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君士坦丁承认基督教合法时间(君士坦丁承认基督教嘛),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君士坦丁承认基督教合法时间(君士坦丁承认基督教嘛)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君士坦丁承认基督教合法时间(君士坦丁承认基督教嘛)

从公元313年开始,罗马帝国对于基督教的态度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反转。时任帝国皇帝的君士坦丁一世不仅放弃了先前历代帝国皇帝对基督教的打压和迫害政策,反而鼓励罗马人信仰该宗教,甚至就连他自己也承认了上帝的地位和权威,将自己包装成了一个基督徒。

罗马帝国旗帜

不仅如此,君士坦丁还积极为基督教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比如新建君士坦丁堡,赋予基督教一个没有竞争的传教环境。经过君士坦丁的努力,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内部终于扎下根来,信徒的数量也出现了惊人的增长,为后来基督教能够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具备较高的影响力和地位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君士坦丁自愿放弃了罗马人的皇帝的身份,转而做起了基督徒的皇帝呢?

扶持基督教,使其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重要工具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和同样掌握罗马大权的李锡尼共同签署了一项法令,即《米兰敕令》。该敕令规定:从此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拥有合法地位。罗马帝国境内的百姓都可以自由选择是否信仰基督教。而帝国 *** 之前没收的基督教会财产,则全部予以返还。

与君士坦丁一同签署《米兰敕令》的帝国皇帝李锡尼

然而在此之前,历代罗马帝国皇帝对待基督教都是持以打压的态度。不仅明确禁止基督教徒进行任何传教活动,就连基督教会和教堂也被帝国 *** 所查封。至于那些教会的财产,则全部被充入了帝国国库之中,迫使基督教徒们不得不转入地下从事秘密传教工作。对此,长治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的齐小艳硕士在《君士坦丁大帝与基督教的发展》一文中提到了为何帝国皇帝极力打压基督教的一部分原因:

···罗马帝国前期,人们普遍信仰的是结合了古希腊和古罗马众多神祗的一种多神教。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笃信一神教的基督教显得特别另类。早期的基督教主要在下层群众中传播,信徒之间平等互助,患难相恤。由于他们有明显的反抗意识,不与统治阶级合作,不服兵役,不敬罗马旧神,因此多次遭到罗马统治者的迫害···

罗马神话体系中的神

不仅如此,实际上基督教的出现,还打破了罗马帝国皇帝经营了多年的个人崇拜的局面。在基督教出现之前,帝国皇帝希望罗马人将自己作为"神"来信仰,如此就可以借助个人崇拜的力量来巩固自身的统治。当信仰基督教的国民越来越多时,上帝的影响力自然就超过了帝国皇帝,自然也不会被帝国皇帝所容忍。

然而君士坦丁之所以会选择打破"祖制",不仅放弃了对基督教的迫害,反而还赋予其合法传教的地位,主要原因在于君士坦丁意识到了基督教的另一个作用。

暴君尼禄就曾经迫害过基督教徒

可以说在基督教出现之前,罗马人是没有信仰约束自身的。虽然罗马文明中也存在着许多神明,但这些神明并无法起到约束罗马人道德和行为准则的作用,帝国皇帝也很难约束和控制罗马公民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之前的帝国皇帝之所以会引导国民崇拜自身,其实也是为了约束国民的行为守则和思想。

但是在君士坦丁登上罗马帝国的政治舞台之后,他逐渐发现历代帝国皇帝所采取的传统统治手段已经不再适应当期帝国的需要,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帝国皇帝的威望下降,已经不足以维持个人崇拜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君士坦丁才会将目光转向宗教领域,即将基督教会置于帝国皇帝的控制之下,以基督教为工具来维持帝国皇帝的统治,避免三世纪危机再次发生。

与此同时,基督教会也一直在尝试着获得帝国皇帝的认可,以求打破基督教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双方一拍即合,立刻达成了十分默契的合作关系和政治联盟。对于基督教和君士坦丁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结局。

迁都拜占庭,摆脱罗马元老院对帝国的影响

自罗马还处于王政时代开始,罗马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就一直位于罗马城。即便后来罗马人频繁发动对外征服战争,且掠夺了大量的土地,但罗马城的核心位置一直都未曾动摇。

古罗马城遗址

罗马人之所以不愿意在领土范围扩大后迁出罗马城,并选择地理位置更加优越和规模更大的城市定居,主要是因为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罗马城的防御能力已经远远领先于其他城市,作为都城最为合适不过了。再者,罗马城早已经成为罗马的经济和政治中心,这也是无法轻易迁都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罗马自共和时代进入帝国时代之后,罗马元老院作为共和国的残余也被保留了下来。虽然元老院的权威已经不再像过去共和时代那般巨大,可有时还是让帝国皇帝感到掣肘,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来统治整个帝国。

古罗马元老院遗址

不仅如此,在经历了三世纪危机后,罗马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经济和政治上的影响力已经不如先前的状态。但反观帝国东部,一直因远离战乱的核心和相对比较稳定,于是帝国皇帝开始思考是否要做出迁都的决定。对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胡长江博士在《帝国的再生:君士坦丁大帝迁都原因论析》一文中曾经详细提到:

罗马帝国晚期,随着以元老院贵族为代表的社会上层阶层日益腐朽,奴隶制经济濒临崩溃,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导致了以3世纪危机为标志的社会大动荡。罗马社会经济全面崩溃,昔日繁华的古代商品经济结构彻底瓦解,城市生活破败,商业贸易凋敝,农村土地荒芜,人口总数锐减···东方贸易生活的繁荣,与西方城市的衰落形成鲜明的对照。而与帝国西部深刻的社会动荡相比,帝国东部的危机相对缓和···

不难发现,三世纪危机过后的帝国东部,比起西部来说更加适合肩负首都的政治任务。于是,君士坦丁决定于公元330年在东方建立起一座新城,并将其命名为"新罗马",意在将罗马帝国的首都迁移至此。

君士坦丁堡内部

毋庸置疑的是,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罗马城内充斥着各种保守势力,甚至还有一部分想要恢复共和的守旧派成员。对于君士坦丁来说,这些都是阻碍他强化中央集权的重大阻力。但是考虑到大局,他无法对罗马城进行彻底的清洗,那么最好的办法自然就是重新建立一座新的都城,并把这里建设成罗马帝国新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再者,迁都帝国东部的新罗马,也可以强化君士坦丁对于帝国东部的控制。毕竟此时罗马帝国的领土面积已经较罗马共和国时期有了较大的改变,帝国皇帝对于帝国西部的控制能力已经在漫长的岁月里得到了巩固,但东部仍然需要多耗费一些精力和时间才能成为真正的帝国的领土。

在新罗马,也就是君士坦丁堡建成之后,一股新的势力在君士坦丁的授意下来到此处并扎稳了根基,这就是基督教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君士坦丁就是要建立起一个到处都充满基督教因素的都城,使君士坦丁堡在充当帝国首都的同时,还要拥有作为基督教核心的意义。

在这里,帝国皇帝为基督教创造了一个非常良好的环境,使后者拥有了全速发展的大环境,并逐渐使帝国的东部百姓也都转信基督教,为基督教传遍整个罗马帝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起初为天主教堂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如今已经被改造成了 *** 寺

将"君权人授"转化为"君权神授",为罗马发展出真正的君主专制制奠定重要基础

实际上在君士坦丁迁都君士坦丁堡之前,就曾经公开表示自己的宗教立场,即拥护基督教,并排斥所有的异教徒。

至于君士坦丁到底是何时皈依了基督教,如今尚且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论断。但是从他的公开演讲内容中就可以看出,他已经将自己当做了一名基督徒。纵使他在发布这番言论之时真的没有皈依基督教,但是他已经承认了自己的成功和力量源自上帝,所以君士坦丁到底是何时皈依的基督教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

和君士坦丁关系十分紧密的教皇西尔维斯特一世

虽然基督教信徒们将上帝视为唯一的主神,但是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真正见到过上帝,但是君士坦丁是在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因此君士坦丁的身份就变成了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如此就构成了君士坦丁权力来源的逻辑。

不过有一个逻辑关系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基督教会和君士坦丁之间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会和其实也算得上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只不过教会的职能在于更好的传教和管理基督教信徒。也就是说,君士坦丁的身份和教会出现了重叠。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教会管理皇帝,再由皇帝管理帝国国民?还是由帝国皇帝管理教会呢?

与君士坦丁积极合作的教皇米尔提亚德斯

为了确立自身的统治地位和与基督教会之间的权力界限,避免基督教会在未来与帝国皇帝争夺权力,于是在普世大公会议上就明确确立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此,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的万辰光硕士在《君士坦丁一世基督教政策的政治动因探析》一文中曾经提到:

阿里乌斯对三位一体的否定导致了教会内部的大讨论。开始时期君士坦丁对此没有在意···双方的争执对国家的稳定显然不利,君士坦丁抓住这次争论,与325年主导并召开了第一次"普世大公会议",由于在尼西亚城召开,史称"尼西亚会议"。他直接干预制定《尼西亚信经》并制定20余条法规,确定了"三位一体"说,规定了诸如主教由皇帝任免、皇帝具有至尊权等。

确立了基督教信仰核心的《尼西亚信经》

从表面上看,君士坦丁承认上帝的地位和权威,就等同于放弃了罗马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取代这一地位的,正是他全力推行的基督教信仰的主神上帝。君士坦丁之所以会如此决策,是想要将自己的权力来源从"君权人授"转化为"君权神授"。

在罗马从共和时代进入到帝国时代后,虽然衍生出来了君主的概念,但是对君主构成限制的旧制度还依然存在。而且由于共和时代思想的影响,罗马人一直认为皇帝的权力是全体罗马公民授予的,这非常不利于帝国皇帝强化中央集权。所以说元老院并没有随着罗马从共和时代进入帝国时代时消失,主要原因在于罗马人的思想中还残留着共和制。

当君士坦丁选择"屈居"上帝之下时,他的权力来源就变成了上帝授予的。随着信仰基督教的罗马人的数量逐渐增多,罗马人也渐渐接受和认可了上帝的地位,这就间接认同了君士坦丁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此时就再也没有任何罗马公民可以限制皇帝皇权的行使,罗马帝国也不再具备能够返回至共和时代的历史条件了。

所以说,君士坦丁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真正的皇帝,并且建立起一个高度集权的帝制国家。

追求绝对权力的君士坦丁一世

结语

至此我们已经对君士坦丁扶持基督教,且自愿放弃罗马人的皇帝的身份,转而成为基督徒的皇帝的动机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了。对于君士坦丁之前的历代罗马帝国皇帝来说,如何修改权力的来源一直是难以逾越和解决的难题,而这也是罗马元老院并未因共和制度的消亡而消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屋大维之所以会选择以元首制来取缔共和制,也正是因为他还没有找到能够让罗马一步从共和制跨越至帝制的新制度和新秩序。

当君士坦丁成为了罗马基督徒的皇帝,并且大多数罗马人都转信基督教之后,罗马元老院的存在意义就顿时烟消云散了,毕竟帝国皇帝的权力此时已经从罗马公民授予的转向上帝授予的。权力来源的转变,意味着依靠"君权人授"思想才得以维持的罗马元老院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各方势力及阶级的支持。至此,罗马共和国时代的残余也被消除干净,君士坦丁也完成了他的集权计划。

基督教会一直存续至今

虽然罗马元老院的历史意义不复存在了,但基督教会却成为了"元老院第二"。由于君士坦丁急于完成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化,反而在基督教的快速发展中渐渐失去了对后者的控制。在随后的时间里,基督教的势力开始急速膨胀,且生命力和影响力也随着信仰人数的增多而变强。此后的帝国皇帝的地位名义上虽然还凌驾在教会之上,但是二者之间的差距已经和过去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即便罗马帝国走向了灭亡,但基督教会却一直存续至今。

参考文献:

【1】《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从米兰敕令看君士坦丁皇帝的基督教政策》,刘爱兰著

【3】《君士坦丁大帝与基督教的发展》,齐小艳著

【4】《帝国的再生:君士坦丁大帝迁都原因论析》,胡长江著

【5】《君士坦丁一世基督教政策的政治动因探析》,万辰光著

文章内容来自今日头条:钧儒说史 独家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更多君士坦丁承认基督教合法时间(君士坦丁承认基督教嘛)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