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芍药的历史典故,芍药历史沿革,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芍药的历史典故,芍药历史沿革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芍药的历史典故,芍药历史沿革

十大名花中,芍药是个奇葩的存在。位列十大名花但却好像并没有什么名声,跟兰花、牡丹这些比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存在感,但它又确确实实的是十大名花之一。不止是现代,早在古代时,芍药就已经声名远扬。

北宋史学家刘攽在《芍药谱》中这样写:

花有红叶黄腰者,号金带围,有时而出,则城中当出宰相。韩魏公守维扬,日,郡圃芍药盛开,得金带围四,公选客具乐以赏之……后四人皆为首相。

这个描写我们只是看看就行了,假如这样就真能出宰相,那宰相出得也太神奇了。

总之,这说明了人们对芍药有着一种美好的寄托。当然了,作为一种花,自然也会被当做怀念的道具,唐朝元稹在押真韵的七言绝句《忆杨十二》中这样写:

去时芍药才堪赠,看却残花已度春。只为情深偏怆别,等闲相见莫相亲。

我们在这诗的侧面能看出,在唐朝时,芍药已经被广泛种植在了个人的庭院中。而且芍药在古代还代表着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或指文学作品的言情之作。

那么我们就感觉奇怪了,芍药身上咋这么多戏呢?这种花究竟发端于什么时候?为什么要代表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在古代时,这种花的种植和发展是什么样子的呢?

一、关于发端

芍药花起源发端于我国,我国古代典籍中时有记载,这些记载不止是那些闲书杂书,而是正规的典籍,比如《山海经》、比如《诗经》。

我们知道,《山海经》的成书年代虽然不能确定,但向下最多能推到战国时期,向上则有无限的可能。这本书本就传奇,加上记载的东西也非常神奇,所以一直以来都被当成奇书看待。但我们还是要说《山海经》就算是成书于战国时代,也一定经过了前面多少代人的口口相传,后被人整理成书。

在这本书里,共有两处写芍药,首先在《山海经·中山经》中是这样说的:

东北五百里,曰条谷之山,其木多槐桐,其草多芍药、薑冬。

而在《山海经·东山经》中则是这样说的:

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铁……其草多芍药。

相比《山海经》的冰冷记载,《诗经》中的记载则要温情得多。我们都说《诗经》是古代中国的诗歌之祖,但《诗经》里包含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大了,里面记载了古代中国的一些风俗习惯,对于当时人们吃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有记载,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古籍瑰宝,当时人们食用的蔬菜、粮食、水果都可以在里面找到,为我们对一些东西的追根溯源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关于芍药,记载在《诗经·国风·郑风·溱洧》中,里面是这样说的: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这句话啥意思呢?就是男女结伴一起逛,互相戏谑喜洋洋,赠朵芍药不相忘。这就是后世关于芍药代表男女相互爱慕之情的开始,后来又转变成对言情文学作品的代指。

所以,芍药是一种产于我国古代的原生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多有记载。那么,既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多有记载了,在古代的发展情况怎么样呢?

二、关于发展

跟很多花差不多,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芍药才慢慢开始发展,这个时候的芍药花有两大类,西晋崔豹在《古今注》中这样记载:

芍药有二种,有草芍药,有木芍药。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为牡丹,非也。牛亨问曰,将离,相赠以芍药何也,董子答曰,芍药一名可离,将别,故赠之,亦犹相招赠之以文无,故文无名当归。

《古今注》在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的一些典章制度和古代人关于自然界的认知上有一定的作用,但这里面的解释有些却莫名其妙而不合情理,所以大多经不起推敲。但这里我们能看出来芍药在古代还有几个别名。

但这个时候是没有大规模的民间种植的,古代的一些花大多都要走这样一条路:野生、贵族或者宫廷培育、进入贵族庭院、进入民间。所以芍药也不能例外,在魏晋南北朝时,仍然停留在宫廷培育阶段,《晋宫阁名》中记载:

晖章殿前,芍药花六畦。

不要小看这短短的记载,这说明芍药花这时候停留在宫廷培育中,而且还特意记载了下来,说明还是挺宝贵的。另外,关于《晋宫阁名》的成书年代还有原作者,笔者在另一篇文章里论证过,这里不再重复。

到了唐朝时,芍药又反而有了衰落之势,被牡丹花后来居上,于是有人就为芍药喊冤,南宋郑樵编撰的《通志略》中记载:

芍药著于三代之际,风雅所流咏也,今人贵牡丹而贱芍药,不知牡丹初无名,依芍药得名,故其初曰木芍药,亦如木芙蓉之依芙蓉以为名也,牡丹晚出,唐始有闻,贵游竞趋,遂使芍药为落谱衰宗云。

这段话说芍药显名于夏商周三代之际,被当时的人们广为称颂。到了现在,人们却贵牡丹而轻芍药,这些人根本不知道原来的牡丹根本没名气,是靠着芍药的名气才起来的……

这段话还是挺有意思的,作者为芍药叫屈,我们竟然能从中看出来点别的意思,但我们不去讨论了,只说芍药的发展。到了北宋时,芍药其实已经在民间种植开来了,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我们可以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找到点端倪,里面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儿:

元丰末,秀州人家屋瓦上冰尽成花,每瓦一枝,正如画家所为折枝,有大花如牡丹、芍药者,气象生动,虽巧笔不能为之,以墨拓之,无异石刻。

我们能看出来,人们对芍药的认知已经很普遍,当然了,我们还能从无数的诗词中找到芍药已经进入百姓家,但篇幅有限,我们这里不再举例。到了明朝时,芍药的品种已经有了白、紫、红、黄四个大类几十个品种,王象晋在《群芳谱·花部·芍药》中作过总结:

芍药,一名馀容,一名鋋,一名犁食,一名将离,一名婪尾春,一名黑牵夷,广雅作挛夷。处处有之,扬州为上,宿根在土,十月生芽,至春出土,红鲜可爱。

到这个时候,发展已经完全成熟, 我们能从中看出来芍药花这时候有多少了。同时也会发现,这里面有个逐渐普及的过程。那么,芍药在古代的种植情况怎么样呢?

三、关于种植

关于芍药的种植记载非常晚,北魏末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没有收录,宋朝时,北宋仁宗嘉佑二年进士王观在《扬州芍药谱·序》中曾经写过一段关于种植的,但也不是特意写的:

九月、十月时,悉出其根,涤以甘泉,然后剥削老硬病腐之处,揉调沙粪以培之,易其故土,凡花大约三年或二年一分,不分,则旧根老硬,而侵蚀新芽,故花不成就。

一直到了明朝时,王象晋在《群芳谱》中才对芍药的种植和分植有了详细的记载,在分植上他是这样说的:

芍药大约三年或二年一分,分花自八月至十二月,甚津脉在根,可移栽,春月不宜,谚云,春分分芍药,到老不开花。以其津脉发散在外也,栽向阳,则根长枝荣,发生繁盛,相离约二、三尺……

当然了,他在里面还写了有关修整和各种栽种的注意事项,我们这里不再频繁举例。

芍药生于我国远古时代,早在远古时期就被赋予了各种名声,然而到了唐朝时却被牡丹抢了风头,而且到现在也没有牡丹名气大,这对于一种远古就存在的花似乎有些冤屈。可仔细想想的话,万物皆是如此,有时候花的名声花并不能左右,而是人来左右它们的名声。但反过来说,有时候人的名声又岂是人自己能左右的?我们说的仅仅是一种花,但又何尝不蕴含着一丝人生的道理在其中呢?

更多芍药的历史典故,芍药历史沿革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