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中层为什么难做(做中层管理最难),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中层为什么难做(做中层管理最难)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中层为什么难做(做中层管理最难)

如果说基层管理者是“迷茫”的,中层管理者是“尴尬”的,那么高层管理者就是“艰难”的。

中层能不能冲破壁垒成为高层,关键在于有更高层次的思维模式,来做出更精准的决断,而层级越往上,思考的问题越核心,越会极度烧脑,极度孤独。只有凭借公正无私和精明的商业头脑,获得各方面尊重的企业高管才有可能顺利完成“内部平衡”这项高空表演。

领导梯队建设是整个公司、领导、领导的领导“上下同欲”的事。在文章中跟CXO公园一同攀登领导力要求的制高点。

作者 | 齐马/灵竹

商隐社研究团队商业组

点击查看完整版领导梯队原文

如果把商业大佬普遍会讲故事、擅长感召的能力总结为“忽悠”,那王兴也兼具了“战略”和“忽悠”。

然而,大多数人忽略的是,能让战略落地成为攻城略地的强大武器,能让“忽悠”凝聚人心,不致于成为江湖骗子似口号的,恰恰就是管理。

王兴的最牛之处就在于他对“领导梯队”的极度重视,这是企业管理中的第一性原理。

这一点让他的竞争对手感叹:

“我不认为他的战略非常强,美团网强在每条业务线上各司其职的人非常优秀。”

曾投资过美团的对手拉手网的 *** 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也表达过类似观点。

前段时间,有消息说,美团要在今年新招6万人,也就是说员工人数将突增到10万人,成为继字节跳动后,员工人数短期内达到这个规模的互联网公司。

美团的管理大考即将来临,10万员工的公司怎么管?

恐怕王兴还是会把建设领导梯队作为管理核心。本来10万人就像是“满头乱发”,一把下去并不好抓,通过梯队建设培养起足够多领导人才,像是乱发编成了一串串小辫,就好抓了。

而对于每个员工来说,领导梯队是职场菜鸟和老鸟管理能力进阶的路线图。

为什么很多中层再努力也做不到高层?

如果说基层管理者是“迷茫”的,中层管理者是“尴尬”的,那么高层管理者就是一家企业的决策中枢,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走向。

接下来要就是高层了,高层是一家企业的决策中枢,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走向。

事业部副总经理、总经理,再往上分管某几大业务的高管以及CEO,都属于高层。

现实中,大部分人通过努力搬砖、在困境中一次次杀出重围,淘汰掉一些竞争者,才做到了中层,但职场天花板也就止于此了,无论怎么爬,都像是被“彼得定律”紧紧捆绑住了,到达不了高层的位置。

这里面存在什么壁垒?

美团的王慧文曾经发朋友圈说过这样一句话:

有担当的管理者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把下属从愚昧之巅推向绝望之谷,至于能否爬上开悟之坡,看个人造化。

这句话怎么理解?

每个人都生活在各自的认知世界中,我们能看到多少、视角有多广,完全取决于我们的认知力和认知边界,我们的认知力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四个类型: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在某些领域能力欠缺的人,总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了解并擅长这一领域的事情,这其实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也就是处于愚昧山峰。

作为领导,面对这样的下属怎么办?当然是及时把他“锤醒”,被教育了的下属此时原有的认知世界坍塌了,知道自己在认知上的不足,知道了自己不知道,来到了“绝望之谷”。

能不能来到“开悟之坡”,甚至在这个坡上到达一个高度,就需要个人认知力的持续提升了,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需要保持一种“空杯心态”,对外界足够好奇和敏感,不断从知识和经验中反思,做出越来越接近事实的判断,能够逻辑自洽。

而当所学的知识、技能都会内化成本能反应,不需要刻意地对事物做理性衡量、对比也能做出很好的选择时,就达到“物我两忘”的“不知道自己知道”的境界。

所以,中层能不能冲破壁垒成为高层,关键就在于有更高层次的思维模式,来做出更精准的决断。

没有这样的决断力,即便侥幸成为高层,也会重重跌落。

看看一个事业部总经理需要考虑100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都在某个时期都会对公司的发展起到相当程度的影响,而层级越往上,思考的问题越核心,越会极度烧脑,极度孤独。

比如2002年,京东方的王东升在决定要不要收购韩国HYDIS时,决策层2/3的人都反对,他泡在浴缸里,给10多个不同角色的朋友打电话征求意见,泡了6个小时。

作出收购的决定后,王东升心里还是发毛,不停的给身在韩国的经手者打电话,在细节上反复斟酌。

2007年前后,刘强东思考要不要自建物流时,除了他自己,公司决策层内部的投资人和管理者几乎全部反对,几十亿几百亿的真金白银投入,很可能把公司拖垮的现实,与“自建物流关乎京东存亡”的判断撕扯着刘强东,让他自己向往又恐惧,连他妈都跑来问,你为了什么?这样累不累啊。

前段时间雷军决定要不要造车时,白天想100个去做的理由,晚上想100个不做的不做,经历了非常痛苦的一段时间。

所以,做出一个对公司有价值的决定很难,很多时候取决于决策者的认知水平。企业对高层管理者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思维的转型,对战略的选择与判断

进入高层的第一站是管理整个事业部的副职,具备了一定的决策权,所以最大的转变其实是思维模式升格为“全局思维”。

通常,新任事业部副总都会被安排管理多个领域,比如以前可能只是管生产部门,现在负责产品事业部之后,可能要负责研发、生产、交付、售后等多个职能部门。很多刚上任的高层对自己没领到过的部门或领域不熟,就没有好的参照,这就很可能会高估自己以前熟悉部门的职责领域的价值,低估不熟悉领域的价值。

所以就需要这个级别的高层理解职能范围内所有领域的最新知识,平衡现有的职能要求和未来业务目标间的关系,搞明白所有其他领域的职责和对公司的贡献度等。

在这个基础上,事业部副总开始参与制定长期战略,一般是事业部总经理制定长期战略,副总经理制定与长期战略相吻合的计划,不再像当部门总监那样,以年为单位思考工作。

如果说事业部副总主要是负责战略执行的,那事业部总经理主要负责的就是战略制定,在某种程度上,这几乎已经算是一个小公司的CEO了,这一个转型,对思维模式的要求更高。

还有个更大的挑战就是,到了这一层,已经基本没有人带了,是真正的“能否爬上开悟之坡,看个人造化”,因为战略的东西也没法指导,即便从别人那抄来,换个时间地点,可能效果截然相反。

事业部总经理需要在战略方向、人员能力、组织能力这三方的撕扯和纠缠中做出自己的判断。

如果思维模式进化不到这样的水平,就会本能地回到原有的、在前10—20年职业生涯中一直在重复使用的思维模式,还是注重短期目标,在要求有长期目标的这个位置上,就会变得不称职。

再往上就是集团高管,基本相当于集团副总,分管着某类业务,比如同时管理集团下的几个子公司或者事业部,而几家公司或事业部都有各自的总经理。

在很多大企业,这一职位被简单地当成了联系人,换句话说,集团高管的职责就是协助CEO,减少直接向首席执行官汇报的人数。

这也让很多人觉得这个职位乏味无趣,想象一下美国副总统,所以高层里副总裁的离职率很高,互联网公司的很多副总裁都走入了违纪、 *** 之路,比如百度的王湛、李明远、曾良、韦方,都做到了副总裁,但都因经济问题离开百度。

集团高管其实最大的转变是对战略的选择和判断,事业部总经理把战略制定出来后,集团高管要有能力区分业务的优先次序,判断哪个战略最佳,哪些业务战略最符合公司的总体战略,从而怎么分配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

这是一个搞平衡的活儿,对公司最有利的事情也许对某个业务部门就是打击,集团高管必须有知识、有分析能力、有个人信用,从而与直接下属和公司高层都保持良好的关系。

在这个位置上,只有凭借自己的公正无私和精明的商业头脑,获得各方面尊重的集团高管才有可能顺利完成这项高空表演。

领导力要求的制高点:CEO

CEO是领导力要求的制高点,几乎对所有的领导力能力都有着最高的要求,主要有四大挑战:

处理好短期和长期利益

对于大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来说,大多数CEO的决定都被投资人和证券分析师盯着,公司的业绩随时反应在股价上,一部分失败的CEO就是被资本套牢,股票价格、利润成了企业存在的目的,目光就窄了。

这也就不难理解波音的工程师们将领导权让位于华尔街职业经理人,开始追求报表与股价后,波音坠机事件就越来越多了。

CEO必须在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之间保持平衡,不受干扰地选择对公司发展最有利的策略。很多CEO都是“强人”,敢于提出和推动让投资者、市场、媒体短期中不欢迎的决策。

奈飞CEO哈斯廷森就是其中的代表。

奈飞以前是做DVD租赁的,当2007年DVD租赁做得风生水起之时,奈飞内部得出了一个令人沮丧的预测:2013年的时候,DVD的业务会到达极限点,这个业务要完蛋了。

于是奈飞的CEO哈斯廷斯砸入巨资来推出一款新的流媒体产品:WatchNow。2007年奈飞利润是6700万美元,砸进去4000万美元,就是这样的魄力。

但媒体、资本市场,甚至公司内部都对这个不看好,当时有记者用一句话形容,说哈斯廷森看起来像是在支持一匹已经要输了的马。

结果奈飞成功转型,而继续租赁DVD的公司就死掉了。后来哈斯廷森又强力推动了第二次转型,奈飞开始做原创剧集,同样是狂砸资金,不被看好,结果现在奈飞的剧集风靡全球,爆款无数。

“与全世界为敌也无妨”的魄力,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偏执、一意孤行,让CEO孤独地在无上荣耀和巨大风险两个极端中游走,在冰火两极之中连续做出正确决断的能力,最能考验出CEO是否配得上这个位置。

设定公司发展的方向

CEO必须思考一个企业发展的大问题:公司去向何方?行业的变化是什么?商业模式是什么?竞争格局是什么?

仅有愿景规划远远不能应对这项挑战,许多公司制定了规划蓝图,悬挂于墙上,大多内容空泛,没有重点,因此毫无意义。

如果做一个试验,收集50家公司的愿景规划,会发现内容惊人的相似。CEO面临的真正挑战,是为公司发展设定一个明确而具体的定义,这要求CEO展现出他们真正的勇气。

培育公司的软实力

每个公司都是一个社会性组织,两三个人一起工作,就会形成积极的或消极的关系。管理好这种社会关系与工作环境,是CEO最重要的职责之一。

此外,软实力最重要的体现就是人才,选拔合适的人并持续不断地提升他们的能力,也是CEO的重要职责,其他人可能只是完成人员选拔和培养的技术层面的工作,首席执行官则必须发起、保持和管理全部流程,他必须不断地问自己这些问题:

我们在选拔优秀人才方面做得有多好?

我们在给予正确意见反馈时有多么坦率?

我们在及时消除人岗错配的问题方面,愿望有多么强烈?

我们在保留业绩出色人员、快速提升他们、正确奖励他们和给予前所未有的机会考验他们方面,有多么重视和擅长?

执行到位

CEO必须确保公司的战略执行到位,与前些年相比,由于各行各业的竞争都更加激烈,执行力对CEO来说更加重要,在其他领导力发展阶段,执行不力或许可以敷衍过去,但在CEO岗位上,任何微小的疏忽对企业而言成本都非常高昂。

曾听人讲过一件事,说在一次金融监管会上,台上领导一边讲,台下马明哲一边拍照。他把每页PPT内容拍下来后,加上具体要求,发给各条线对口的管理者。

会议结束,马明哲对监管要求也完成部署。

有人说,这不就是布置任务么?

接下来,只用几天时间,马明哲就能收到各家子公司的具体方案、时间、节点、检验标准、追踪工具。一周后,你随便抓个业务员问问,他甚至都能告诉你马明哲的要求。

CEO的执行到位不仅是做事快点,还要让全公司几百甚至几万人同进退。

需要注意的是,培养CEO不能越级,各个领导力阶段培养的领导技能、时间管理能力和工作理念,都会产生持续的影响,帮助CEO培养出全面的领导力。

有些公司根据战略能力来选拔CEO,所以一些咨询顾问就成为了集团高管甚至CEO,结果基本比较糟糕。因为他们跨过了某些领导力阶段,缺乏对中基层员工工作的了解,难以激励一线员工。

整体而言,领导梯队建设是整个公司、领导、领导的领导“上下同欲”的事,而公司的人才体系要想健康,必须在每个层级都有合格的教练。

更多中层为什么难做(做中层管理最难)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