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无刺蜂品种特点(无刺蜂最大品种),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无刺蜂品种特点(无刺蜂最大品种)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无刺蜂品种特点(无刺蜂最大品种)

大自然授粉提供了植物生长所需的支持性功能。台湾野外生物多样性,幕后英雄包括体型小、具飞行能力又勤劳的原生蜂。为了认识野外授粉的箇中高手,以及学习与野蜂共生的智慧,记者跟着宜兰大学教授陈宜伶,绕着蜿蜒的山路上山,到达海拔约1250公尺嘉义石桌山区,拜访当地“无刺蜂”的养蜂人伍 *** 。

台湾本土授粉昆虫黄纹无刺蜂,世居阿里山一带老一辈人家视为吉祥物种。摄影:伍 ***

里山好生活 招蜂来讨吉利

公路边一个小小、很容易让人错过的岔路,转弯不到100公尺处,就出现伍家传统家屋。位于半山腰的宅院,视野通透,既能仰望苍空,也能俯瞰屋舍庭院,镶嵌出聚落与山林好景象。年近六旬的伍 *** ,至今仍跟着父母、妻子住在租屋。他的祖先从竹崎平地、迁居山区,在此定居已逾5代。

阿里山石桌的里山地景。摄影:廖静蕙

冬季难得露脸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大地,伍家宽广的前院种着蔬菜及可供利用的原生植物,随着节气采收。灰白色围墙围出与山的界线,伍 *** 在围墙边共放置四块这样的木头,木头下方有个小小的洞,黑色微小的黄纹无刺蜂(Lepidotrigona hoozana)就在围墙边的段木旁成群飞来飞去。

历经几天阴霾,成群的工蜂忙着清理累积的蜂茧,之后用蜂胶修补蜂房,忙碌却井然有序。陈怡伶解释,只要天气冷、气温低于13℃或下雨,无刺蜂就几乎不出门,这天难得气温超过20℃,无刺蜂才活跃起来;这窝无刺蜂正忙着清垃圾,口器衔着“茧衣”,丢到窝外。

它们是台湾特有种蜜蜂科无刺蜂属昆虫,因外型像苍蝇,闽南语又称“雨神蜂”。伍 *** 说,以前附近一带人家,老一辈总会在屋檐吊挂几个蜂箱,象征吉祥、家室兴旺。鹅掌木花开时,为数众多的台湾野蜂(东方蜜蜂或称中国蜂,当地称为台湾野蜂)、无刺蜂接踵入住,和平共处。这幅景象已经少见,蜂群也减少了。

台湾无刺蜂属,近年学界调查则只明确观察并纪录到一种,但伍 *** 记得,小时候看过家人带回来的倒树,出现不太一样的洞口,而且里面的无刺蜂是夜晚用胶关门,白天再打开;型态则体型长、颜色鲜艷;可惜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蜜粉胶就在家附近 色泽气味透漏植物来源

无刺蜂是重要的蜂胶生产者,它们会选树势较弱、中空的枝干当窝,用它们从周围胶源植物取得的胶质混合唾液腺分泌物,制作而成的蜂胶逐渐填满。马来西亚与中国在蜂胶的利用上,较具技术与规模,中国生产的蜂胶,因具备医疗等级,价格又优于马国。

伍 *** 自学的取胶技术,已不输马国水平。他切开一层蜂窝揭示内部构造,只见蜂窝内,成千无刺蜂衔着胶,忙着补破洞。在嗅觉上,有一种特别的气味,伍 *** 形容是综合每一种它们从外面采回来的树脂混合而成香气。至于蜂胶的颜色,和它采的植物有关。

无刺蜂也会产蜜,只见深褐色的蜂胶中,镶着闪闪发光的蜜囊,就是产蜜之处,只是数量比不上台湾野蜂。“山居人家对它并不陌生也会繁养,却因蜜量稀少未受重视。”伍 *** 用针筒吸蜜,分给周围的人品尝新鲜的蜂蜜。

蜂窝内部构造,以蜂胶填补得密实,还有蜜囊。摄影:廖静蕙

伍 *** 以针筒取蜜。摄影:廖静蕙

他解释,每次蜂蜜的味道都不同,和它采的花有关。“有时候采到十大功劳,就苦了!”附近阿里山十大功劳开着花,有些果实已经透紫,只是花蜜是苦的。蜂蜜的香气,吸引了其他野蜂来访,耳边响亮的嗡嗡声是虎头蜂来了。

无刺蜂除了和蜜蜂一样,需要蜜源与粉源植物外,最大特色是需要胶源植物;足够的胶源,是无刺蜂生存的要件,这使得它们选择的栖息地,常常都是生物多样性高的森林,透过授粉服务,形成与森林互惠的关系。伍 *** 居家附近就是茂密的森林,阿里山十大功劳,所有蜂都喜欢,眼前就有熊蜂访花。另一种野蜂喜欢的植物,就是鹅掌木。

森林中胶源植物种类很多,枝干稍微拨开,就流出胶质的松科、樟科,均是重要的胶源植物,无刺蜂会飞到树梢或树冠层处采胶,直接黏在脚后面带回家;除此之外,当地特有的、桑科榕属的爱玉子也是。胶源不但整年不能缺,而且无刺蜂会随季节挑对味的物种,胶源植物多样性显得十分重要。

盛开的台湾金毛杜鹃、十月开花蓪草,是无刺蜂很喜欢的蜜源。正值花季的茶科、白匏子,则是粉源植物。

无刺蜂家附近必备胶源植物,松科、樟科提供了很好的原料。摄影:廖静蕙

正值花期的阿里山十大功劳,是野蜂喜爱的蜜源植物。摄影:廖静蕙

爱蜂无法言喻 温和无刺蜂最令人怜惜

有些人视野蜂为麻烦,但他从小就喜欢蜂,被虎头蜂螫到头歪一边还是喜欢蜂。至今仍繁养无刺蜂,也是由兴趣所驱动。除了蜂蜜好吃,他阿嬷用锅子炒的蜂蛹“超好吃”。因为喜欢,无形中就塑造了一个适合蜂生存的环境。

由于抓蜜蜂,被螫过好多次后,发现无刺蜂没有针,温和、又不会螫人,小小一只,照片拍出来很可爱;拍它们时,还会带着胶黏他的手和相机。这让他喜欢之外,就多了一份怜惜。“无刺蜂是最温和的蜜蜂,就算被咬,也不痛。”于是持续研究它,饲养至今十几年了,繁殖数箱蜂群,兴趣与日俱增。

不过,无刺蜂是很特别的蜂种,长期观察看似温和、动作缓慢,温度低一点就不活动;其实是狠角色,体型虽比野蜂小狠多,遇到外敌入侵,便拿出看家本领与之缠斗。无论是野蜂、虎头蜂,一旦锁定敌人,就群体展开缠斗,紧咬着敌人不放至死方休;蚂蚁来袭,就丢出琥珀色的胶黏对方,等敌人离开,又把胶捡回去,这些行为让人感受生活十分清苦。

“以前找不到人家纪录的资料,全靠自己摸索。”伍 *** 早已学会分蜂,他观察到无刺蜂到了某些季节会分蜂,分蜂前一个月,侦查蜂四处寻找合适筑巢的地点后回报;接着建筑蜂前往观察,觉得可行就开始衔材料兴建,直到十几天后、蜂王下蛋前才搬过去。分蜂之后,持续来回一段时间,大约3个月后随着老蜂渐渐死亡、新蜂接手内外勤工作,从此停止与旧巢之间来往,自然界也多了一个延续自然使命的野蜂王国。

他放置在围墙的这几个蜂桶,几乎就地取材,有些是过去从山上倒树直接锯下,有九芎、乌心石、楠木;闲暇之际,就动手做“诱蜂箱”,完全参考大自然,取材于旧房舍拆除的桧木。要引导蜂群进入人造的蜂窝,是复杂精密的过程;台湾尚未有相关的知识技术和研究报告。。数十年摸索出来的资料,渐渐有自己的理论,他很乐意分享。

围墙边的木头,以及周边的好生态,提供无刺蜂生存环境。摄影:廖静蕙

授粉好帮手 营造好生态诱蜂来

依据他十几年来养蜂的经验,他认为目前的无刺蜂养殖知识和技术,不足以推广邀请大家繁养、发展成产业。“它不能有农药、有污染,植物生态相要足够丰富,丢到一个没有胶源的地方,它活不了。”他说,硬是让它们到环境不好的地方、活不了,等于害死它;同理,营造好的环境,它们自然能生存。

尤其是天然胶源的取得,至今无刺蜂仍无法接受人工蜂胶。蜂群移到新的环境,蜂窝内自产蜂胶可以维持半年,接着就需采集周围的胶源植物;若环境不适应,一旦感受到蜂势衰弱,通常都救不回了。

至于发展授粉产业,伍 *** 认为值得一试。他愿意搬一箱蜂,到有需要的地方一两周,了解实际授粉情形。

陈怡伶也说,无论是蜂箱或树干养殖,只要蜂巢内原本蜜囊及粉囊内储存的蜜及花粉充足,每天傍晚它们成群回蜂后,就可以把蜂窝带进授粉场域。大约十天的授粉期,对族群生存不构成致命威胁。“平常只要养得很旺,是温室授粉很值得推广的本土蜂种。”“养得很旺”例如伍 *** 最好的一窝,数量粗估约有上万只。

陈怡伶近几年与农委会花莲农改场合作,进行台湾野外授粉昆虫无刺蜂田野调查,研究成果即将投稿到国际里山倡议伙伴网络中,“里山发展机制”(The Satoyama Development Mechani *** ,SDM)执行计划成果会。

至于野外还有多少无刺蜂?伍 *** 说,认识抓虎头蜂的人,都说常常看到,实际上很难找到。陈怡伶听有经验的人说,树干上稍微有一突出通道口大概就是,马来西亚职业无刺蜂养殖人提到,无刺蜂大多筑巢在3公尺左右高度,只是通常都在动辄20多公尺高的地方。

“熊蜂、野蜂、无刺蜂都是很好的本土授粉昆虫,应充分维系其生存权。”他希望本土授粉昆虫受到足够的重视,当养殖技术能发展成熟再考虑产业需求;呼吁民众不要抓到就养,也不要走私或进口蜂种;外来或驯化的蜂种,在野外对原生蜂的排挤也应充分调查。

宜兰大学教授陈怡伶(左)与伍 *** 研究蜂窝内部构造。摄影:廖静蕙

更多无刺蜂品种特点(无刺蜂最大品种)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