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刘若英唱过《后来》,“ *** ”唱过《后来的我们》,《后来的我们》是刘若英首次执导的电影,而这一次,陈奕迅又唱了电影的主题曲《我们》。
后来,我们;我们,后来。看似错综复杂,实则一目了然。
无论是不是刘若英把“ *** ”的经典歌曲变成一个艺术IP,无论这个故事是用镜头还是歌声表达,“热恋”、“分手”、“错过”、“重逢”,既是《后来的我们》的要素,也是我们无数人穿过爱情、走向后来的过程。
个中或有差异,结局大同小异。
我们每个人经过、走过、错过又回头,彼此心照不宣,却又苦于表达,于是有了音乐,于是有了电影。
刘若英作为导演的处女作电影《后来的我们》,要4月28日才会上映。在电影剧情和情节,尚且是一个未解之谜的情况下,或者刘若英自己唱过的那首《后来》,倒可以为电影提供一些端倪。
刘若英的《后来》,其实只有寥寥几笔的后来,重点还是曾经。爱是及时行乐,爱也是天长地久,爱在时空中停留,两端的距离越长,这份爱也就越浓。
那时候的刘若英,恐怕自己都不知道后来的她,会拍出一部名叫《后来的我们》的电影,而唱过《后来》的她,则由另一位歌神陈奕迅,又将《后来的我们》里的《我们》补上。
歌神陈奕迅,不是真的神,他也是一个平凡人。他的不平凡,就在于他能用不平凡的声音,演绎出平凡人的感情,而且入戏太深、演绎如真,于是就被歌迷封了神。
当然,这些年来的陈奕迅,因为能力强、所以担子重,作为华语乐坛的支柱,他背负了太多的责任,所以也在音乐里,不断寻找新的可能。
但一个可以封为歌神的歌手,不管他在音乐的世界里,如何疯、如何能,他真正具有杀手锏作用的技能,还是开口醉、感动人。
无论这几年的陈奕迅,在歌手之外又多了什么身份,他在《我们》里的一开嗓,就是一个归位的歌神。
当然也可以说,《我们》还是陈奕迅近几年最优秀的一首国语抒情歌。
其实,陈奕迅能唱,这不是什么新闻,而在《我们》这首歌里,则更可以听到陈奕迅声音里的一种动情。陈奕迅在唱这首歌里,到底动情到什么程度、动情到想起了谁……这个,除了他自己没人知道。但一个人的歌声是不是有真情,只要你有心,就一定可以听得出来。
不怕说俗套的话,《我们》是一首很有画面感的歌曲。这种画面感的营造,一定程度上就是源于陈奕迅的唱腔。和之前大部分陈奕迅的抒情歌略有不同,《我们》的主歌部分显得很沉,这种抑的音调,既发挥出了陈奕迅声线颗粒感的优势,也起到了一种定位的作用。
这种定位换位到电影、摄影层面,就是那种聚焦感,虚化了音乐以外的东西,并突出歌手声线主体的质感,这也是开口醉的另一种解读。
除此之外,陈奕迅在《我们》这首歌的开始部分,还稍稍用到了半念白的处理。虽然不似李宗盛那样更有叙事感,陈奕迅的这种念白,是介于吟唱和Shuffle的处理,看似漫不经心,实则与心声同步。
这也是陈奕迅的特别之处,并非学院派唱将的他,历来的歌声里,总是会有一些江湖气息,这种江湖其实就是你、就是我这些平凡人的人性。所以,陈奕迅从来不会用歌声去和琴声严丝合缝。但在琴声中那一点点错位,恰恰是陈奕迅的高级之处。这是一种不甘平庸的破格,更是一种心声同步的原声。
而音乐的魅力,从来不是如程序般的精准和精密,恰恰就是那些看似“瑕疵”的不完美,那些吉他换把的摩擦声,那些拉动琴弦时的杂音,以及像陈奕迅在《我们》里这样的如倾诉、如陈述、如叙述的歌声。是歌声,也是心声,感觉得到心跳,也感觉得到悸动。考虑到歌词里那些化之不去的伤感,这样的歌声又如何能不虐心。
刘若英的新片,虽然叫《后来的我们》,但陈奕迅的这首《我们》,和刘若英曾经的《后来》,其实唱的都是当下的我们。
葛大为的词,不刻意煽情,甚至不刻意押韵。要知道,一个词人有时候为了押韵,可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
但葛大为真没有。近似口语化的歌词,也为陈建骐优雅的旋律,添上了更多的烟火味。让弦乐拓展的时空宽度,因为这样的叙述和停顿,有了凝固和定格的作用。
《我们》是一首没有奇妙想象、没有神来对仗,更没有奇幻用词的作品。但越平凡,有时候就越有力量,因为有关爱情的遗憾和忧伤,有时候点到即止,就是一种最动人的深刻。这种情歌的深刻,才能闻者落泪、听者伤心。
江湖有云:“伤心不听陈奕迅,分手不听刘若英”,至少在《我们》这首歌曲里,让我们找到了前半句的根据。
至于后半句呢?刘若英的《后来》已经证明,又或者,现在的她,还将升级到“分手不看刘若英”。这个能不能成真,就要等电影版的《后来的我们》,来揭开谜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