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文目录
《赠花卿》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先说一个小故事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很有想象力很美的一句话,这应该是我们众所周知的一句诗了吧。
想想你们要是一般在听到一首很好听的歌,或者很美妙的音乐的时候,别人只能说“ *** ”“不行了,要死了”“六六六”啊这种话的时候,你来这么一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多么与众不同啊!
你听听,你看看,这是人说的话么,多有文采多有魅力啊!被赞美者多美滋滋。
曾经少年少女时的我就这么装过,故作深沉说对着别人说这么一句雅词。人在江湖走,哪能不浪又不装。
后来随着阅读增多,阅历也增长,才发现那种“意境美没了”。
为什么呢?
这句话来自于我们伟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全诗是这样的。
赠花卿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一首赞美的诗,夸这个吹曲者能力强,吹出的音乐很美妙。实际上这是一首批评诗,是一首批评僭越的诗。诗词前两句是说成都满城充斥着美妙的音乐,句子很平常。但到后面就可以看出,杜甫就不止这个意思了。
这里运用了【春秋笔法】。不直接写你,而是把深层次意思寄寓其中。
结合一下这首诗的背景可以了解的更清楚。
这首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诗中说的卿是指花敬定。花敬定曾因平叛立过功,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杜甫赠此诗,作用春秋笔法予以委婉的讽刺。
古时候的礼制是很严格而且有着分明的等级制度,违反就是大逆不道。做什么车,穿什么衣服,衣服上绣什么衣服都有严格的规定。天子用的黄色和亮黄色,其他人都不能用。僭越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违反礼制。
杜甫这首诗其实是批评花敬定,他作为一个读书人,曾经也在皇帝手下办个事,他认为花敬定违反了音乐上的礼制。他认为花敬定用了他不应该用的音乐。这本来是皇帝才能用的,属于天上的音乐,而不是我们人间的音乐啊。
或许很多人会觉得这是杜甫古板。但是看一个人的思想不应该用现在时代的眼光去看,而是要回到一千多年的时代看当时的人。在唐代这是非常正常的礼制,亦如我们当今社会的法制,就应该人人遵守的。
三国群英传中,曹操胁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的马跑的很快都要跑到皇帝前面去了。关羽看到这个场面后差点就一刀挥过去把曹操给干掉了。
还有很多诗有类似的例子。
所以,我觉得看待一首诗,先是要基于正确的历史,而不是我们自己的意淫。欣赏诗不应该自己去赋予这个诗莫名奇妙子虚乌有的美。很多时候我们可能由于一时的知识局限没能理解或看全,这是难免的,但是不应该在了解了真正的意思后为了保留心中的假想的美而拒绝接受真相。
古代的诗有不少诗是纯抒情的,也有很多是表面美实际上还富有人生哲理的,比如王维中晚年的诗,还有很多是有深层次的背景在的,就比如我们忧国忧民的杜甫。
了解真实诗史的基础上再谈美是对历史和诗人的尊重。杜甫的《赠花卿》诗意?
意思是美妙悠扬的乐曲,整日地飘散在锦城上空,轻轻的荡漾在锦江波上,悠悠地升腾进白云之间。如此美妙音乐,只应神仙享用,世间的平民百姓,一生能听几回?
一、出处
《赠花卿》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二、原文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三、重点
1、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
2、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3、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4、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5、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6、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花敬定曾因平叛立过功,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此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二、作品赏析
第一句“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锦官城,成都市的别名。丝,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丝管,代指音乐。日,这里是每日的意思。纷纷,形容音乐声络绎不绝。意思是说,锦官城里奏起管弦音乐,一天到晚响个不停。
“丝管”二字点出全诗描写的对象。点明之后,便从各种角度对它进行描绘。先用“纷纷”二字写出其连绵、和谐、化无形的乐曲为有形之物,形象地写出管乐声与弦乐声相互交错、追逐的情景。
第二句“半入江风半入云”。意思是说:音乐的响声一半散入江风中,一半散入云层中。“入江风”,是说声音广传地面;“入云”,是说声音上冲天空。
从地到天,到处都传播着音乐的声响。两个“半入”重复使用,造成音律的回环、流畅,与那弥漫宇宙的音乐声正相和谐,具有很深的情趣。
第三、四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意思是说,这样的乐曲只能是天上才有的,人世间有能听到几回呢?古人认为,只有天上的仙乐才是最美妙的。
作者把“此曲”看作是天上的仙乐,这就是极度写出它的不同凡俗;然后,又用人间的罕闻,进一步写出它的珍贵。这两句是在前面写实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从虚处下笔,把“此曲”之美好推到绝伦的地步。虚实结合,互相照应,完美地表现出了乐曲的精绝。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赠花卿杜甫翻译?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有几回闻?
【注释】
①花卿——指花敬定,是当时驻扎成都的一名唐军将领。因为他带兵平定了一次叛乱,所以居功自傲,终日饮酒作乐。卿,是对男子的一种称呼。
②锦城——今天的四川省成都市。
③丝管——管弦乐器。这里是指歌舞音乐。
④江——这里是指锦江。
【译文】
锦官城的乐曲每天都热闹纷纷,
随风浪花滚在锦江上飘入蓝天白云间。
这样的曲子只有神仙才能享有,
人世间能够听到几回。
【赏析】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大约是在花敬定的饮宴席上闻乐有感而作。花敬定平叛,有功却居功自傲,目无王法和朝廷,*用天子音乐,杜甫作此诗予以讽刺。全诗虚实结合,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便该诗的弦外之音意味深长,既然“此曲只应天上有”,何故“锦城丝管日纷纷”呢?含蓄的讽刺尽在其中。
赠花卿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画面?
这是一首十分委婉的讽刺诗。
表面上称赞花家歌舞美妙绝伦,世上少有;实际上是讽刺花敬定目无朝廷,僭(超越本分)用天子音乐。封建社会对音乐有十分严格的等级规定。花敬定用了天子才能享用的音乐,所以杜甫写诗讽刺,劝他收敛一些。
“天上”和“人间”,语义双关。讽刺的意思就是从这两个词里透露出来的:这种乐曲只该皇宫里演奏,你怎能在家里欣赏呢?
诗与成都句子赏析?
有关描写成都的古诗词有:
1. 陆游《成都行》
倚锦瑟,击玉壶,吴中狂士游成都。成都海棠十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青丝金络白雪驹,日斜驰遣迎名姝。燕脂褪尽见玉肤,绿鬟半脱娇不梳。吴绫便面对客书,斜行小草密复疏;墨君秀润瘦不枯,风枝雨叶笔笔殊。月浸罗,清夜徂,满身花影醉索扶。东来此欢堕空虚,坐悲新霜点鬓须。易求合浦千斛珠,难觅锦江双鲤鱼。
2.陆游《成都书事》
剑南山水尽清晖,濯锦江边天下稀。烟柳不遮楼角断,风花时傍马头飞。芼羹笋似稽山美,斫脍鱼如笠泽肥。客报城西有园卖,老夫白首欲忘归。
3.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4.柳永《一寸金·成都》
井络天开,剑岭云横控西夏。地胜异,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
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靓妆艳冶。当春昼,摸石江边,浣花溪畔景如画。
梦应三刀,桥名万里,中和政多暇。仗汉节,揽辔澄清,高掩武侯勋业,文翁风化。
台鼎须贤久,方镇静,又思命驾。空遗爱,两蜀三川,异日成嘉话。
5. 杜甫:《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作品鉴赏:
(1).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
(2).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
(3).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
董卿诗句关于花?
董卿描写菊花的诗句
《赠花卿》古诗鉴赏
《赠花卿》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赏析:
锦官城武将花敬一定应平叛有功,曾放纵部下大肆掠夺东蜀。他本人更是居功自傲,经常大宴宾客,歌舞升平,奢侈 *** 。杜甫赠送的这首诗,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