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陕北民歌高质量,陕北歌的高原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陕北民歌高质量,陕北歌的高原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陕北民歌高质量,陕北歌的高原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题图:安塞农民画《走西口》

文 闫丽生 李羲纹

北民歌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亮丽的 *** 。她是黄土地的母语和家园,更是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汉族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陕北民歌有她鲜明的地域特征: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这种既通俗又亮丽的特色足以使其站在歌坛圣殿之上,用小调小曲宣泄黄钟大吕之势。

2008年6月,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申报的陕北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韵——陕北民歌

在陕北 ,人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无论是站在黄土高原之巅,还是走在羊肠小道之边,或者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随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实际上,陕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民歌 。黄土高原上,既有婆姨们如泣如诉的低婉吟唱,又有后生们“拦羊嗓子回牛声”的高歌回荡。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要了解陕北民歌,就要实地走进陕北和陕北人民打成一片,充分了解陕北厚重的特色文化。陕北地处西北高原和大漠草原、黄土高原、渭南平原等自然带的过渡地区。这一特殊的地域是内与边、战与和、定与游、安与动的过渡地带;儒家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使这里的艺术有其独特的气质。陕北文化深深地打上了这样的烙印,甚至影响到了陕北人民的气质、品格和方言。

首先,陕北文化具有多元性。陕北民歌既受山西戏曲和民歌的影响,又加入了甘肃花儿和内蒙民歌的旋律,它是这些优秀民间艺术杂交繁育的产儿,是山西民歌的能巧、嗲乖和蒙古民歌彪悍、粗犷结合的产物。阴柔尖锐又深沉悠长,既有田园韵味,又有马背情调,这就是陕北民歌的特征。

其次,陕北文化具有开放性,陕北文化始终是一个包容的文化。一切题材皆入民歌,好事可以高歌,坏事可以编唱;喜事可以赞,丧事可以哭……

演唱的自由度更是让人吃惊,目前流传的民歌有8000多首。信天游,以演唱者的自身嗓音为基础,可以任意发挥。根据演唱者和演唱者所处的环境加入虚词叠词,即兴创作。陕北民歌就是一种开放的民歌,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民歌像陕北民歌一样,不拘形式,不限内容。陕北民歌把人的演唱技巧和创造力发挥到了极致。

第三,陕北自然条件较差,灾荒连年不断,地处边疆,战乱频发。所以陕北文化中祈福消灾和反抗斗争的特色非常明显。陕北民歌也一样,它是人们祈求神灵保佑的祷告,是人们对苦难生活的无奈感叹,甚至是对自然压迫和阶级压迫的激烈反抗。陕北民歌中大量的题材就是略带哭调的苦歌和充满激越旋律的呐喊和诅咒。

特别是延安时期的新民歌,是陕北人民革命情感的总爆发。延安时期,是陕北民歌最辉煌的发展时期。

说起陕北民歌,就不得不提起被称为陕北民歌之首的《赶牲灵》。陕北人形容它是一部用老镢头镌刻在黄土高原上的传世之作,我认为一点也不夸张,它是中华民族进入上世纪,生生不息的陕北人雕刻在黄土高原的不朽之作。歌曲所达到的思想艺术境地,是我们现代人难以达到的。只有长期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人,才能更加深刻理解歌词的内涵。

近年来,《赶牲灵》由众多著名歌手演唱恐怕没有人不知道它。在国内外诸多大型晚会上,唱过这首歌的艺术家不计其数。2001年,16岁的陕北姑娘王二妮凭借《赶牲灵》一曲,获得了全国农民歌手大奖赛一等奖,从此一炮走红。

但是,提起《赶牲灵》的词曲原作者,恐怕除了陕北一带就没有更多人知道了。

回首——陕北高原出了个张天恩

上世纪初期到中期的陕北高原上,有一位让陕北民歌震惊歌坛的马帮脚夫,草莽英雄。虽然他的名字闻之者甚少,他的原声唱片也没给世上留下一张,但他的名气至今在中国民歌界广为流传。他对中国民歌的贡献远远穿越了时空,一声声让世人沉醉的秦人粗狂呐喊在回放。他那模糊的身影随着铃铛声和歌声正由远而近、越来越清晰地向我们走来。连他手拿烟锅,头戴白羊肚手巾、身披羊皮袄,腰系红腰带的形象也逐渐清晰。他,就是张天恩。虽然他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四十多年了,但黄河儿女却永远不能忘掉这样一位上世纪中期的民歌大师。

张天恩绝对不会想到,这首由他“原生态”创作的陕北民歌《赶牲灵》,在他病逝以后,会唱出陕北,传遍全国,且经久不衰。《赶牲灵》被誉为“中国陕北民歌之首” 载入中国音乐史册。

他的故事至今在西北等地广为流传。几百首由他创作整理的脍炙人口的民歌今天仍被广为流唱,但张天恩的名字却被人们渐渐地遗忘。

好在随着文化强省的战略,榆林既挖煤又挖文化,市、县两级开始重视起这位被遗忘了快半个世纪的名人。2004年,县委第一次翻修了张天恩的故居。最近几年省、市、县上又拨专款二次翻修。

修葺一新的张天恩故居一共有五孔窑洞,有一个不大的院落,还照原样修建了一个驴圈。

并挂着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原主席吕骥授予的“ 民歌大师张天恩”和县里制作的“张天恩故居”的牌子。中间那间孔窑洞里,有一驴车。张天恩活着的时候,就是赶着这样的驴车充当脚夫,走乡串村高唱《赶牲灵》、《脚夫调》等陕北民歌的。

看到他的后人提供的照片,耳边仿佛想起了老人苍劲有力的歌声:

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

三盏盏的那个灯,

哎哟,戴上了的那个铃子哟噢,

哇哇的那个声。

白脖子的那个哈巴哟,

朝南了的那个咬,

哎哟赶牲灵的那个人儿哟噢,

过来的那个了。

……

张天恩生在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张家焉乡刁焉村,长在绥德。陕北一带生活十分贫苦,许多男人为了谋生,除了“走西口”到外地谋生外,有相当一部分人靠赶牲灵谋生。

牲灵,在陕北是指骡马驴子一类的用于驮运货物的大牲口,赶牲灵多用骡驴,“赶牲灵”就是赶脚,近似于云贵川地区的马帮。陕北地区山大沟深,阻隔重重,运货贸易只有靠牲口驮运,由此也就有了赶牲灵人。张天恩10岁起便跟父亲外出去赶牲灵,农忙时回家种地,青少年时就用一双勤劳的大脚走三边(定边、靖边、安边),下柳林,过河东,走西口,常年往返于秦、晋、甘、宁的赶牲灵路上。

他从小就能歌善舞,爱玩爱闹,爱闹红火,十二岁就开始了他的艺术天涯,爱跳秧歌,爱吼上几嗓子陕北民歌,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他可以不吃不喝,但是不能不让他去赶热闹唱民歌。

每年正月,张天恩总要到县城闹秧歌。从小能歌善舞的他,爱看红火,那个村里有秧歌戏必有他得身影。他喜欢现编现唱,出口成歌,自然顺畅,快板也打得相当好,用常说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走哪唱哪,走哪说哪。

1924年,为了生活,刚刚十三岁的他走出吴堡,外出打短工。在幼年时代,张天恩就倾向红色革命。当年刘志丹(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率军攻打绥德县枣林坪金不烂沟时,他就自告奋勇当向导,积极支持红军突破敌军防线,此次战役歼灭 *** 一个旅的兵力。

1933年,张天恩暗地加入了中国 *** 。为红色的陕甘宁边区驮盐送炭,运送弹药和战略物资。

1938年,张天恩在延安为边区 *** 拉盐送炭,认识了鲁艺学院音乐系的王元方。说起来王元方还是张天恩《赶牲灵》的男主角呢,这是后话。他非常佩服张天恩的唱歌天赋,被陕北民歌深深吸引,两人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王元方创作了大量革命歌曲,是第一个给 *** 的《沁园春·雪》谱曲的人。张天恩在边区运输队,是王震359旅运输队的队长,为陕甘宁边区驮盐送炭,王元方还聘他为义务宣传员。正因为他是这个宣传员,张天恩成了第一个把《东方红》唱给毛主席听的人,“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您个 *** ……”毛主席微笑着频频点头,说道:“好哦!”

青年的张天恩赶着牲灵走三边,下柳林,在山西、陕北绥德分区、延安分区、甘肃分区(西庆阳)等地,只要提起他的小名“庚龙”,无人不晓。而张天恩这个鼎鼎大名,却是在他为边区驮盐、送炭的沿途一路编唱革命歌曲传开的。

张天恩在世时,曾饶有兴趣地给人们讲,走头头的骡子叫“大青骡”,是王震旅长委派他从甘肃买回14匹骡马中最好的一匹,魁实,听话,戴上红缨辔头,鞍子上插359旅供给部运输队的旗子,走在骡驮头前,雄赳赳气昂昂,可威风咧!

运输队领头的是前面五个骡子驾的大马车,张天恩坐在头车上扬鞭指挥着,头扎白羊肚手巾,一身白马夹,腰系红腰带,唱着自编的陕北民歌,后面跟着的骡车延绵几里地,走到哪里都引得人们注目观看,那时煞是威风!

之后,张天恩等随同吴堡县秧歌队代表团赴绥德汇演时,他和张子环等表演了红色革命性很强的文艺节目,博得了时任绥德分区地委书记 *** 的高度赞扬。

虽然张天恩自幼家境贫寒,没有上过学,不认识多少字,但是他自编自演的小品快板却朗朗上口、生动感人,充满着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味道,吸引了广大群众争相观看,并且还得到了“红色宣传员”的美称。

1942年正月,120师师长贺龙从延安开完军事会议后,路经宋家川时,恰巧被红火热闹的秧歌吸引了,驻足观看了张天恩演唱的《白面馍馍红点点》和快板《日本鬼不讲理》之后,贺龙对随行人员说:“此人不一般,能歌善舞,是一位很好的红色宣传员!”后将他推荐给359旅旅长王震。

解放后,1952年,张天恩被陕西著名诗人柯仲平请到西安任西北艺术学院民歌老师。

1953年,张天恩又被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请到天津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著名歌唱家白秉权等就是他的得意门生。

1955年,中央歌舞团将张天恩调到团里工作了三年。谁也没有想到,就在别人看来他正如日中天的时候,这张天恩竟然辞 *** 歌舞团的工作,他放不下家中的妻儿,留恋着生他养他的陕北黄土高原和他走过的沟沟壑壑和村村店店,毅然放弃在北京工作的优越条件,回到陕北吴堡县家里,与他心爱的老伴白来英厮守到老。可惜的是很多从北京带回来的珍贵照片、文件、奖状被后人遗失。可令他慰藉的是,当年在陕北、山西一带的黄土高原、田间地头、家庭院落,随时都可以听到人们在放声高唱《赶牲灵》,这是对张天恩最大的恩赐和安慰。

1958年,张天恩随慰问团回到他曾工作过的北京,用原汁原味的吴堡口音向 *** 、周恩来、 *** 、朱德等中央首长高声清唱了自己创作的《赶牲灵》,并受到亲切接见和合影留念。他演唱时身披红袍,骑着高头大马,是多么的威风!引起现场观众阵阵掌声,更唱得曾在延安工作的老首长、老同志热泪满眶,激动不已。由于在京演出效果轰动,国家文化部授于张天恩“民间文艺天才”锦旗一面,并给予他“民间文艺天才”称号。

张天恩后人根据母亲白来英的回忆说:张天恩从北京回老家没几个月,在绥德县义合镇石堆山的戏台上给当地的人民唱了《赶牲灵》后,又即兴表演了一段快板,当时穿着北京中央歌舞团发的灰色小花点外套,拿出和毛主席、周恩来、 *** 等人的合影照片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文件大家展示。张天恩演出赢得当地人民接二连三的掌声和欢呼。

当时没有演出费,就图个乐呵,让大家快乐,忘记疲劳。到现在,陕北提起张天恩,没有一个不说好的。特别在绥德吴堡,50岁以上的老人有亲眼目睹过张天恩即兴表演的,都称赞他多才多艺。说快板,闹秧歌,唱民歌就更不要说了,样样精通,有极高艺术天赋!让人如痴如醉,就是看三天三夜也不觉得累。

张天恩的大女儿说:“爸爸用的竹板和别人的不一样,他另外又给配制了一个像锯子一样的竹刮板,所发出的声音和节奏格外好听,一开场是竹板先响,Da,Da,Da~~~,要快就快,要慢就慢,手口配合自如。其精妙无法用文字来形容。”

从京回来后,脾气倔强的张天恩,没有去 *** 部门找份拿工资的工作,而是回到窑洞,回到黄土地上去,天地间,白羊肚手巾羊皮袄,赶着他的牲灵,唱着他的民歌,这是他最热爱的生活啊。

然而,好景不长,政治形势越来越严峻,不允许他再随口编唱,特别是那些酸词小调。民歌高手的本事就是信手拈来,若是放在别的时候也许就没事,谁想赶上了文化大革命。

1965年,这个纯朴的农民,自食其力的赶牲灵人,天才的艺术家,竟因为偷偷倒卖了三头骡子维持生活,被扣以“投机倒把罪”关进监狱劳改三年。

张天恩被关在靖边县杨桥畔监狱服刑,在这期间,他家人可受苦了。他辛辛苦苦赶牲灵倒腾牲口买下的三孔窑洞,被生产队当作投机倒把的“赃物”给没收了。男人坐监狱,家里失去了所有经济来源,他老婆白来英只能带着儿子到外地借粮,日子过得清贫疾苦。

1967年腊月,张天恩因表现良好提前半年释放出狱。家中一贫如洗,加之入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张天恩的身体每况愈下。倔强的他带上老婆和儿女远走山西,依然靠赶牲灵维持生计。

1970年农历九月初四,他的胃病复发,大口吐血,终于倒在了他赶牲灵的路上,客死在山西省柳林县灰塌则村,年仅60岁。

张天恩死后,绥德县圪针店的老哥们儿用驴车把张天恩从山西柳林拉回张家墕村。老哥们儿们凑了4斗粮食,请了墓工,唢呐班子自发来了,吹起唢呐给他送葬,吹的就是他堪称不朽的《赶牲灵》,送葬的唢呐还欢快而滑稽地吹起他的《跑旱船》,这是张天恩最喜欢的。乡亲们用他自己的歌为这位赶牲灵的陕北民歌圣手送行,送最后一程。

太阳下来这么样样高,

照见老头是过来了,

身上穿得一件烂皮袄,

长上两根胡子哟,

那才是个假的哟。

太阳下来这么样样高,

包头妻儿是过来了,

身上穿得一件红绸袄,

口上搽的胭脂哟,

那才是个假的哟。

这首两段式的歌词,拢共不过五十来个字,表现了两个活生生的人物,一个穿着烂皮袄的老头,嘴上只长着两根胡子而且是假的。另一个是“包头妻儿”,身穿大红袄,脸上涂脂抹粉,好看的脸蛋也是假的。这就是张天恩最喜欢的闹红火,就是闹秧歌,绥德是陕北秧歌的荟萃之地。

前世今生——陕北民歌之首《赶牲灵》

赶牲灵为什么被称为民歌之首?唱到《赶牲灵》这首歌,我们的面前仿佛就会出现,一队队赶牲灵的人和马蹄声,人们坐在马车上,手拿鞭子,唱着小曲!在月色下赶路,唱出的歌曲格外的好听。

这首歌奇就奇在,用大串铃的伴奏,马蹄声的节奏!叮当,叮当!而张天恩是顺其自然编出来了,里面有他独特的风味。

建国以后,张天恩曾经多次讲到他创作《赶牲灵》的全过程。说到《赶牲灵》的创作,不能不提到杜锦玉和王元方。说他们是《赶牲灵》的主角谈不上,不过他们是激发张天恩创作灵感的人。

1943年冬,杜锦玉被组织选派到延安鲁艺文工团培训。 1944年4月入绥德分区文工团,王元方是她的团长。她先后主演过《二流子变英雄》《白毛女》等10多部戏,其中她扮演喜儿的《白毛女》演出中,曾发生战士持枪跳上台来要枪毙黄世仁的事件。

后来,王元方与杜锦玉结了婚。他俩都是张天恩的好朋友,三人的相识相逢也是《赶牲灵》的一段不解之缘。

1945年春天,大门墩上就蹲着一只花腰腰白脖子哈巴狗,这只哈巴狗是张天恩从山西柳林给王震买回来的,别看狗小,可机灵通人性哩。当时,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文工团的演员住在这个骡马大店,有一个女演员叫杜锦玉,非常勤快,大家唤她叫“玉玉”,是米脂中学的高材生,漂亮端庄,能歌善舞,演《兄妹开荒》、《白毛女》 ,在边区名气很大。张天恩根据她和王元方的爱情故事,编出了《赶牲灵》。

一天清晨,张天恩随运输队往绥德警备区送物资,文工团的王元方,帮助队伍给骡子背上抬布匹和棉花驮子,他随运输队回绥德开会。骡驮人起身,头戴三颗镶镜绣球的走头骡子一走开,蹲在大门墩上的哈巴狗就朝南叫唤开了,叮叮当当的串 *** 响开,面对站在街上含情脉脉的杜锦玉,王元方吆喝着牲口,甩鞭远行,恋恋不舍。

目睹此情此景,张天恩来了创作灵感。他赶着牲灵出了义合西门,在前往三十里铺的路上就把歌词给编唱了出来。

《赶牲灵》的内容极其简单,开头是民歌通常的比兴手法,店门前站的女子,远远地看到了头骡身上的"三盏盏灯",然后身边的哈巴狗叫起来,听到了骡队的铃子响,于是"白脖子的哈叭那朝南的那个咬,赶牲灵的人儿过来了。"

她急切兴奋地张望,过来的人是不是她要等的人呢?

他们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张望的女子又是什么人呢?歌词中都没有明说,只有“她”脚边一只哈巴狗......具体又无穷的遐想,慢慢想去吧,琢磨去吧。

歌曲里的三盏盏灯指的是什么?张天恩的弟弟说:“当时走头头的骡子好不漂亮!头骡子头戴两根铁丝做的红头翎,并配两个小圆镜,走在路上,阳光照在骡脖子的大铜铃,远看就像骡马店上的三盏盏灯。”

《赶牲灵》的调子和词全是我在赶牲灵中哼出来的。

1940年这首歌叫《骡马店》,其中第二段是‘我赶我(的那个)牲灵(哟)你开你(的那个)店,(哎呀)来来往往呀常见(的那个)面’。到1942年叫《驮盐歌》,第二段是‘你赶上(的那个)骡子(哟)三边去驮盐,(哎呀)我和互助组的婆姨们(噢)一搭纺线线’。之后,随着形势变化改变歌词,1945年把歌名改成《赶牲灵》,以后没再变,只是把歌词里‘花腰腰哈巴’改成‘白脖子哈巴’。”张天恩的后人回忆他给孩子们讲的作曲过程。

1989年3月31日上午,在文化部家属院居住、已经80岁高龄的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听说了张天恩出狱后在贫困潦倒中死去的情况,顿时热泪盈眶,久久无语。他向来人讲述了张天恩在延安时给 *** 说快板和他请张天恩到天津中音乐学院任教的故事。第二天,吕骥先生挥毫题书:“民歌大师张天恩”、“民歌艺术家张天恩”,借以纪念张天恩。

2001年,南开大学学生合唱团作为亚洲唯一参赛队伍,在第三届意大利格拉多国际合唱节上,以一首《赶牲灵》获得金奖,陕北民歌为中国在国际高水平的舞台赢得了荣誉。

2007年吴堡县把张天恩和他的原创歌曲《赶牲灵》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物保护遗产!

2014年,在一些热心人的策划下,县里成立张天恩艺社!

张天恩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为陕北名歌文化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张天恩是地道的赶牲灵汉子,纯粹的陕北歌手,他的《赶牲灵》,正如他从赶牲灵家庭走来再到赶性灵路上离去,他的一生,是充满欢乐又苦难的一生。他完美地诠释了陕北汉子、赶牲灵人。也唯有他张天恩,才能创作出陕北民歌的经典之作《赶牲灵》。

今天,《赶牲灵》仍然传唱不衰。闫维文、冯健雪、王宏伟、冯小泉、曾格格、王向荣、孙志宽、阿宝、大漠刀郞等歌星都用他们的歌声继续演绎着张天恩作词作曲的《赶牲灵》的传奇。

一代民歌大王张天恩先生离开我们整整30年了,他的以《赶牲灵》为代表编创的众多陕北民歌却一直流传在神州大地,回荡在黄土高坡的山山峁峁。

在采访他们后人中,我简直不敢想象,令人不可相信的是张天恩连一个字都不认识,能唱出这么多经典而且久唱不衰的名歌。他创作的每首歌都有一个美好的故事,他的后代把他们知道的几首歌抄录给我,以便大家学习传唱。张天恩部分原创歌曲(大部分歌词曲来自白秉权记录,白秉权是张天恩徒弟之一)

原创歌曲有:《赶牲灵》《跑旱船》《大红果子剥皮皮》《卖菜》《脚夫歌—调》《瞭哥哥》《十却却的人儿》《白面馍馍厾点点》《白面馍馍红点点》(注:红点点和厾点点曲同词不同)《忘了娘老子忘不了你》《下柳林》《打晋军》《打南沟岔》《离婚歌》《说死说活我还要来》《每个人结婚个女学生》、《碾糕面》《打伙计可怜》《冻冰歌》《荞麦地里锄草草》《刮野鬼》《谁昧良心谁先死》《毛主席常在咱眼前》《刘志丹东征就了我们的命》等几百首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赶牲灵》,被称为十大民歌之首。

更多陕北民歌高质量,陕北歌的高原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