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前言
最近写了几篇港乐的文章,一些朋友可能以为我很懂音乐。不过不好意思,其实本人对乐理一窍不通。
我是纯感性判断,觉得好听就可以了,至于是流行、摇滚还是民谣,配的是西洋乐器还是东洋亦或是本土乐器我也不懂,也不太在乎。
但如果一首歌之所以反复听,除了旋律动听外,很多时候是因为歌词打动了我。就像唐诗宋词元曲一样,穿越了上千年,你也不知道古人是怎么唱的,但这些文字却直击人心。看到这些优美的诗词,算我词穷,只能感叹一句:写得太好了。
所以那些香港流行音乐的曲有多少原创留给那些专业人士去评判,作为文字爱好者就从词作方面去欣赏这些歌。
《大地恩情》的词作赏析
今天第一首赏析的歌是《大地恩情》,原唱关正杰(很多人误会是张学友原唱的,实际是当年老张凭该歌曲参加比赛获奖从而出道的),作曲黎小田,填词卢国沾,百分百的原创歌曲。
这是1980年香港电视剧《大地恩情》的同名主题曲。由于年代久远,该剧笔者也是看得不全,大概讲述的是近代广东乡民迫于生计卖身远赴美国当“猪仔”(华人劳工)的沉重故事。基于这个时代背景,代入角色才能更好地理解歌词的含义。
这首词的立意真不是后来者可比的。整首歌词,全没有一个“情”字,但却让人深深感受到主人公对家乡的感情,身在异乡的他尽管两鬓斑白,还是常梦见故乡的大地、河水。除了寄托了词曲人的家国情怀和对命运的感慨外,还表达了对那个时代欧美白人对其他民族殖民的控诉。
用词方面也不是那种刻意的辞藻堆砌,都是浅显直白的,就像李白的《静夜思》一样,10岁的小朋友都看得懂,但却能直击人心。如果你会粤语的话,就知道每句末都很押韵工整,就跟读诗一样令人赏心悦目。
“大地恩情”
原本天地不过是死物,但生与斯长与斯的人有情。中国人自古就是靠种地为生,所以对于脚下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片大地就像自己的父母有着养育之恩。所以这歌名便很容易让游子们联想到家乡的土地以及父母乡亲们。
“河水弯又弯,冷然说忧患”
开篇第一句来个远景,这弯弯的河道,流淌的水声好像冷然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听到这里不由得想起另一句歌词“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别我乡里时,眼泪一串湿衣衫”
从远而近,拉到主人公身上,背上行囊跟乡亲道别,不知何时才能归故里,不自觉眼泪湿透了衣服。
对应上一句,镜头感满满的,由景入情,冷冷的河水对应这道别的情景,顿感凄清,为眼泪湿衣衫做好了铺垫,这离愁别绪便不觉生硬。
“人于天地中,似蝼蚁千万”
镜头又再拉远,在天上俯瞰大地,人群也跟蝼蚁一样,暗喻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人命跟蝼蚁不过一样轻贱。
“独我苦笑离群,当日抑愤郁心间”
镜头又拉回到主人公身上,即便心中充满抑郁愤恨,但仍不得不独自苦笑离去,踏上这条“猪仔”之路(有了解历史都知道,当年在美华工有多么的悲惨,闻说现在美国每一条铁路下都是华工的尸骸堆出来的)。
用“蝼蚁”比喻“人群”的渺小,那更突显“苦笑离群”的“我”在命运面的孤苦无助。
“若有轻舟强渡,有朝必定再返”
虽然知道前路渺茫,但心里还是暗下决心,有朝一日一定会衣锦还乡的。
联系上句,尽管命运如此,但一个转折,若有轻舟强渡,必定再返,除了体现主人公对家乡观念的重视,更侧面了主人公,或者说中国人那种不屈不饶,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
“水涨,水退,难免起落数番”
这里用水涨,水退来形容时间的流逝,数番起落,岁月如梭,但却不见我们的主人公出场。
“大地倚在河畔,水声轻说变幻”
夜深人静的时候,大地靠在河边,仿佛在听河水喃喃细语诉说着这些年发生的世事变幻。
“梦里依稀,满地清脆,但我鬓上已斑斑”
主人公终于出现了,原来刚刚看到的水涨水退,听到满地清脆的河水声都只是一场梦而已。但“我”现在已头发斑白,也不知道有没有再回乡里之日。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唐诗里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里并没有说主人公在远走他乡的时间里发生了什么,让人有无数个想象空间,但鬓上斑斑已说明一切,因为时间把人熬白头,还是思乡之情太深及受苦难屈辱太多以致一夜白头呢?歌里唱到这里就终结了,让人意犹未尽,感慨万千,但究竟还有没有回到故乡大地的一天呢?
下面附上作曲家黎小田创作该曲的访谈感受:
希望有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能够像读唐诗宋词一样,欣赏这些现代词人的作品,在下笔拙,写出来可能未必能够真正领略创作者的神髓,没听过的朋友不妨搜来听听,自己感受!
——————————————————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告知删除。
文章原创,未经允许,请勿搬运,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