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把根留住什么意思(把根留住歌词),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把根留住什么意思(把根留住歌词)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上海的石库门是上海人的根

从延安东路向北到福州路上海的石库门弄堂都成片区的动迁了,人去楼空,意味着一个时代记忆的终结。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很多,以寻根怀旧为主,而从不追寻其原委,或者只是从其煤卫配置的不到位,城市的改造发展来考虑。而我今天想换个角度来探讨,也算抛砖引玉。

以上二张照片是我游英伦三岛时,摄于伦敦市区的民宅,据地陪说这些房子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都是私人民宅,与上海长乐路上的几处房子有点相似。然而在上海这些房子都属于历史文物保护建筑,墙上都挂了牌子,据说,大多属于公房(产权归公家所有)。

我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伦敦没有成片区的拆掉老房子,还能保留着百年前的记忆。我在电视和小说里获知日本京都也保留着百年前仿唐朝的民居。伦敦是否是现代化的都市?京都是否属于现代化的城市?他们又是怎样来维护这些城市的民居?给人们留下儿时的记忆,留下了乡愁,留下了城市的根。据我考察,还是与房子的产权有关。

我姐居住在复兴路泰瑞里(近河南南路太阳都市小区)房屋结构与龙门新邨有点类似,要比新天地原来样式的石库门房子好,但没有管道煤气,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单位分配的。

我当时陪我姐去看过房子,进石库门是个天井,底层是个大客厅,右手是楼梯有一米二十多宽,往里过小天井是厨房,卫生间,两间卧室。二楼是有一间两扇门的大房间和两间卧室。三楼有个大晒台和两间带老虎窗的假三层房间。而我姐分配在二楼两扇门的朝南半间(看的时候是近三十平米带阳台的一大间),只有十几平米大小,没有煤卫设备只能在房门口的过道上洗、烧。不过在八十年代能分配到住房,也算是得到了上帝的眷顾。

言归正传,综上所述这幢房子原来的产权所有人肯定是一个大家庭,上有老下有小,楼下老人住楼上主人住,假三层楼客人住,典型的中国式家庭。主人的收入相当于当时的鲁迅,或者私营业主,这幢房子的价格也就相当于鲁迅十年左右的收入,在当时也只能算是一个小康之家。跟上面我在伦敦拍的两张照片里房子主人有得一比。

我在小说《房老虎》里有过一段描述上海二十年代左右的房价:民国十六年,一位老中医在上海南城花了两万五千块大洋,卖了一幢两层小楼,底层五间,二楼四间带露台。老中医一年的收入在五千块大洋左右,当时一个小学老师月收入在400块大洋左右。

问题来了,这幢房子我姐搬进去的时候,房子的主人已经不是产权人了,这幢房子已经不属于私人财产了,大家庭没了,也有可能分家了。我姐搬进去的时候房子再一次被分解,房子的内部结构已面目全非。这一现象不是个案而是上海石库门房子的普遍遭遇。而面对这样的房子,如何来维护?如何来改造?只能有国家岀面来解决,动迁就成了唯一的解决办法。

上海的建业里保留到现在,但等待它们的命运,除了动迁别无它法。最好的结果就像新天地,仿真重建保留着石库门的建筑外型,然后人去楼空,空有的皮囊已没了灵魂。上海的石库门弄堂建筑是上海人的乡愁所在,是上海人的根,怎样把根留住?还需高屋建瓴,我今天只是抛砖引玉。

更多把根留住什么意思(把根留住歌词)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