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来源:世界信息社
百年前,芝加哥曾是美国第二大的城市,贯穿整个大洲的铁路货运中转站就设在芝加哥,是美国最重要的铁路、航空枢纽。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誉,其实在百年前被国人称为“东方芝加哥”。
1929年芝加哥交通线
孙中山,在他构想的建国方略中,就对武汉有着很高的期望和安排,“武汉应该像纽约或者伦敦那样大”。
易中天也曾说过武汉的大,他说武汉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个可以与北京、上海相提并论的大城市,武汉之大也可见一斑。
武汉也曾的确不负“东方芝加哥”的名头,在上世纪初曾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第四,繁华程度也仅次于上大海,工业发达,商贸齐全,还有繁忙的内河运输线。
一、芝加哥的国际地位与武汉
早些年的武 *** 常常自豪地说自己家乡是“东方芝加哥”。这两个城市也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武汉和芝加哥读处在各自国家的中部地区,是该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是交通枢纽要地。
其次,这两个城市都是依水而建的,武汉靠近长江汉水,是有名的江城,芝加哥则地处密歇根湖畔,也是典型的湖滨城市。
另外,武汉和芝加哥都是重要的工业城市,产业密集,很早就发展了重工业,甚至都是著名的汽车生产基地。
芝加哥是美国整个中西部农产品的集散中心,同时也是美国的文化之都。
芝加哥的博物馆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之一,芝加哥交响乐团也是世界著名的交响乐团之一,这个城市似乎吸收了美国整个中西部的精华,是美国中西部的九州通衢。这一点对武汉的城市发展来说也很有借鉴意义。
或许是因为被誉为“东方芝加哥”,使得许多武 *** 都对芝加哥有一种情结。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叶永刚教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往美国学习时,还专门去过芝加哥。
叶教授将二者进行了对比,说芝加哥的资源与武汉很相似,武汉湖泊众多,芝加哥则被五大湖包围。武汉是长江中下游平原,芝加哥所处之地也是平原,二者在产业方面也很相似。
芝加哥是世界上依靠水资源优势迅速崛起的大城市典范。
早在十八世纪,当地就被用作运输 点和贸易点。到了1825年,伊利运河通航,美国向西部移民路线北移,芝加哥成为主要的西部终端站,之后又成为美国的水上门户。
1856年,芝加哥成为美国的主要铁路中心,工业开始飞速发展,整座城市也开始了腾飞,直到十九世纪下半叶奠定了其美国中西部主要城市的地位。
芝加哥的头衔很多,名头也很响,其国际地位或许还不能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全球顶级城市相比,但在国际影响力上也不相上下了。
这是因为芝加哥曾有许多美国之最,他是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中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最 大的交通枢纽中心及全球交通运输业的泰斗。
芝加哥旧照片
除此之外,芝加哥也是美国乃至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美国重要的教育科研中心和美国最 著 名的博览中心。
芝加哥的发展给武汉提供了许多思路和样板,能够被誉为“东方芝加哥”,武汉也并非是浪得虚名。
二、上世纪初的武汉
早在一百多年前,武汉就是一座很摩登的城市了。清末日本驻汉口总领事水野幸吉在其《汉口——中央支那》一书中就称赞汉口是“使观察者艳称为东方芝加哥”。
当时的芝加哥是美国第二大城市,水野幸吉的这个称赞也使得“东方芝加哥”成为了人们对武汉的流行印象。
武汉是我国中部最大的城市,也是中部六省中唯一的副省级城市,这是武汉的行政地位。
如今,作为一个超大城市,武汉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了一千三百多万。
事实上,早在明清时期,汉口就与河南朱仙、广东佛山、江西景德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古镇,也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
与芝加哥一样,武汉也是世界城市中因水兴市的典范。
1861年汉口开埠以后,商业繁荣,成为中国内陆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最大的通商口岸。
十八世纪以来,武汉的洋务运动盛极一时,称得上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能够获得这样一个称号,可见武汉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 战争使西方列强用船坚炮利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并从沿海入侵到内地。
《天津条约》的签订使得汉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在之后不久开埠。武汉也成为了帝国主义在在中国腹地掠夺廉价农副产品原料和对华倾销“洋货”的据点。
当时的汉口颇具烙着半殖民地印记的国际性城市的形象,西方各国也纷纷在此建立领事馆。英国、法国、日本、德国已经沙俄等列强都在汉口圈地划分租界。
武汉租界分布图
除此之外,这些列强们还在汉口开设银行,经营商贸。中国本土的银行、钱庄、银楼以及银钱兑换店也有许多,称得上是商贾云集,促进了武汉的繁荣与发展。
开埠之后,包括秘鲁、巴西乃至刚果等多达十七个国家都到汉口来进行贸易活动,巅峰时期的外国商行多达一百四十多家以上。
当时武汉港的水运航线多达五十二条,甚至还有两条国际航线,繁华程度可见一斑。
武汉在近代史上的发展也得益于洋务运动的后期领袖张之洞的支持。
在张之洞的主持下,武汉先后承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等重要产业。
不仅如此,富有远见卓识的张之洞还大力支持教育的发展,为湖北乃至全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张之洞创办了自强学堂,这也是武汉大学的前身,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以及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湖北农务学堂等。
汉阳铁厂
对外开埠、发展金融、兴办工业、振兴教育,这一系列的组合拳下来,使得近代武汉发展十分迅速。
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尽管武汉身处中国腹地,但已经可以与上海、广州相提并论。
武汉与上海、广州以及天津一起被称为四大出口口岸、四大金融中心。这四个城市另外再加上青岛又被称为五大商埠。
上世纪初的武汉已经是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其地位几乎就等同于当代的北上广深,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大都市。
1903年到1909年的外贸额高达一点三亿两白银以上,颇有“东方芝加哥”的派头,是国际知名度颇大的城市和我国内陆最大的金融、贸易、交通中心和内河港口城市,是当时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
到了北洋、民国时期,武汉的发展依然十分强劲,是名副其实的“大武汉”。
三、近代武汉的地位
在中国近代史上,武汉也曾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
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是在武昌打响,首义广场是武汉知名度很高的一个广场,也是一个富有革命传统的地方。
那里有孙中山的像、黄兴的拜将台,还有辛亥革命博物馆,很有历史的韵味和沉淀,向南还有张之洞路。这些历史名人成就了武汉,武汉也成就了他们的历史功绩。
*** 第五次代表大会是在武汉召开,此时的中国革命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甚至就连汪精卫都建立了武汉国民 *** ,在汉口开始办公。
近代的武汉,简直就是超越天津、比肩上海的存在。无论是商业、工业、航运、人口乃至城市规模都颇具规模二十世纪最初的十年里,汉口对外贸易额始终占到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百分之十以上。
1865年到1931年长达六十七年的时间中,在全国五大商埠的对外贸易额排序中,汉口有多达四十二年时间都位居第二,仅次于上海。
1909年,湖北省警务厅统计,当时汉口有茶叶、粮食、棉花、棉纱、华洋百货、 绣品、颜料、五金等九十五个行业,商店总数多达四千八百多家,商业十分繁茂。
那时候的武汉外贸也很发达,有专门经营进出口贸易业务的洋行一百二十多家,最辉煌时达到了近两百六十家。
经常活动在汉口各大商行的洋商也多有三千人之多,真可谓是“中外商 贾咸集于此,角逐竞争,商业贸易,极称繁盛”。
商业的发展必然促进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多。随着经济的繁荣,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时,汉口城市人口达到了十八万人。
1911年辛亥革命时,城市人口已经达到了接近六十万。增长近三倍,远远超过了前三百多年汉口的人口增长速度。
这种人口的增长不是简单的自然增长,而是在商业的加持下,通过城市规模的增大,外来人口的增多而形成的。
那时候的汉口除了是本省的商业中心外,全国其他省份有实力或者有想法的商家都愿意在汉口开店,或者设立分部。
当时的汉口云集了宁波帮、徽州帮、山西帮、陕西帮、云贵帮、等众多各省大小商帮,辛亥革命前后,在汉口经商的人数超过了五万人。
另外,商业的兴盛也促进了汉口城市功能的完善,仓库、车站、码头应有尽有,还有服务于进出口贸易的海关、洋行等机构。
那时的汉口甚至具备了沿海的城市特点,是沿海城市向内陆沿伸的桥梁和中间站,不仅是华中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也对全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现代武汉的欣欣向荣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就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
武钢、武重、武锅、武船等重大项目都在“一五时期”都被国家确定了。这些项目也为武汉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后,武汉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著名经济学家王健曾提出了“九大都市圈”的构想,以武汉、长沙、南昌等共同构成湘鄂赣都市圈,其中武汉是龙头。
武汉有逐梦“东方芝加哥”的雄心,今天的芝加哥,已成为美国的交通中心、工业中心、第二大金融中心,还被称为美国的制造之都、经贸之都、会展之都,是美国的文化教育和工业中心。
而今天的武汉也雄心壮志,建设成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大武汉新的伟大复兴。
芝加哥已经华丽转身,从以前的工业强市变成了主攻服务业的城市。
到了夜晚,芝加哥的摩天大楼灯火通明,一幢幢高楼勾画出全球十大天际线,整个芝加哥就好像是一颗璀璨的宝石。
作为追赶者的武汉,也砥砺奋进,在城市建设上毫不懈怠,地铁运营的线路已经达到十一条,总里程数多达四百三十五公里。
同时,越来越多的武汉高校毕业生留在武汉就业,许多海归人士选择到武汉奋斗,这是武汉发展、经济水平提升的明显信号。
来源:世界信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