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旗亭画壁”一事出自下列哪部著作?,旗亭壁画的典故出自哪里,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旗亭画壁”一事出自下列哪部著作?,旗亭壁画的典故出自哪里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旗亭画壁”一事出自下列哪部著作?,旗亭壁画的典故出自哪里

文:千雨千江月

前言

唐代文人薛用弱的《集异记》里,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旗亭画壁",记录了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位诗人的逸闻趣事。

故事以歌姬唱诗、文人斗诗的形式,描绘了一幅"诗坛文人"与"酒肆歌姬"、"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其乐融融的"唐代市井社会风俗图",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盛唐诗人开放豁达、知己相慕,民间声诗并著、配乐吟唱的社会风气。

“旗亭画壁”图

01 . 事件回溯: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比赛

时间回放到唐代玄宗年间,某年某月某日。

那一天,下着小雪 ,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位好友出门玩耍,来到一个旗亭(古代有一种酒楼,门前挑着一面旗子,故称为"旗亭")。

坐下不久,一群歌姬在伶官带领下,过来献艺,他们嫌嘈杂,为了清净,躲进里间。不一会,又来了四位妙龄女郎,都是京都小有名气的歌姬。

王昌龄突发奇想,提议说:"我们三人都算得上有诗名,难分高下。不如让我们来听听歌姬唱歌,谁的诗她们唱的最多,谁就胜出如何?"

当时这三位诗人虽然名声很大,但是生活却十分落魄,赛诗游戏也是他们在贫寒处境中的一种自娱自乐。

第一位歌姬唱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立即用手蘸酒在壁上一画,说到:"我有一首了!"

第二位歌姬唱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这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 》。高适也用手在壁上一画,说到:"我也有一首了!"

第三位唱的是:"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半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词》。王昌龄开心极了,在壁上画下第二道:"我有两首了!"

王昌龄、高适都有了,唯独王之涣没有,王之涣内心有点着急,但却很要面子,说道:"前面三位姑娘唱的都是普通的诗,我的诗是阳春白雪,必然是压轴大戏。"

王之涣指着一位身穿紫衣、最为漂亮的歌姬说:"如果她唱完,不是我的诗,我终身不敢与你们争。若是我的诗,你们要拜我为师。"

三人均有期盼,静候结果。这位歌姬果然不负所望,开口便唱道 :"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如释重负:"我没有说错吧!"

三人大笑,引来乐师、歌姬围观。弄清原因之后,诗人们被热情包围,好一派粉丝见到偶像的热闹场景。三人乐不思蜀,又喝又唱,自信爆棚。

02 . 时代背景:古代诗人与歌姬可悲的共生关系

唐诗一开始的功能是按曲谱填词,供人吟诵歌唱的。

唐诗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唐诗的丰富多彩是其魅力所在,推陈出新是其生命源泉。

唐诗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之分,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之风,而且发展了歌行体样式;不仅继承了五、七言古诗,而且发展了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

优美整齐的近体诗,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句,一种是律诗。近体诗把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造诣推向了极致,将抒情诗凝结成为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近体诗的产生和成熟,可谓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辉煌盛事。

诗人

玄宗开元年间,诗风日盛,达官贵人、平民百姓都喜欢吟诗唱曲。开元二十五年,无巧不成书,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凑巧都在洛阳游学,彼此倾慕,结伴出游,盛世相逢,引发上述奇事。

说来可叹,古时文学作品的传播手段十分有限,不象今天,一旦成作,传上网络,立刻可以引发爆文。时代的局限性,导致诗人与歌姫产生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一方面,诗人的作品,经歌姬演唱,传播市井,从而得以家喻户晓;另一方面,诵唱诗人的作品,如遇佳作,歌姬立即身价百倍。

歌姬

据传,白居易曾对元稹讲过一件事:长安有个人想买个歌姬,此女称自己:"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因为能吟诵诗歌,而且是《长恨歌》这样的绝唱,身价自然非其他人可比,歌女可谓自抬身价,但却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确以诵诗为荣。

另一个是崔涯,其在扬州一带颇有名气。主要原因是爱好评判 *** ,就像今天的评论家一样,能耐之大,可叫这个行当,或门庭若市,或关门大吉。他曾题诗嘲笑一个 *** 李端端,致其惨淡经营,后经不住她苦苦哀求,心肠一软,重赠一诗,此女竟然咸鱼翻身,一夜爆红。

由此看来,古之所谓“才子佳人”,在诗人与歌姬那里,不过是一种可悲的相依相存的关系,只为寻求广告效应,互抬身价罢了。

再回到"旗亭画壁"的故事中,一群当红歌姫围观三个落魄诗人,应该也只是想通过结识这些大才子,让他们帮自己多写些别人尚未得到的歌词而已。

03 . 王之涣的《凉州词》:一首出类拔萃的边塞诗

王之涣(约688~742),字季陵,祖籍晋阳(今太原),后迁至绛州(今山西新绛)。曾任衡水主簿、文安县尉。性格豁达开朗,好行侠仗义,好结交侠义之士,常舞剑而歌,作品多被制为歌曲,加以传唱。其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尤擅五言诗,全唐诗仅存六首。

王之涣画像

《凉州词》(一)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今甘肃武威,唐时属陇右道,音乐多杂有西域龟兹诸国之音。

凉州词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因唐陇右经略使郭知运把凉州曲谱进献给玄宗而流行。诗人依谱创作,抒写边塞风情,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就是个中翘楚。

高山大河,边塞孤城,苍凉荒芜,春天来临,戍边将士,思乡情浓。独特的艺术魅力,使王之涣的诗在众多的凉州词中脱颖而出,出类拔萃。

清诗神韵派领袖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将其推为唐人绝句的"压卷之作"。

边塞孤城

诗中前两句,是对边塞壮美自然风光的描写。波涛汹涌的黄河,流入边塞之后,在一片广阔无垠之中,突然变得恬淡安然,仿佛流入了天上的白云之间,水流缓缓,绵延不绝。万丈峭壁之下,凉州城孤独林立,荒凉寂寞。诗人以高超的艺术手法,营造出十分强烈的画面感,让人如临其境,深深共鸣。

后两句,从写景转入写情。折柳送别是古时的一种风俗,杨柳象征着离别。戍边将士听到羌笛奏出的《折杨柳》,离愁渐生。而"春风不度玉门关",则是进一步描写边塞苦寒,呼应前句一个"怨"字,令征夫的凄苦心情更显透彻。

此诗情景交融,大气磅礴,深沉哀婉,千古传诵。它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得到了普通大众的喜爱,更在于引得不少诗人的效仿。

如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就是其中一例。

其实,王之涣仅存的六首诗作中,还有另外一首《凉州词》。

《凉州词》(二)

(唐•王之涣)

单于北望拂云堆,

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

不肯和亲归去来。

此诗同样出自王之涣之笔,却鲜为人知,可见诗不在多,贵在精。如张若虚虽只传下一首《春江花月夜》,却是艳冠古今。

闻一多在《唐诗杂论》里给予了极高评价,称之为"以孤篇压全唐"。

04 .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长信秋词•之三》:经典别致的送别诗与宫怨诗

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籍贯有争议,一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一说太原。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担任过秘书省校书郎、汜水尉、江宁丞、龙标尉等职,死于安史之乱。以边塞诗为著,备受后人推崇。又因七绝诗出色,被冠以"七绝圣手",享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美誉。

王昌龄画像

①《芙蓉楼送辛渐》:一首千古传唱的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辛渐图绘

此诗为王昌龄送别友人辛渐所作,情景绝佳,浑然一体,蕴味无穷,堪称送别诗之经典。

该诗应作于开元二十九年(741)之后,当时王昌龄在任江宁丞,江宁即今天的南京市。

诗中前两句,写的是清晨江边送友的情景,描写景物实为渲染气氛:天明时分,朋友远行,远眺群山,江水滚滚,独留楚山相伴,寂寥阵阵袭来。

又是寒雨,又是江水,一个"连"字,将天地笼为一体,雨势连绵,楚山孤立,更显秋意瑟瑟及离别之伤。一幅水天相依、烟波浩渺的画卷,在读者眼前次第展开 。

后两句,为此诗之点睛之笔。

《新唐书.王昌龄本传》称"其诗绪密而思清"。"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精致细密,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正是最好的佐证。

"冰心"一词,出自《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这是刘宋时代良吏陆徽的话。诗中王昌龄以"冰心"二字,表示自己与"清平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陆徽志同。

"玉壶"一词,出自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清澈无瑕的"玉壶"正是诗人广阔胸怀、坚毅性格的象征。

王昌龄的这一名句,蕴含了"冰心"及"玉壶"的深刻含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节操与追求,使此诗较一般的送别诗迥然不同,有鹤立鸡群之感。

②《长信秋词•之三》:一首以鸦喻人的宫怨诗

《长信秋词•之三》

(唐•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

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的这首诗,以独特的手法与视觉,成为宫怨诗的代表之作。

长信秋词又作"长信怨",据《汉书·外戚传》记载,班婕妤以才学入宫,为赵飞燕所妒,乃自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长信怨"由此而来。

诗中前两句,写天色方晓,金殿刚开,女主人公就拿起扫帚,从事打扫。此后,闲来无事,手执团扇,且共徘徊。一成不变的生活,一时兴起的沉思,将心情之不定,失宠之可悲,展露无遗。

后两句,以一个奇特的比喻,以鸦喻人,来抒发宫女的哀怨。昭阳,赵飞燕姊妹所居宫殿。寒鸦,秋日之鸦。日影,即指君恩。寒鸦从昭阳殿上飞过,它们身上都会带有昭阳日影,而自己深居长信,君王从不曾来过,则虽有洁白如玉的容颜,也比不上乌鸦幸运。

宫女所怨的是,自己不但不如人类,而且还不如异类——乌鸦。"玉颜之白"与"鸦羽之黑",极不可比,诗人偏用这种出人意料的对比,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了一个失宠宫女极度的悲怨。

05 . 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 》:一首悲人及己的悼亡诗

高适画像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沧州(今河北景县)人。天宝八年(749)科举中第,任过封丘尉、侍御史、谏议大夫、御史大夫、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散骑常侍等职,被封为渤海侯。边塞诗派代表人物之一,诗风豪迈,尤擅描写军旅生活,与岑参并称"高岑"。

《哭单父梁九少府》

(唐•高适)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

畴昔贪灵奇,登临赋山水。

同舟南浦下,望月西江里。

契阔多离别,绸缪到生死。

九原即何处,万事皆如此。

晋山徒嵯峨,斯人已冥冥。

常时禄且薄,殁后家复贫。

妻子在远道,弟兄无一人!

十上多苦辛,一官常自哂。

青云将可致,白日忽先尽。

唯有身后名,空留无远近。

此诗凄婉绵长,刻骨悲切,是一首十分优秀的悼亡诗。梁九少府的一生确实命途多舛,催人泪下,但是诗人在写梁九的不幸之时,实则也是在写自己的遭遇。

《旧唐书·高适传》记载:高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

高适蹉跎半生,到处碰壁,甚至"求丐取给"。诗人在"哭"亡友之时,想起自身困顿,切肤之痛,凄惨透骨。

全诗以"哭"为引,贯穿全篇。从睹物思人落墨,追忆往昔欢乐,对梁九一生的不幸,从生到死,深表同情,从而引发对社会的不满,情难自已,悲愤难禁。

由此可见,诗歌大家信手拈来的作品,却是别有深意,不仔细琢磨,认真推敲,很难品出“真味”。

结语

"旗亭画壁"这个故事里,细细数来,共有三位盛唐诗人的四首佳作,这些诗不论是边塞诗、送别诗、宫怨诗,还是悼亡诗,都赢得了世人的传唱。

这几首诗有其共同特点:遣词造句,匠心独具,耐人寻味,余韵无穷;配乐吟唱,朗朗上口,流利优美。因此,在当时,就已经流传于坊间酒肆,飞入寻常百姓之家。

时至今日,这四首诗历经岁月沉淀之后,流传不息,经久不衰,尤其是《凉州词》《芙蓉楼送辛渐》,早已成为千古绝唱。

由此看来,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是艺术性、生命力并存的,只有那些经过大众与时间检验的作品,才算得上真正的佳作,才不会被历史尘沙淘汰与湮没。

参考文献:

唐•薛用弱《集异记》

唐•孟棨《本事诗》

宋•尤袤《全唐诗话》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

清•孙涛《全唐诗话续编》

“旗亭画壁”图

作者简介:千雨千江月,生于风花雪月,长于濛濛烟雨,居于满城繁花。酷爱散文、诗歌、赏析,在时光书笺中,品茶,品书,品乐,品人生。

更多“旗亭画壁”一事出自下列哪部著作?,旗亭壁画的典故出自哪里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