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嗨,我是蒋秋心。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实在太过熟悉,甚至跨越了年代,老一辈的耳熟,年轻人也经常听得到,似乎现在还是洒水车自带的背景音乐了。
歌词如下:
兰花草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可能大家看出来了,这整齐的结构,表达的方式,不是诗词吗?确实如此,这首歌是后人创作的,而歌词改编自胡适的《希望》:
希望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
一日看三回,望得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好多地方都做了改动,可以看出歌词加了篇幅,写得更加细腻了。孰优孰劣不做评价。今天主要是讲胡适的原作。
这首诗歌,虽然用了传统的格律规则,但内容上,颇有现代风格。这跟胡适本人的个人经历、思想理念有很大关系。
胡适领导了新文化运动,并倡导“白话文”。但因为幼年就读私塾,青年留学的经历,对古文化的继承比现代人优秀得多,又受西方国家影响,渴望着思想解放。同一时期的文学家,大部分都有着相似的经历,比如鲁迅、郁达夫等等。写旧体诗词都是信手拈来的事,之前我还分析过鲁迅写的《我的失恋》,就是古诗词的写法。
诗词格律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熟悉的、好用的工具。他们更多还是想从语言上、内容上做出突破。所以会给人以“旧瓶装新酒”之感。甚至还有一些调侃意味。
这首诗有着非常明显的那个时期的创作特点。胡适的白话诗歌集《尝试集》,今天的《希望》就是出自于此。里面还有一些很有趣的诗,比如:
两只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这完全就是现代白话的词语结构和表达方式了。
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尝试集》,胡适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这样的诗词创作理念被现代人继承了下来,网络诗词也有一类是专门写这种风格的,叫作“实验体”,就是古今碰撞,做出更好玩的搭配。也许他们不少灵感就是来源于此。
说回《希望》。创作背景其实非常简单,好朋友送了兰花草给胡适,他带回家好生照料,结果迟迟未开花,心情十分郁闷。但是这个题目,却让平淡的背景变得颇有深意,这株一直不肯开花的兰花草,又何尝不是新青年呢?
诗歌本身也很有看点,一波三折。从满怀期待的悉心照料,到不见花开的万分焦急,最后秋天来了,百花凋零,今年再也不可能开花,原本应该是伤心的吧?但是他并不伤心,他想着,明年春天的时候,一定会花开满盆。这就是“希望”。
短暂的失败无法打败个人意志。哪怕付出很多,哪怕没有回报,也不能丧失希望啊。
也因为有着这种希望,才能面对任何绝境也毫不畏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