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丁云川谈杭州古迹(丁云齐是丁川吗),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丁云川谈杭州古迹(丁云齐是丁川吗)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丁云川谈杭州古迹(丁云齐是丁川吗)

【10年前,钱江晚报推出系列报道《文脉——浙江文化名人访谈录》,开启对浙江文脉的探寻。冀汸、赵麟童、赵延年、金普森、全山石、宋宝罗、周大风、汪世瑜、肖峰……我们走访了70位浙江文艺界各领域的大师级人物。十年之后,2022年4月,我们开启“文脉赓续”,以更深入更系统的方式,探寻浙江文化基因。

文以载道,脉脉相传。在赓续文脉的同时,当年那些文脉老人“浙”十年,如何与这个时代共生,共长?“浙”十年,在他们身上又发生了哪些新故事?

这一次的回访者全部是90后乃至95后记者,这是两代“90后”之间的对话,也是两个时代、两个视角、两股力量的对话。】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郭楠

这个国庆节,西湖人气超高,日均接待游客量超过20万人次。有条路线却避开了密集的人群,幽静凉爽草木葱茏。

从龙井村起步,踏着高低不平的鹅卵石,走过清代俞樾笔下“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东东泉,高高下下树”的九溪十八涧,进入杨梅岭村的深山之中,拾级而上,理安寺院内法雨亭旁的老桂花树枝头,挂满了一簇簇金灿灿的小黄花,香味正胜,找个角落静静地坐下,听着钟声闻着桂花香,满身疲惫尽数散去。

这条富有野趣的“小众”路线,是丁云川告诉我的。

丁云川,浙江省历史学会会员、杭州历史学会常务理事。

他生在杭州,长在杭州,从小跟着父亲游西湖,对西湖的各种典故如数家珍,忙了大半辈子的文保工作,也多是为西湖而奔波。

“十年前,钱报记者对我做了采访,当时忧心忡忡。”2013年8月5日,钱江晚报“文脉”栏目采访了丁云川。

十年后,得知90后的我要来回访,丁云川当晚手写了一封信,发给十年前采访他的记者。

这次回访时,丁老尚在广州的家中,我们便约定以电话的方式进行。

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 *** 刚响两三声便被接通。“你好”,爽朗的声音传来,丝毫感受不到那头说话的人已有八十岁的高龄。

整整一小时的通话过程中,丁老的声音始终洪亮。

一直在为西湖发声

这十年,丁云川获得过许多荣誉:2014年西湖申遗成功三周年时,他被评为“2014年感动西湖十大人物”;2019年被授予“第三届杭州最美文物守望者”暨“红色基因传承者”的称号;2021年被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浙江省文化示范户”……这些荣誉都与西湖有关,他一直没有停下脚步。

2013年夏天,钱报记者来访时,丁云川忧心忡忡之事,正是南屏山。

为缓解西湖南线交通的压力,杭州市规划在南屏山建条隧道,丁云川看到消息就着急了,他的建议得到了四十一位专家学者有力支持——极力反对。“南屏山隧道原定于12月初动工的,11月27号晚上,杭州市里的一位同志打来电话告知我,经专题研究讨论,以保护西湖的山水为重,隧道暂时不建了。”

“西湖的山是不可再生的。贵报将我的不建南屏山隧道的建议,披露报端,这是对一个力保西湖历史文化遗产的爱好者的莫大的支持。”他在信中这样写道。

丁云川总说,西湖的建设要尽量做减法,不要做加法。西湖要留白,要把西湖留给后人。

这十年间,丁云川也一直在为西湖发声。

2021年,他获知为缓解西湖西部的交通,灵隐附近要建地铁。丁云川认为,这会严重影响西湖西部的山体和水资源,便向有关部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2021年6月,市有关部门主持召开了关于在灵隐一带建地铁的对话会,在会议上,丁云川讲述,西湖西面的云山决不能随意动土,一定要原汁原味的保留给后世。2022年3月,一位设计院的同志告诉丁云川,灵隐一带的地铁不建了。他一颗悬着的心才彻底放了下来。

“我是一位老杭州人,对西湖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里是我的美丽家园。我在想,我们生活在杭州,真是三生有幸‘投胎’来的!我们要多为西湖着想,做一个守护好杭州西湖山水的人。”

五登棋盘山

丁云川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他操心着西湖的每一个角落。

2016年5月,丁云川与同事何江到棋盘山登高健行时,发现山上有一排排的石碑,上面还标着序号:左xxx号右xxx号。数下来,足足有1000多个墓碑。

丁云川猜想这野冢坟很有可能与战争有关,历史上,在杭州发生的战争不算多,这样大的规模也许是太平天国时期。

为了验证,丁云川带着疑问五次登上棋盘山。

看管棋盘山、天马山、双峰这一带的村民陆建华老人告诉丁云川,棋盘山上的石碑群是野冢地(坟),存在至少有一百多年了,从山下到山上有三十多排,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排上去,大约有一千多块石碑。

后经市园文局文物处的同志与文物专家学者共同现场踏看后,确认这处野冢坟的年代距今约150~160年,属于太平天国时期,这或是当时的 *** 所为。《杭州历史大事记》记载的“太平军攻打杭州之时,忠王李秀成曾率兵扎营于棋盘山、万松岭等地”的内容,也能佐证这一推断。

2017年,市文物局将棋盘山上的野冢坟列为市 *** 保护点。

南高峰上的血园

在西湖的南高峰,有一处纪念北伐期间200多名阵亡官兵的陵园——血园陵,它的全称是“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师北伐阵亡将士墓”。

2009年花港管理处对辖区内进行全面文物普查时,发现了这一遗迹,此后三年多的时间里,丁云川与多位专家学者、文保人士通力合作,考证出:“血园”是1927年,国民革命军第21师师长严重北伐浙江,击溃军阀孙传芳部后,为牺牲将士所筑的陵园。

杭州市园文局对“血园陵”十分重视,经考古发掘后,决议在原址上修建碑亭,恢复遗址,树立“北伐阵亡将士烈士墓”纪念碑。

为了给阵亡的将士们立一座名录碑,丁云川和园文局的工作人员到档案馆、图书馆等地查阅各种史料,可惜的是,只查到十位阵亡将士的名字。

2012年11月,“国民革命军二十一师阵亡将士墓”竣工,“碑记”上只笼统写着“计埋黄埔一期赵敬统营长以下烈士骸骨二百(一说两千)余具”的文字。

2018年,丁云川从朋友处得知,上海某拍卖公司要拍卖《北征日记》,这是21师师长严重北伐时委托当时的秘书项士元写下的日记。这份文献资料内,很可能记录着与南高峰国民革命军21师北伐阵亡将士的名录。

拍卖当天,丁云川与夫人朱福英起了个大早,早上八点便赶到上海拍卖公司,从500元起拍到3500元落锤,终将《北征日记》拍下。

犹获至宝的丁云川,在回程的火车上,就将这一喜讯告知市园文局领导。

《北征日记》中对“血园陵”的记录十分详细:1927年春天,时任第二十一师师长的严重与法相寺的主持洽谈购置南高峰作为阵亡将士墓地,定名“血园”,遵照严重的嘱托,秘书项士元撰写了“二十一师江浙战役阵亡将士墓记”,并撰写“吴越望中收,看云树江山,湔涤几番经碧血;岳于湖际峙,念虫沙猿鹤,伴居终古结幽邻”的墓联。

这些烈士们的名录,终于得以全部嵌刻在了陵园的碑石上。

前阵子,四川宜宾的方树勋老人找到丁云川,希望确认方树勋老人的大爷方允中,是在北伐战争时牺牲在浙江的英烈,有可能就埋葬在西湖南高峰。

丁云川认真查看了《名录》,确有一位方允中是四川宜宾人。方树勋老人全家都高兴极了,他终于找到了亲人,年事已高的他希望可以到杭州祭拜亲人。

净慈寺为何是晚钟

而今已耄耋之年的丁云川,从1958年开始致力于杭州的文保工作。

64年里,他看到了许多无人关注的城市角落,还有不少大家习以为常却一知半解的细节。

比如,西湖十景之一的南屏晚钟,指的是净慈寺傍晚的钟声,但寺院里一般是晨钟暮鼓,净慈寺为什么是晚钟呢?

这个问题,来自于一位杭州市委的工作人员。他向丁云川求助。

丁云川查了不少资料,考证净慈寺的晚钟声与雷峰塔有关。

古时,雷峰塔塔周边的小寺、小庵和雷峰塔,都是净慈寺的僧人负责管理维护的。每到夜晚,僧人便会到雷峰塔的窗洞上点灯。

为什么要亮灯呢?因为落日之后,西湖一片漆黑,雷峰塔的灯光起到了一定的照明作用。

还有个说法是,雷峰塔落成的那年,净慈寺的开山祖师永明禅师圆寂,吴越国王为纪念永明禅师,在雷峰塔上举行亮灯仪式,一直传承了下来。

什么时候亮灯呢?

根据明代的《南屏净慈寺志》记载,凌云翰所作的《雪钟》“一百八声才击罢,雷峰又点塔上灯”这句诗,可以得知,雷峰塔点灯的时间是净慈寺钟声敲完的时间。

根据丁云川的考证,净慈寺的晚钟声还起到了报时的作用。

宋朝诗人王洧在《南屏晚钟》中写道:“晚烟深处蒲牢响,僧自城中应供回。”意思是说,傍晚的时候,净慈寺的钟声响起,在城中的僧人要返回寺院了。古时的杭州城,西湖在城外,百姓要通过清波门、钱塘门、涌金门等城门出入,钟声一响,士兵们将关闭城门,百姓们也要及时回家了。

烟霞洞的“象象”刻石

在烟霞洞,有一块很有名的石头——“象象”刻石。上面刻有硕大的“象象”两字。

1971年国庆节,丁云川和当时还是女友的朱福英同游西湖,看到之后很是好奇:这两个字是谁题的?

根据石头上的记载,陈志皋题于甲戌年二月,那么,题款人陈志皋是什么朝代的人?“象象”二字是何意?

上世纪末,丁云川在原市园文局局长施奠东主编的《西湖志》“摩崖石刻”一章中,看到一段记载:“象象摩崖题刻,在烟霞洞右石崖上,‘象象’二字,三十五厘米见方。落款甲戌二月陈志皋题,李辛阳书,落款字十厘米见方。”

这段文字,写明了“象象”二字的位置——烟霞洞右石崖,以及题款人和书字人的名字。但“象象”二字究竟为何意,依旧成迷。

2021年春天,丁云川与老伴到广州看女儿,在广州购书中心买下《黄慕兰自传》,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书中写道,黄慕兰是我国地下党一位了不起的人物,1932年3月,党组织派她来到杭州,住在孤山俞楼,她拜俞平伯的父亲俞陛云为师,差不多住了一年的时间。仰慕黄慕兰的上海大律师陈志皋,当年约了孙晓村律师(余杭人,解放后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李辛阳(私立上海法学院院长)一起来杭州游玩。

3月的一天(农历二月),他们四人一同来到烟霞洞,看到洞前有两块山石,越看越像一头大象。于是他们要为两块石头取名,大石头像大象,小石头像小象,陈志皋当即就题名“象象”。

此题名理由有三——1、其石像象;2、有一大一小两头象;3、当日他们步行到烟霞洞,食量大增,把清修寺里的素斋一扫而光,自嘲虽是书生,食量像象。

陈志皋请李辛阳来书“象象”二字。又给清修寺方丈100块钱,请人镌刻在石头上。并嘱咐方丈一定要刻上“陈志皋题”、“李辛阳书”的落款。方丈也很大气,请人将“象象”两个字刻得很大很深,成为烟霞洞的一处胜景。

耄耋之岁开启“石头记”

十年前的那次采访结尾,记者提了一个问题:杭州是个文化古城,还有哪些“秘密”,您特别想挖掘?

丁云川表示,当年白居易在杭州造的白堤,可不是我们现在的白堤,那么到底在哪里?还有一个问题,原来的杭州钱唐县(唐武德四年,恢复余杭郡为杭州,为避国号讳,改钱唐为钱塘),到底在哪里?

十年后,丁云川找到了答案。

他考证白居易诗中“绿杨阴里白沙堤”,找到了白堤——在如今环城西路北面到武林门一带。但钱唐县到底是半山还是灵隐山,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确认。

最近两年,丁云川常常到西湖的山里面看摩崖石刻、古碑,这也是未来的日子里,他在忙的事——讲好杭州故事。

杭州故事要从哪里开始讲起呢?

从石头开始。

西湖周边大大小小的山上,有许多像“象象”刻石一样的石头,每块石头都有它们的身世来历,丁云川一点一点考证,用文字记录,他给这些故事取了个名字——石头记。

丁云川从不抽烟、喝酒,非常注意饮食上的营养和休息的质量,用他的话说就是"要吃得下、睡得着"。丁老每天都会花上两三个小时的时间,用在读书、看报、写作上,一坐到书桌前,他便不愿意再离开。他觉得自己心态好、所以身体好,也总想着在身体还可以的情况下,为杭州西湖做一点点历史文化碎片的挖掘、整理、研究。

多年来,许多人包括家里人都劝过丁老,年纪大了,该休息了,丁云川总是笑笑,用一句"我心里欢喜"回答过去。在杭州生活了八十年,守护了杭州八十年,他最放不下的是西湖,最常去的地方也是西湖,在杭州的时候,天气好的情况下,有时会骑着自行车到西湖边逛逛。

丁云川还有一个心愿“希望早日复建南、北高峰塔,重现‘双峰插云’之胜景。让西湖十景成为真正的西湖十景,履行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的社会承诺。”据悉,2018年,有关部门为了弥补“西湖十景”中的这个缺憾,曾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双峰插云景观恢复工程设计方案”,我们也相信,“双峰插云”会在西湖上再现。

【人物名片】

丁云川,1942年1月生,杭州人。现任浙江省历史学会会员、杭州历史学会常务理事。

2007年被评为第三届杭州十大平民英雄、杭州市道德模范

2014年被评为感动西湖十大人物

2019年被授予第三届杭州最美文物守望者暨红色基因传承者的称号

2021年被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浙江省文化示范户”的称号

著有《行走西湖山水间》《行走杭州山水间》等。

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更多丁云川谈杭州古迹(丁云齐是丁川吗)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