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牡丹色、姿、香、韵俱佳,花大色艳,五彩缤纷,花姿绰约,端庄秀雅,仪态万千,韵压群芳。富有玉笑珠香、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风采和神韵,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在栽培类型中,主要根据花的颜色,可分成上百个品种。”牡丹品种繁多,色泽亦多,以黄、绿、肉红、深红、银红色为上品,尤以黄、绿色为贵。牡丹因其花大、形美、色艳而香浓,故又有“国色天香”之称。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中牡丹首次作为歌咏对象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牡丹以药用植物的名义被载入《神农本草经》,正式进入药物学名列。东晋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中已经出现牡丹的形象;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开始进入绘画艺术领域。
隋朝时,隋炀帝在洛阳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就是从那时起,牡丹第一次被人工栽培并且进入皇家园林 。唐朝牡丹栽培开始繁盛起来,至开元中期,牡丹文化兴盛于长安,唐代特别看重牡丹,牡丹成了国运昌隆的标志,种植、观赏牡丹成为当时一种社会风尚而兴极一时。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都留下了无数歌咏牡丹的佳章妙辞。
北宋的洛阳对中国牡丹文化的形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至北宋,牡丹始走出皇宫内院,进入寻常百姓家,形成了牡丹民俗,从而带动大量新品种的出现,以及大批的牡丹著作,如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张峋《洛阳花谱》,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描写牡丹的诗词歌赋大量涌现,中国独特的牡丹文化初具雏形。宋人对牡丹推崇备至,不仅游赏牡丹演变成乡风民俗,成为全民参与的活动,而且牡丹已成为诗文、绘画、瓷器、织绣、雕塑、宗教等领域的主要素材之一,由此而形成的牡丹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牡丹风尚甚至超过了唐代。
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赋,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屡见不鲜。
牡丹文化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5000年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结合的产物。从历史上来看,牡丹发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太平盛世更促进牡丹文化的繁荣。今天,中国牡丹适逢盛世,沐浴春晖,盛况空前,在许多栽培牡丹的地方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牡丹花会,以弘扬牡丹文化和繁荣当地经济。每逢牡丹花会开幕,花城中便万人空巷,看花人摩肩接踵,纷至沓来,纵情于牡丹花海之中,到处一派笑语欢歌的场面,万紫千红的花光和着如醉如痴的人流,共同汇成了欢乐的海洋。"国运昌时花运昌",历史一次又一次反复证明了这一历史定律。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勤劳、勇敢、善良的民族,我们爱好和平、追求所有美好的事物。传统名花牡丹象征着幸福和平、富贵吉祥、繁荣昌盛,它理所当然地寄托着我们中华民族期望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