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多久的时光才能被叫做往事?恐怕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尺。一直以来,提到往事这个话题,务必要上溯“半百”开外,以至于谈到10年外的故事,都不敢妄言往事。不过有时,一些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情形业已被孩子们叫做了往事,以至于我会霎时弄不清:到底是时光流逝得太快,还是自己已经老了。
改革开放以后,在追求个性解放的年轻人中间开始流行蛤蟆镜、喇叭裤和摇摆舞。一些节奏感强烈的歌曲借摇摆舞的热度,逐步挤压了传统音乐,成为那个时代标志性的民间流行音乐。其中摇摆舞几经发展,在外来“时髦”音乐的簇拥下,逐步定名为“迪斯科”。可没过多久,刚刚热起来的“迪斯科”一词也被取代。借助大量广东出版,印着香港飞时(FACE)唱片公司名号的磁带,的士高一词横空出世,成为DISCO最被后世认可的音译名称。
大概在我上初中前后的1987年,的士高进入了吉林市。当时只有音频磁带这种传播媒介,最主流的音乐是统称为“猛士的士高”的系列舞曲。其实的士高一词能够在大热,除去人们对一切新事物充满好奇之外,磁带封面功不可没。当时,每集磁带封面,用的是都是魔幻题材的图片,这种风格的图片常出现在热销的《奥秘》杂志封面上,于是,以肌肉壮硕、穿着暴露的 *** 猛女形象示人,不管音乐本身是否符合国人审美口味,单从视觉冲击力上,已让无知的青少年们荷尔蒙瞬间爆炸,不由自主地接受和认同了。
第一次听猛士的士高舞曲是从同学处借到的磁带,还是在发小儿家里一起分享,我竟然记不清了。但我清晰记得,自打听到这旋律和歌词简单的舞曲后,我宣泄青春的方式便从嚎叫《黄土高坡》转到了荷东——那个弄不清在什么地方的东方好莱坞上了(后来才知道东方好莱坞是香港的一个 *** )。另外,我也惊讶地发现,原来资本主义社会并非只生产消磨意志的靡靡之音,猛士的士高系列的强劲旋律在表现工人阶级战天斗地的创造力时,毫不逊色《我为祖国献石油》!
尽管当时还听不懂歌词里唱的是啥,毕竟在学校学了几个英文单词,什么this、that、friend ,什么love、look 、go home ,特别是boy、girl、love,还是很容易在音乐中被辨识出来。对大多数孩子而言,听懂单词和明晰歌曲要表达的意思虽不可同日而语,可只要听懂一个LOVE,就已然在浮想联翩之际心满意足了。
80年代末,美国音乐影片《霹雳舞》在中国公映。作为猛士的士高推波助澜的电影,在收听音乐之外,还激发了青年人的舞蹈热情,一些校园舞蹈比赛甚至有了“霹雳”主题(吉铁三中就举办过霹雳舞比赛)。无数穿球鞋、牛仔装,戴着半截手套的孩子哼着猛士舞曲的旋律,如关节生锈的机器人一般在校园晃动,其间还时常莫名其妙地整两句只有自己能听懂的英文歌词——杀了你喂狗,杀了你喂狗!(后来才知道那句被哼成杀了你喂狗的歌词竟然是英文shy like an angel)。在的士高舞曲的撩动下,舞者的舞步更为自由,更具个性。这与中国此前的传统舞蹈截然不同,甚至有人惊呼:中国在打碎旧有舞蹈、音乐审美后,猛士的士高与时俱进地对中国音乐往哪儿走的问题给出了一个强有力的建议!
那时候听猛士的士高最好是用日本产的双卡立体声录音机欣赏:一边播放收听,一边盗版翻录——两不耽误。对于迪斯科、的士高、霹雳,究竟本意如何,绝少有人探究,大家只痴迷于那些强劲的、不分轻重的、像节拍器一样作响的4/4拍子旋律。简单到 *** 裸的歌词和曲调,一直在用最简单强弱力度交替,反复诱发人体内在的节奏冲动。当然,猛士的士高给当时的中国人带来的不仅是音乐宣泄,它还传递进来更为丰富和立体的外面世界的气息。
正是80年代那些简单粗暴的舞曲,提醒了封闭良久的中国人,外边有很精彩的世界,如若好奇,你大可去勇敢探求。于是,在几十年后回眸迪斯科被改称“的士高”的那段往事时,人们甚至会有一种感觉:猛士的士高不仅调整了普通人的音乐审美,还让更多的人敞开胸襟、明亮了望眼。
大概在初中的最后一个学年,中央电视台做了一期名为《潮--来自台湾的歌声》的音乐节目,介绍了包括小虎队在内的华语歌手和乐队。许多人猛然被这些歌词和旋律更亲切的音乐惊醒,渐渐从审美疲劳的猛士的士高泥潭中奋力自拔,生活也随音乐风格的转变有了新的变化。而对另一些在当时就敢于藐视世俗眼光的大哥哥大姐姐来说,直到今天,广场上响起4/4拍子的猛士舞曲后,她们仍乐于翩翩跳起老年的士高,只是如今的动作整齐划一,不复当年的骁劲张扬而已。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