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运,我有个我们。”
12月的午后,曲阳路街道阳光之家教室,戴着墨镜的沈敏用电子琴奏出熟悉的旋律,心里也唱起了歌。
指导老师施虹飞坐在沈敏跟前,专注地观察学生的指法,聆听节奏是否正确。一旁的陆元祥主动打起拍子,其他学员静静地听。
这是施虹飞老师指导曲阳路街道阳光之家学员组建乐队、进行训练的第14年。作为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一名教师,每周三下午,他都会准时来到这里,和智残学员共同开启一段音乐时光。学员陆元祥将这段经历形容为“拨云见日,重启人生”。
2022年步入尾声,施虹飞正在考虑一件事——明年他要退休了,乐队怎么办?
挚爱音乐的学员告诉他,他是照亮他们生活的一缕阳光。最近,得知自己获评“虹口好人”,施虹飞告诉记者:“你们该关注的不是我,而是这群学员。他们才二三十岁,对我来说就是孩子,他们的未来还很长。我陪着他们用音乐重启人生,是因为,他们用纯粹的心打动了我。”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爱的流动
你体会过心意流动的感觉吗?
在阳光之家的排练教室,看着学员们澄澈的双眸,即便身为男儿,施虹飞的心也忍不住柔软起来。
眼前这群年轻人,和到青少年活动中心培训的普通学员,有着本质的不同。“在那里,我就是一个寻常的授课老师,他们和我的交集只在课堂上。”施虹飞解释着这种差异。
但在阳光之家,施虹飞成了学员们关心的对象。“老师,你怎么咳嗽了?是不是太辛苦了?”一粒润喉糖,被学员悄悄塞进施虹飞的掌心。
在决定付出爱的时候,施虹飞还没想过,自己会收获什么。大学里,他的专业是音乐教育。传统的教育理念告诉他,老师应该尽己所能去爱学生。和健全人相比,阳光之家的学员经历了智残带来的不便和痛苦。“他们遇到过社会上的有色眼镜,心灵更敏感细腻,需要更多呵护。”施虹飞说。
他和学员的第一次见面,是在2008年。“你愿意教他们学习乐器吗?他们很想学。”曲阳路街道阳光之家的陈老师问施虹飞。这些学员从密云学校毕业后,来到阳光之家培训,希望掌握更多技术,充实人生。
“好,我来教,只要他们愿意下功夫。”施虹飞欣然应允。但他坦言,毕竟是智残学员,能不能教好,能坚持多久,他并没有把握。
学员都是零基础,入门乐器必须容易上手。他自掏腰包买了一批口琴,分发给学员,开始了乐器的启蒙教学。
学员能吹完整的曲子了,施虹飞比谁都高兴。他设置了不同的声部,让琴声此起彼伏,展示给阳光之家,效果很不错。口琴班升级成了口琴乐队,施虹飞就想:能不能让乐器更丰富些?
施虹飞年轻时“玩”过乐队,会的乐器多。架子鼓、葫芦丝、萨克斯……他把它们一样一样搬进乐队,观察每位学员的特长,引导他们学习适合自己的学器。
这样一来,排练的时候,施虹飞就很忙了。以近期的排练为例,检查完沈敏的电子琴演奏,他要看祁侃敲架子鼓,再听马怡菲吹萨克斯,听陆元祥吹中音号……施虹飞在教室里来回穿梭,但他乐此不疲。
施虹飞与乐队排练中拨云见日
十四个春夏秋冬过去了,学员有来有去,但乐队一直延续,目前稳定在12人的规模。
每次登台演出,是学员的高光时刻。在上海市阳光之家达人秀的决赛舞台上,他们代表虹口,奏起《在阳光下成长》,捧回荣誉。
“这是一首联奏作品,是我用《小星星》、《上学歌》、《小燕子》、《童年》、《我相信》、《歌唱祖国》等六首曲目配器后串成的,孩子们苦练了一个多月。”施虹飞介绍。至于他为曲目起的名字,意义不言而喻。
每周一次“雷打不动”的见面,隔三岔五的线上回课,让施虹飞对每个学员都有了深刻的印象。如果用文字来描述这幅群像,大致是这样的——
1991年出生的祁侃身材健硕,外表有些孩子气,一点都不像三十多岁的人。施虹飞和学员们亲切地喊他“祁宝宝”。他来乐队已经 *** 年了,目前主要负责演奏架子鼓。“我这套架子鼓,是施老师买给我的!”对于这份偏爱,祁侃有些小得意。
在施虹飞眼中,祁侃是乐队里不成文规定的队长,因为乐队的训练事宜他都会主动张罗。此外,他还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暖男”。施虹飞喉咙不适时接到的润喉糖,就是贴心的祁侃第一时间递来的。
面对记者,单纯的祁侃说不清音乐对人生究竟有何改变,但他很清楚,自己比以前更快乐了。“在这里,我们是一个集体,有一种集体的荣誉感,会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支乐队,让祁侃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和归属感。
祁侃说话时,陆元祥拿着口琴,在一旁笑眯眯地。这是一个很有毅力的学员,由于身患小儿麻痹症,他学音乐比其他同学要慢。但在施虹飞一遍又一遍的耐心指导下,他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尽管起步稍晚,但他已经掌握了口琴和中音号的演奏技巧。
今年春天,因为疫情,所有人都被封控在家。得知陆元祥担心训练受到影响,施虹飞便每周安排时间和他视频,指导他吹口琴,常常一练就是一个多小时。谈及音乐对于人生的改变,陆元祥一字一句地告诉记者:于他而言,音乐意味着生活的勇气,“非常感谢施老师给了我一双音乐的翅膀,让我拨云见日,看见生命的阳光。”
在吹口琴的陆元祥热爱生活的人,总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精彩。陆元祥的另一项特长是用单反拍照,团队出去活动,他就是摄影师。疫情好转,阳光之家重新开园,陆元祥用相机定格这珍贵一幕,获得上海市残疾人书画摄影作品展三等奖。
乐队里,掌握乐器最好的成员是谁?施虹飞认为,是年龄最小的马怡菲。26岁的她身材窈窕,跳起民族舞来活泼又灵动。一旦拿起萨克斯风,她又成了专注的乐手。“我刚加入乐队时,连五线谱都不认识,是施老师一遍又一遍耐心教会我的。” 马怡菲说。
女孩子心细,灵巧,但也更为敏感。马怡菲从小心脏不好,又十分看重训练的机会和效果,在2019年的一次排练中,由于过度紧张,她突发不适,不得不赶往医院。但在身体恢复后,她又第一时间回归,继续参与乐队的排练和演出。
“音乐对我的人生改变太大了,它不仅让我变得开朗,还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这是马怡菲深爱乐队的缘由。她说,自己曾经是一个非常自卑的女孩,不敢也不喜欢和别人玩。但自从来到乐队,她就像变了一个人,现在的她,常常把学到的乐理知识分享给同伴,并且乐在其中。
祁侃和马怡菲在练习乐队里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女学员——38岁的键盘手沈敏。她总是戴着一副墨镜,安静地坐在角落里,让悠扬的电子琴声从指间起飞。
沈敏幼时就对音乐感兴趣,2009年开始学习电子琴。遗憾的是,由于视力障碍,她看不见普通的曲谱。施虹飞就用纸笔将谱子重新抄给她,一年一年,字越抄越大。“我知道她的视力又退化了,很心痛,但她并不因此放弃练习。”施虹飞说。
2020年,沈敏甚至遭遇了突然失明,通过手术才恢复了一点视力。但沈敏更勤奋了,常常对着厚厚一叠乐谱一练就是好几个小时,逐渐把曲子背了下来。
最近,沈敏正在学弹一首她很喜欢的歌,莫文蔚的《这世界那么多人》。“在我的身边,一直有充满爱心的人陪伴,比如施老师。”她骄傲地告诉记者,自己已经学会了前奏、A段、B段,正在学习结尾段,“每当我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施老师总在一旁鼓励我,对我说要相信自己。”沈敏觉得,这样的鼓励就像一束光,照亮了生活的希望。
施虹飞为沈敏手写的乐谱重获自信
让智残学员学会演奏至少一种乐器,甚至能登台表演,最关键的是什么?
施虹飞老师用十四年经验,确认了问题的答案:“是自信。”
在阳光之家的教室里,陆元祥用口琴吹奏施老师熟悉的曲目《望春风》。他吹得很流畅,因为练了很久,解决了单音不清晰、音符长短不准确的问题。乐队的经历让陆元祥相信,只要足够努力,是可以完成挑战的。正如他说话天生有些吃力,但经过长期训练,表达的句意清晰完整。
《望春风》有句歌词,叫“青春花当开”。身为老师,施虹飞最爱看学员自信的笑容。年轻人就该像花一样绽放,哪怕身有残疾,也不轻易向命运屈服。
没有自信的学员学不好技艺,这也是施虹飞最“怕”的事。如何树立他们的信心,是乐队训练面临的最大挑战。“老师,我不行的,对不起我太笨了……”每接收一名新学员,施虹飞几乎都会遇到学员的情绪低谷。
沈敏的情绪低谷表现得尤为明显。小学时,要强的她发现自己跟不上班级进度,急的直哭,自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这种阴影一直伴随她长大成人,坐在乐队的电子琴前,面对弹不好的曲目,沈敏又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沈敏,你行的!”施老师每次都这么说,鼓励她重新振作。这也让沈敏觉得,世界上最信任她的除了父母,还有敬爱的施老师。
施虹飞指导沈敏练习帮助学员建立信心,还包括发现学员的特长,找到适合他们的努力方向。祁侃从学习口琴开始入门,一段时间后,施虹飞告诉他:“你的节奏感和乐感都很好,适合学习打击乐。”
为了引路,施虹飞自掏腰包送给祁侃一套架子鼓,让他从小军鼓的基本鼓点开始练习,逐渐过渡到组合鼓的演奏。架子鼓体量大,不好搬来搬去,祁侃就把它放在阳光之家。上课时在老师的指导下演奏,回家后用报纸叠放在床上,模拟各个鼓的位置进行敲击练习,平时在爸爸接送的路上,会用手在爸爸的背上敲打鼓点、领悟节拍。如今的祁侃不仅是乐队不可缺少的鼓手,还成了打击乐小组的小老师,经常辅导其他学员练习。
在指导这些学员时,施虹飞会特别注意激励与安抚的界限。“缺乏信心的孩子常常自卑、畏难,需要老师给予鼓励。智残学员接受新知识比较慢,老师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如果过于严格,他们就会反感,坚持不下去了。”
他举了个例子,“比如祁侃,性格积极主动,但也有脾气,急躁的时候会‘暴雷’。这时要稍微冷处理一下,等他继续练习时,有好的表现,再夸他。孩子的个性可能是天生的,这就需要老师正确引导。当然,一味地表扬也不行,孩子飘飘然,不好好练了,成果就出不来。因此,我必须时时注意每个人的情绪,调整方法。”施虹飞总结。
走得更远
十四年来,这支乐队面临的最大危机,是差一点解散。
施虹飞回忆,那是2019年。由于部分学员户籍不在曲阳路街道,他们被要求转回户籍地所属街道的阳光之家。因此,乐队一下子流失了7名成员。近一半主力成员的缺席,让乐队一度陷入了瘫痪,无法开展正常的训练。声部残缺了,角色不全了,成立十多年的乐队何去何从?直接解散吗?
施虹飞没有向悬在头上的达摩利斯之剑屈服。他坦言,坚持不下去的念头肯定是有过的。但是一想到这么多年和成员们建立起来的感情,以及他们取得成绩后洋溢的自信笑容,他就告诉自己:人生不能轻言放弃,再争取一把,为乐队的生存求一线生机。
后来,通过街道、残联等多方的努力协调,最终决定用走读的形式,让流失的队员归队。来之不易的乐队保住了!
因为频频亮相于舞台和媒体,乐队成员们刻苦训练、自强不息的精神被更多人关注,也迎来了看得见的支持。施虹飞告诉记者,去年,在虹口区总工会的协调下,上海梦想成真公益基金会和虹口区私营企业协会决定为乐队共同捐资20万元,用于乐队的乐器和设备添置。
资金到位后,乐队计划添置一部分急需的乐器,完善乐队的编制。而在目前,最直接的困难是训练场地的问题。阳光之家的教室坐落在曲阳路的老式居民区内,尽管常有居民带着孩子围观,接受音乐的熏陶,也难免听到不理解的声音:“上夜班的人白天要休息,你们吵到我们了!”
为了减少影响,乐队只能放弃现成的大教室,换到一个封闭的小房间里训练。
此外,施虹飞还谈到, “乐队要进一步发展,我们首先需要学习、排练和掌握更多的乐曲和作品,进一步提高学员个人和整体的演奏水平,同时未来如果有能力,且有更多的新鲜血液加入,我想搞一个更大的乐队,有更多的专业老师能参与辅导学员。”
这些年,乐队的成员们也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比赛,获得了不少的荣誉。但在施虹飞看来,这种竞争氛围对智残人士并不友好。“大家为了参加比赛而练习,精神压力太大了,学生、老师、家长都很累。”施虹飞深知,学习音乐,更重要的是促进学员自身的成长。“只要他们倾心投入,在我心中,他们的表现就是最好的。”
学员在阳光之家接受培训后,最终还是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施虹飞不希望队员因为比赛名次之争,对自己的技艺水平有所怀疑。对于智残人士,能够很好的演奏乐器,本身已值得赞许。“以前,我们队里有个吹萨克斯的学员,在这里训练之后就像变了一个人。现在的他已经找到工作,成功融入社会了。”
凡此种种,都成了施虹飞放不下乐队的理由。学员们不知道,退休之后的路,施老师已经想好了:“我还要开开心心地陪他们再玩几年。”虽然指导智残学员不易,日复一日的训练难免枯燥,还要加上课堂以外挑灯编曲的劳碌,为每一位学员手写“专属”曲谱的辛苦……但是,看到学员的人生焕发出新的光彩,施虹飞体会到从事音乐教育最大的价值。未来,他还想带领这支乐队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