经西突厥境地时,见机行事,擒获都支等人,以安定西突厥各部。
七月,行俭等进至西州(治今新疆吐鲁番东南),召集当地豪杰子弟千余人跟随;扬言天热,需待秋凉再西行,使都支等人不加戒备。
随后,又以打猎为名,徐召四镇(龟兹、毗沙、焉耆、疏勒四都督府,均在今新疆境)诸部落子弟近万人,数日后,令其倍道西进。
大军行至距都支部落10余里,先派使者向阿史那都支问安,继派使者促其相见。阿史那都支与李遮匐原本相约于秋中抗拒唐使,不料唐军速至,被迫率儿侄首领等500余骑出迎,行俭遂尽俘都支等人。
然后,传其契箭,悉召诸部酋长前来听命,一并执送碎叶城。同时派出轻装精锐骑兵,昼夜兼程,进袭李遮匐。途中恰遇李遮匐使者,即令其返回劝谕其主子,并讲明都支被擒等情况。李遮匐计穹,被迫投降。
裴行俭遣波斯王子,自行还国,留副使王方翼于安西,加筑碎叶城。亲自押俘阿史那都支与李遮匐返回长安(今西安市)。唐高宗李治以裴行俭平定西突厥,重建安西四镇,改元调露,大赦天下。
评价:此役,裴行俭以护送波斯王隐蔽进军企图,制造缓期西进、游猎等假象,迷惑、麻痹对方,暗中召集部伍,快速进兵,致使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等猝不及防,完全被动。
五、唐灭西突厥之战是高宗遣右屯卫将军苏定方率军攻灭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部的战争。
介绍:唐灭西突厥之战是发生于唐显庆二年,唐朝和西突厥之间的一场战争。唐灭西突厥之战简介中,有必要介绍的两个人物分别是,唐朝的将军苏定方和西突厥的沙钵罗可汗。他们在这次战役中率领各自的军队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
因为年代久远,关于唐灭西突厥之战的资料记载几经遗失,不够周详。显庆二年的这场战争,是唐高宗为征讨西突厥而发动的。苏定方被任命为伊丽道行军的总管,统领唐兵数万人,从北道长驱直入攻入西突厥,身边又有燕然都护任雅相和副都护萧嗣业这两位大将。分别被任命为右卫大将军和左屯大将军的阿史那弥射和阿史那布真则在南道募集西突厥兵丁,意欲和唐兵一决雌雄。在第一天的围攻中,唐军大胜西突厥,并追击沙钵罗军三十余里,总共斩获沙钵罗军数万人。
在第二天的进攻中,唐军一路前进,无所阻挡,胡禄屋等人纷纷投降于大唐,沙钵罗可汗和处木昆屈律则带着众骑兵往西慌忙逃跑。
在唐灭西突厥之战中,有必要提及的是唐军追击到底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在西突厥众士兵或死或伤,众将领或投降或遁逃的情况下,唐军在雪夜乘胜直追,长驱二百里后在 *** 山又斩俘了敌军数万人。投降于大唐的众首领受到了唐朝仁慈的厚待,他们返回各自部落后,在大唐的支持下,修道路,建驿站,恢复了生产安居乐业。
经过:提到唐灭西突厥之战,就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的人物——苏定方。此人为唐初大将,是唐灭西突厥之战经过中的灵魂人物,在显庆二年唐廷委派他做伊丽道行军总管,率领万名将士与突厥作战。他的策略攻守兼备、恩威并用,最终大获全胜。
唐灭西突厥之战除了委派苏为大将,还委任了原西突厥酋长等俩人为安抚大使,作为策应。腊月初一,苏率兵前往金山北,最先击破处木昆部,等人来降再做安抚工作,争取了泥孰部共击沙钵罗。沙钵罗当时率领十万人与苏军抗战,在这种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苏定方下令,让步兵带着武器包围南原,而他自己带领着骑兵在北原列阵。沙钵罗军队三冲南原未遂,苏军抓住机会,对其穷追猛打,终是斩获数万人,并杀其首领百余人。这一役给唐灭西突厥之战经过带来了重大突破。
此后,唐军乘胜,继续进攻,各大部落闻风归降。沙军兵败,仅带着数百人向西逃亡,苏令麾下将领带着骑兵追击,自己带着新归附的部队继后,表示绝不能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唐军终于在这日夜兼程、毫不松懈的追击之中,获得了极大的胜利。苏决定暂时息兵,修复栈道,将沙钵罗掠夺的物资归还百姓,安抚人心。
不久后,石国人抓住沙钵罗,西突厥从此消亡。唐廷对其地重新划分,自此统一了西突厥全境。
结果:唐灭西突厥之战是唐朝历史上颇为精彩的一次战役,此战是因为唐朝将领苏定方对敌军实行了很机灵的攻击战略,使得敌军不敢再骚扰唐朝边境,并获得了大量的物资等财物,在军事上是一次十分精彩的作战,在政治上也是一次很好的 *** 。
四、唐灭薛延陀之战
唐灭薛延陀之战,是唐太宗时期灭亡漠北薛延陀的战争。贞观前期,唐朝曾与薛延陀结盟,对付强大的东突厥汗国,630年击灭东突厥。东突厥失败后,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东突厥的故土。
薛延陀臣服于唐,暗中在扩大自己的力量。639年,唐太宗试图恢复东突厥,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与新恢复的东突厥进行多次战争,以防止唐朝的抗衡。
为了避免薛延陀打败东突厥,唐将李勣在641年战胜薛延陀。但是644年,趁唐太宗征讨高句丽的机会,薛延陀部队发起新一轮攻势,击败东突厥,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回中原。
随后,高句丽寻求薛延陀的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与唐朝直接战斗。645年,夷男死后,他的儿子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朝大军作战。
646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出兵,将他杀死。至此,这个继东突厥汗国之后称雄大漠十余年的薛延陀汗国,终于在唐帝国的致命打击下彻底灭亡。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正月,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在漠北设立六个羁縻都督府、七个羁縻都督州,合称“六府七州”,各以其酋长为都督、刺史。
六府是:瀚海府、金微府、燕然府、幽陵府、龟林府、卢山府。
七州是:皋 *** 、高阙州、鸡鹿州、鸡田州、榆溪州、蹛林州、寘颜州。
其范围包括今蒙古中部、北部和俄罗斯南部。
同年四月,李世民又设置了燕然都护府(治所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统辖六府七州。
此后,随着漠北其他部落的归降,燕然都护府的管辖范围不断扩大。同年八月,骨利干部落归附,唐朝在其地置玄阙州。骨利干部落位于今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畔,即汉代苏武牧羊之处,“去京师最远,自古未通中国。”(《旧唐书·北狄传》)
三、唐击吐谷浑之战,是贞观九年(634年)唐朝讨伐今青海地区古国吐谷浑的战争。事情的起因是吐谷浑不断侵扰边境地区,并且步萨钵可汗伏允拒绝朝贡,唐太宗因此派出名将李靖率军讨伐,在猛将侯君集、李道宗等人的配合下,唐军大破吐谷浑,次年伏允被部下暗杀,吐谷浑从此一蹶不振,伏允之子甘豆可汗慕容顺与其孙乌地也拔勤豆可汗诺曷钵归顺唐朝。
唐高宗统治时期,由于周边其他民族试图吞并吐谷浑,唐被迫把吐谷浑迁移到自己的领土,吐谷浑国灭亡。
二、唐灭东突厥之战: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在唐与突厥的战争中,唐王朝为消除北方威胁而攻灭东突厥颉利可汗部的重要作战。
颉利可汗率万余人欲逃过碛口,遭李绩军堵截,其大酋长皆率众投降。颉利逃往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西北的沙钵罗部落,欲投奔吐谷浑,被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俘获送往长安。
此战过后,突厥对中原的袭扰得到了遏制,还对周围的其他少数民族政权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唐朝此后极少收到来自其他民族的袭扰。
而且突厥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削弱,从而保障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给后来的开元盛世创造了安定的环境;同时增广了唐的北方统治面积,为后来的北庭都护府的建立提供了条件,也为后来的歼灭西突厥创造了机会。
一、虎牢关之战简介: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1年),李世民力排众议,说服李渊倾尽大唐之兵来攻打王世充,拉开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洛阳攻坚战的序幕。经过几番激烈的较量,双方形成了僵持不下的局面。
武德四年(公元622年)春,窦建德在平定了孟海公后,亲自率领夏军主力10余万,号称30万,前往援救王世充。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之下,几乎所有的文臣武将都主张离开洛阳,退回关中以等待时机。李世民顶住了重重压力,将唐军主力交给李元吉继续围困洛阳,自己则率领数千精锐赶往虎牢关。
唐夏两军在虎牢关对峙了足足一个月。为了诱使夏军倾巢出战,李世民将战马千匹尽数运到黄河北岸放牧,以奇兵攻打敌营,擒获敌军主帅窦建德。
在虎牢关之役中,李世民以数千骑兵破十万强敌,威震天下。虎牢关之战不仅显示出李世民出色的军事才华,还是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