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这里是由中华读书报编辑部评选的年度十佳图书(按书名音序排列)。选书的范围: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在内地首次公开出版发行的图书。评选着重考量如下因素:人文性,思想性,独创性,品质,趣味。学界和读者口碑亦曾参考。点评文字均出自中华读书报编辑部。
1.《创造现代世界:英国启蒙运动钩沉》,[英]罗伊·波特著,李源、张恒杰、李上译,刘北成校,商务印书馆2022年2月第一版,228.00元
《创造现代世界:英国启蒙运动钩沉》
长久以来,启蒙运动一词一直与法国、德国甚或苏格兰联系在一起,然而,自诩为“18世纪人”的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罗伊·波特的这部沃尔夫森历史奖获奖作品却告诉我们:作为整体的英国启蒙运动是存在的;不列颠,才是“现代性”的诞生地。通过考察17—19世纪初的英国人如何理解人性、理性、自然、心灵、性别、幸福、财富、进步等问题,本书对英国启蒙运动进行了一场全面的巡礼,展现了英国思想界如何引领社会进步,并最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譬如,培根、牛顿等英国自然科学巨人使人们相信,自然最终可被彻底了解,而科学是战胜黑暗的明灯;休谟、亚当·斯密为商业社会的发展作出辩解,破除了中世纪旧式道德的约束;约翰·洛克认为婴儿是一张“白纸”,他成为什么样的人将取决于他受到的教育,由此,长久以来的粗暴甚至残忍的教育方式得到彻底扭转;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和巴鲍德则为女权辩护,发出了“心灵是否有性别之分”的呐喊;英国蓬勃发展的报业催生了“有教养的人文共同体”,知识分子群体得以产生;等等。本书旁征博引、观点鲜明、文笔隽永,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并予读者以愉悦的阅读感受。
2.《椿树峁》,谢侯之著,中华书局2022年8月第一版,46.00元
《椿树峁》
椿树峁,是位于陕西延安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村落。上世纪60年代末,九位北京知青到此插队,度过了一段难忘岁月。本书作者谢侯之就是其中之一。那时的他们正值青春,从大城市来到遥远山村,无论与当地人的相处还是物质生活上的匮乏,乃至思想层面的苦闷,都需要面对、适应。那些艰苦农事中的乐趣、与村民由远及近的交流、寒冷饥饿时刻收获的温饱、给乡村孩子上课的欣慰、特殊年代里当地的民俗和“美食”,带给作者深刻体验与身心蜕变。考虑到作者为“理工男”,作品文学层面的杰出表现令人惊异,有着对细节的敏锐捕捉,对人物言行的细腻刻画,以及个人情绪的克制流露,特别是陕北方言的运用,予人以深刻印象。在“后记”中,谢侯之写道:“去写这些插队散文,不写小说,不编造,只将记忆做出来文字,为回首真实去看那段过去。”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昔日的小村落不复存在,如今只有杂草丛生的荒废村屋,而那些曾经生活在此的村民,他们的群像,日常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连同被历史洪流裹挟“闯入”的知青们的迷惘、理想、希望,经作者书写下来,以一本书的方式为读者所知,并将长久地留存下去。
3.《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哥伦比亚]阿尔瓦罗·穆蒂斯著,轩乐译,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9月第一版,148.00元
《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
在向往成功、聚焦强者的世俗意义上,这部作品其实有些“不合时宜”——将近七百页篇幅里,浪迹世界的主人公一次次朝向他的目标开启冒险之旅,又不断地遭遇来自海洋或陆地、具体或虚无的阻碍,以失败为起点,他又踏上了新征程。可是,这位由哥伦比亚诗人、小说家、评论家阿尔瓦罗·穆蒂斯以“小说群”(七篇小说)的方式创造出的“瞭望员马克洛尔”又是如此有魅力,他不甘于平淡、宁愿漂泊的勇气,随遇而安的适应能力,遭逢的幸运与凶险,体会的温暖和离散,耳闻目睹的世间万象,等等,都是那么迷人。这部作品收获了2001年塞万提斯奖(西班牙语世界文学最高奖),也征服了他那个写出了《百年孤独》、眼界极高、言语“刻薄”的老友马尔克斯。
穆蒂斯本人的成长经历、人生阅历可谓精彩——出身于外交官家庭的他在欧洲、美洲大陆度过童年,进入社会后做过记者、企业公关、配音演员等多种职业,写诗写小说写评论,当然,他最重要的作品就是这一部。而主人公马克洛尔,这位常年纵横在山林、河流、大海、港口上的“英雄”,有着比穆蒂斯还丰富和传奇的一生。他听从内心召唤,对命运的挑战欣然处之的情绪、态度、哲学,某种意义上也有穆蒂斯的影子,让世上的平凡人产生共鸣。“马克洛尔并不是一个人,这显而易见。我们都是马克洛尔。”马尔克斯在穆蒂斯七十岁生日上的这句话就是这种共鸣的凝聚。
4.《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罗新著,北京日报出版社2022年7月第一版,65.00元
《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罗新作品以宫女王钟儿(出家后名慈庆)的墓志串起了一段北魏的政治史。王钟儿于献文帝皇兴二年(468年)入宫,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以八十六岁高龄去世。她曾先后以宫女和比丘尼的身份成为抚育两代皇帝的关键人物,目睹和亲历了北魏宫廷中一波接一波的权谋斗争。书中特别着力描述的是文明冯太后、孝文帝大小冯皇后、宣武帝高皇后、宣武帝灵皇后(胡太后)等一系列女性,在皇位继承制度中“子贵母死”原则的阴影下厮杀,残暴暗黑,惊心动魄。通过讲述这段故事,作者对北魏历史上献文帝迁都、太子元恂废死、宣武帝时期的恩倖政治等重要事件和现象作了新的探究;作者还广泛征引出土墓志,向我们展现了北魏奚官制度以及宫女的生活面貌;王钟儿出家的经历也成为作者观察北朝佛教的切入点,他说:“新宗教至少在一个时期内会提供对抗已有建制的思想资源和组织力量,女性对此是敏感的,也是积极采取行动的。”王钟儿正史无载,她的墓志又太过简略,这是作者写作时的遗憾,也是我们作为读者的遗憾,但无论如何,以一个小人物和女性的视角来窥探北朝政治,本书有令我们耳目一新之感。
5.《朴:童庆炳口述自传》,童庆炳口述,罗容海整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月第一版,69.00元
《朴:童庆炳口述自传》
本书为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1936—2015)的口述自传。童先生从贫苦的童年讲起,回顾自己求学、从教、治学的人生经历,追忆赴越南(1963—1965)和阿尔巴尼亚(1967—1970)讲学的经历和见闻,总结学问上的成长和成就,回望亲历的时代风云,坦露曾经的困惑、疑沮、快乐与不快乐,还深情回忆了自己的家人(祖母、母亲、妻子等)和师友(李长之、黄药眠、启功、郭预衡、刘盼遂、钟敬文、汪曾祺、季羡林、王蒙等)……既呈现了个体的生命史、心灵史,也客观展现了大时代的风雨霜雪,诸多细节和感悟,耐人品味,并具有存史的意义。“我的一生有许多机会和理由不再往前走,徘徊在人生的沙漠中,饿死,渴死,累死……但我没有死……满怀希望,不懈努力,永远向前,前面就是人生的绿树红花。”从一个几度差点辍学的农家少年成长为成就斐然的名学者,传主的奋斗精神跃然纸上;在造就人、有时也摧毁人的时代大潮中“全身而退”,传主的多次“历险”令人感慨。童先生生前未能对文本进行修改、审定,对他自己和读者无疑都是一种遗憾;但整理者已尽了最大努力来完成一个“衔华佩实、文质相兼”的作品,基本完整呈现了童先生内容丰富的一生,亦可谓不负所托。
6.《秦岭记》,贾平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5月第一版,58.00元
《秦岭记》
《秦岭记》主体内容为近六十个故事,以近乎古人笔记的笔法,写秦岭的天文地理、村落峪垴、鸟兽虫鱼、花草树木、人生底细。对应着秦岭的混沌磅礴浩瀚无边,贾平凹破除文体疆界,自觉承续中国古典文本传统,又在意趣笔法上自成一格。他以秦岭间一棵树的姿态谦卑地、也自如地记录万物消息,以秦岭间一块石的坚定,执著地、无声地化入山坡,倾听河流里流淌着的生命低语,以及沟坎褶皱里生动着的物事、人事和史事。从倒流河沿岸的夜镇写到启山上的仓颉书院,有人文历史、民间传说、人间百态、鬼神志怪等等,每一株草木,每一场人生,每一个传奇,都是秦岭不可或缺的部分。作家在写作中表达和抒发着自己对于生命世间的体悟见识,勾勒、烘托出秦岭的起伏深邃、馥郁芬芳和庞然博大,构成一个雄浑开阔的秦岭世界。借用绘画的专业术语,《秦岭记》属于“散点透视”,但是每一个人的出场都自带光芒;文章的脉络或显或隐,时断时续,看似散乱,实则有序。这是作家的厚积薄发,是写作中的自由驰骋和自在从容。
7.《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美]本杰明·莫泽著,姚君伟译,译林出版社2022年10月第一版,158.00元
《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
《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是关于这位美国作家和思想家的第一部授权传记,也是第一本在不公开的私人档案基础上写成的桑传。年轻的作者本杰明·莫泽受命,历时七年,用厚逾800页的篇幅,详细记录了病弱的犹太内向少女苏·罗森布拉特如何以世所罕见的自我实现能力,成长为享誉世界的知识分子、一代文化偶像和“美国最后一位文学巨星”苏珊·桑塔格的非凡历程,不仅写出她公开示人的一面: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电影及舞台导演、激进思想家和政治行动分子,也为她私下的生活造像:受挫的童年、短暂的婚姻、无数的情人、单身母亲。这同一个人生的两幅画像有着同样的复杂,同样充满纠结,同样冲突不断。莫泽认定桑塔格最大的问题,在于她多次自陈的“头脑与肉体分离”。这使她终其一生都难以脱离身为多种矛盾综合体的苦恼。她忽视肉体的存在,逃避痛苦的现实,将追求转向精神层面,不畏难,不认输,眼界高远。更为重要的是,灵肉分离让她一辈子都无法坦然面对自己的爱情生活。桑塔格阅人无数,莫泽只拣选必要的关系加以描述和分析。但他并未辜负传记家的职责。他充满同情心的文字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本书也是姚君伟教授独立译出的第十本桑塔格作品或传记。他们都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8.《铁袈裟: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郑岩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1月第一版,98.00元
《铁袈裟: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
艺术史学者郑岩在多年考古与艺术史研究过程中,始终秉持着由局部到整体、从碎片到全貌的问题意识,每每在一处残址、一件古物乃至一些零散处找到切入点,进而依据历史、考古、艺术等领域的知识,结合文献搜集、实地查考,逐步深入。本书从山东泰山附近灵岩寺旁的“铁袈裟”写起。在古木、断崖旁历经风吹日晒与人们观看、解读的铸铁巨塑,到底蕴含着怎样的艺术、宗教、文化深意?其完整形态应该什么样?这真是铁“袈裟”吗?这样的开头不免令人联想到郑岩多年前那部口碑上佳的《庵上坊》(合著),从一座伫立旷野中的古代牌坊牵引出一系列建筑、历史、社会、民俗话题,凸显其在被接受过程中意义的变化,但《铁袈裟》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对艺术品的毁灭、想象、聚合、再造”(郑岩语)。书中“正编”围绕“铁袈裟”展开,从“铁袈裟”、金刚力士造像、唐代灭佛运动扩展至更多领域,“外编”则将审视的目光蔓延到阿房宫图、六舟的锦灰堆直到当代艺术家徐冰的作品。这样的眼界和努力,意在“试图重新关注碎片特定的形态”,因为“它瓦解了艺术品的完整性和视觉边界,可以引导出一些不为我们所注意的新问题”,郑岩写道。
9.《中国金银器》(五卷),扬之水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22年8月第一版,890.00元
《中国金银器》(五卷)
中国传统观念认同“金石”(钟鼎碑碣)在传承文化信息、传播精神内涵上的重要性,而“金银”因为易于交换、变卖、销熔,其物质属性与世俗意义更为突出,或许因此,学界对中国古代金银器的研究一直很有限,而学者扬之水积二十年心力完成的这部《中国金银器》,堪称兼具总结与开创意义的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为了写作这部书,扬之水多年来多方搜集相关文献、实地考察考古遗迹、参观大量博物馆,在此基础上对所积累的图文资料进行系统整理爬梳,最终完成的这部巨著,某种意义上是作者在古代名物研究领域积淀与思考的体现。皇皇五卷,近两千页的体量中,这部书收入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两宋金元,到明代、清代有代表性的金银器(包括金银器皿及金银首饰),详细介绍了相关金银器的名称、年代、地域、用途、工艺(造型纹饰)、制作等方面的信息,对金银器所处历史文化背景、相关诗文也有所涉及。除了文字内容外,《中国金银器》还附有4000余幅插图,这些图片精美、准确,与文本内容形成很好呼应。
10.《中国印刷史新论》,艾俊川著,中华书局2022年1月第一版,66.00元
《中国印刷史新论》
近代以来,中国印刷史研究备受重视,成果蔚为大观。但在此一领域,若干所谓“定论”常遭质疑,聚讼纷纭的问题所在多有。近年来艾俊川先生的印刷史研究广受好评,被赞为“能够深思熟辨,提出富有创见的观点”。在方法上,艾俊川先生力矫既往研究过分依赖文献记载导致误读误释之弊,强调对实物材料的关注,尤其重视对留存于世的古代印刷品的考察,通过版面上的各种墨痕印迹来推断其采用的印刷工具、材质和工艺,从而尽力接近历史真实。本书收文三十余篇,分为“印刷源流篇”“活字印刷篇”“版印文化篇”三个部分,尤以对雕版印刷的起源、活字印刷的工艺两大问题的研究特别引人注目,如指出支撑雕版印刷起源于初唐说的两大证据——法藏用“世间印法”喻说佛法、武则天赐王庆之“印纸”——均不足为据;再如揭示“铜版”并非等同于“铜材制成的印版”,而常常义同“监本”,仅是一个标榜“定本”的修饰性词语,都是令人信服的重要论述。此外,历史上传统活字印刷为何未能取代雕版?当西方石印和铅印技术于19世纪中叶传入,中国传统印刷术为何毫无招架之力?在诸多问题上,本书都有精彩论述,值得重视。
本文为中华读书报原创作品,欢迎转发到您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