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
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
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
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呀
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
只要哥哥我耐心地等待哟
我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哟嗬
歌曲原唱:王树理,吴秀云;填词:玛拉沁夫,海默;谱曲:通福;翻唱者:刀郎、蔡琴、卓依婷等。
《敖包相会》是根据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改编的电影《草原上的人们》的一首插曲,创作源自海拉尔河畔的一首古老的情歌,1952年发行的这首蒙古族民歌把“敖包文化”带到祖国大江南北。
“敖包”的起源?
蒙古族祭敖包习俗发祥于额尔古纳山,起源有几种传说:
一、源自起初萨满教祭祀至高无上的神灵“长生天”;
二、源自先民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祈祷;
三、古时草原茫茫无边,为了辨别方向,人们开始使用垒石成堆,当作路标或地界标志,发展成一种保护神。
四、起源于氏族社会,是祖籍的一种表征。蒙古语中“姓氏”一词,就是由“敖包”一词演绎来的。因此敖包也是氏族的标志,是旗徽的变形。
五、敖包是部落作为打仗时传递信息用的,作用类似中原古代的烽火台。
六、蒙古部落为纪念战争英勇献身的英雄而垒成的石堆,是天葬英灵的地方,敖包里会存放英雄的遗物。
七、民间传说,草原先民因思念逝去的亲人,但天葬形式找不到遗体,便利用驼羔的悲鸣找到安葬亲人的地点,然后垒几块石头或拜几把土,来祭礼和缅怀亲人。如此沿袭形成了敖包。
八、红格尔敖包的传说,虔诚的蒙古族牧民为了祈祷重病的母亲痊愈,去五台山朝圣 *** ,得到五台山上一个神奇的敖包的帮助,敖包变幻供品和路灯指引,最终帮助牧民母亲康复,牧民和家人们为了纪念和感谢,而在红格尔堆砌敖包每年来朝拜。
关于敖包的传说有很多,祈祷吉祥、祭奠感谢为主旋律。
扒一扒「敖包相会」江湖档案
大名:敖包相会(“祭敖包”)
江湖称号:“敖包”是蒙古语音译,亦作“鄂博”、“脑包”等,汉语意为“堆子”、“鼓包”。
江湖流派:蒙古族民俗,是蒙古族盛大祭祀活动之一。
相会日期:多数在农历五月十三日,不同地区也有差别,但一般都是在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季节,农历五月下旬六月上旬,有的地方在七、八月份。
相会活动:摆放供品,致祷告词、诵经,转圈膜拜,祈祷平安等祭祀仪式结束后,常举行赛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有的青年男女则从人群中溜出,登山游玩,倾诉衷肠,谈情说爱,相约再见的时日,所谓的“敖包相会”。
行事作风:隆重,热烈。
江湖眷属:小敖包、大敖包;单独一个敖包,或敖包群。敖包顶端插旗杆(或插苏鲁锭),挂彩旗(一般为红,黄,白,蓝,绿五个颜色),旗杆周围插上大量树枝,上边挂哈达(白色或蓝色)。此外,敖包也有部落,氏族和家族敖包之分。
战斗力:国家级文化遗产
2006年5月,祭敖包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湖地位:蒙古族最重要的祭祀活动,包含了许多蒙古族传统文化和习俗,对研究游牧文化、蒙古民族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地图系统:起源于蒙古高原的敖包并非蒙古高原独有。凡是蒙古族相对集中居住的地方,譬如新疆天山、内蒙古草原、青海草原和东北半农半牧区,处处可见敖包的踪迹。
『敖包相会的领悟』
在古代蒙古人的观念里,天和地是浑然一体的,他们尊称天为“慈悲仁爱的父亲”,大地为“乐善的母亲”。祭敖包习俗也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和崇拜天地思想的表现形式。
现在敖包的形式也有很多创新,敖包文化是草原文化节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广袤无际的大草原,常常会看到彩旗飘飘的敖包,仿佛是来自草原远方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