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小白船歌词隐秘的角落,隐秘的角落插曲小白船歌词,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小白船歌词隐秘的角落,隐秘的角落插曲小白船歌词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小白船歌词隐秘的角落,隐秘的角落插曲小白船歌词

大半夜答题有点瘆得慌...

先分享一个有趣的发现,如果你看过电影《路边野餐》,应该会对插曲《小茉莉》有较深的印象。虽然《路边野餐》是部电影,但是它的剧情、场景和色调与《隐秘的角落》比较类似,色调对比鲜明,场景具有强烈的年代感,剧情落点都回到了「过去与回忆」,而且两位导演均选择了一首「童谣」作为影视插曲进行穿针引线,形成配乐层面上的契合。

而且呢,小娟&山谷里的居民均翻唱改编了《小茉莉》和《小白船》,因此在故事表达和配乐选择上,我更倾向于两位导演都想透过作品传达成年后的自己对童年的追忆与思考。

咱们再看《隐秘的角落》中的插曲《小白船》,剧中的版本由小娟&山谷里的居民改编翻唱(同时还有董姿彦等人的版本),和原始的儿歌版本存在听感差异,它并非我们听到的许多小调歌曲,一上来就很压抑忧伤,而是淡淡地起手缓缓地抒情,逐步代入那股忧伤的味道。引起忧伤的部分体现在第二段:

桨儿桨儿看不见(3 2 3 2 3 6 5)

船上也没帆(3 2 3 6 5~)

飘呀飘呀(1 5 3 56)

飘到云天外(5321 5 21)

这里转入6→3的和声变化直接影响了歌曲的听感,这也是为什么听上去“很忧伤”的原因之一,这是 *** 功能决定的。要说明一点,有时我们判断一首歌是不是带有忧伤色彩,不一定要根据它是不是小调歌曲来判断,个人推荐用 *** 和歌曲主题结合判断最佳,参考案例:周杰伦《轨迹》。

《小白船》歌曲速度适中,由于是43拍的关系,歌曲有着很明显的“蹦擦擦/蹦擦擦”节奏显现,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早期会有学校拿这首歌编舞合唱排练的原因。在这里再顺带说一句,出于歌曲传唱教学的考虑,国内多数《小白船》都选用了C,剧中版本的《小白船》在1分10秒处做了升调。

较为引起众多网友解读的反而是董姿彦版本的《小白船》,因为这个版本的歌词是「飘呀飘呀飘向西天」,我个人更倾向是翻译倾向的缘故,并不影响我们理解歌曲的歌词原文。董姿彦的版本也同样在后半段做了升调。

原版歌曲的创作背景源于尹克荣先生的思念之情,一面是思念已故的亲人,一面是思念饱受战争侵略的故土,因此他将这些情绪注入在作品中,以简约流畅但不失细腻的方式,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小白船》(原名《半月》将弯弯的月亮形容为“小白船”)。

三首经典的《小白船》(顺序依次为小娟→董姿彦→Gyepy)4876 播放 · 4 赞同视频​

《小白船》不仅在上世纪的中国很火,其实它在整个东亚都很火。它生于朝鲜,却影响了中国、韩国、日本几代人,成为许多妈妈哄宝宝睡觉的歌曲。早期南北韩冲突激烈时,一方的敌台就会播放《小白船》(原名《半月》),甚至有通过这首歌作为脱北暗号。歌曲传入日本时,还被误以为是日本人创作的歌曲。

导演在《隐秘的角落》中使用《小白船》,我推测有两个原因:

导演辛爽是东北吉林人,吉林深受朝鲜文化影响,结合《小白船》的创作背景和社会历史影响,我们就可以得知他选用这首歌的初始动因;此外,《小白船》是上世纪流入中国的经典朝鲜族儿歌,也是为数不多被写入音乐教材且关联着许多人童年的歌曲,导演选用这首歌,也可以在配乐层面关联观众们的记忆,增强观影(剧)的代入感。

四年后,尹克荣先生创作的《小白船》就百年了,尹克荣是真正亲历战争,见证历史的音乐家。他一生都在为儿歌创作而奋斗。或许也只有音乐才是可以超越异见对立,凝聚民族共情的语言。试想一下,如果朝鲜半岛的上空播放着《小白船》,会有多少人在歌曲播放的一刻泪如雨下?

也正如《隐秘的角落》那样,每个人的一错再错,每个人的戒备与谎言,使得纠葛与误解变得难以平息,这不正是南北韩的现状么?用《小白船》作为片尾曲来化解剧中的错误、自私、遗憾,是导演最妙的选择,甚至是整部剧的点睛之笔,它让《隐秘的角落》回归人性本善,呈现出更多开放性的思考。

最后,小白船飘到哪儿并不重要,因为历史不能假设,过去不可重来。你所看到的剧中家庭的离异与青少年的成长,都是由每个人的决定导致的。我们只有珍惜当下,慎重自己的每个决定,才是这部剧传递的最终意义。

更多小白船歌词隐秘的角落,隐秘的角落插曲小白船歌词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