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谢邀! 这期我没看,但是从爱音客里看过这期的反馈来说,中文歌词比较差,据说是完全不顾原词要表达的主题,堆砌辞藻。具体的暂时不分析了,因为我对德奥剧感觉也不是深,对德语也只是略知皮毛,路上可以问餐厅厕所怎么走这种,不造次了。 但是音乐剧译配我是做过的,现在手头上也在做几首歌的译配,暂时不能透露是哪部戏的,所以可以说一说,只是这两天暂时工作压力大,要想说到点子上,有点困难。先简单粗暴地来说吧: 戏剧语汇的特色,是在讲述剧情之外,还要承担表达情绪的作用,所以简单如一个“hello”,如果用不同语气和前后文来表达,我大概可以翻译出6~8个不同的中文意思来。这么翻译不是为了矫情显摆(像孔乙己写“茴”字那样),而是因为即使是演出随场字幕,观众在看字幕的时候,看到带有感 *** 彩的表达,和看到简单的字典式翻译,绝对是前者更能有助于理解演出的内容和主题。而歌词部分,除了上述的翻译要求以外,还要考虑音韵的问题。中文有四声,“妈麻马骂”“歌格葛各”都是不一样的意思,除此之外还有轻重音,尾声韵的区别...比如“这个”和“个人”的“个”的发音就有区别,而这些发音又都影响到我们对词句的理解。别说译配,中文流行歌曲歌词的笑话就不少了,比如“我的主打歌”唱成了“我的猪大哥”,“千年等一回”被听成“千年的女鬼”...所以做译配的时候,和翻译剧本一样,要把整部戏研究透彻,至少搞清楚每首歌在哪里唱,唱的是什么,想表达什么,角色在唱的时候还在做些什么等,甚至有时候我们要去原作和词作者的其它作品里去挖掘一些根本原因,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歌词甚至歌曲要表达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