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心外无物
在佛家看来,世间万物都没有自己的特性,是谓“五蕴皆空”。王阳明关于“心外无物”的心学思想亦同此理,同样是说,所有客观存在的东西本身没有好与坏的分别,一切善恶是非都是因为你的心理感应而想出来的,是你的心决定的。如果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
在王阳明《传习录》中有一段公案,说有一天,王阳明和一个朋友去山中游玩,当二人走到一朵花面前时,这位朋友指着那朵花说:“你常讲心外无物,但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和我们的心有什么关系吗?”这个人的意思是这朵花在山间或开或落,都不以你的心,也就是意志为转移,说明这朵花是独立于人心之外的,所以心外应该还是有物的。对此,阳明先生的回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的意思是:如果你没有用心指使眼睛来看这朵花时,你的心和那朵花都是各自以一种“寂”的状态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当你的心和花没有建立联系时,它们各自独立,各自为政的存在。而当你用心指使眼睛来看这朵花时,你的心和花就建立起了联系,产生了感应,赋予了花的价值和定义,于是这花的颜色、样貌便通过你的眼睛,在心里一下子清晰明白起来,最后形成了一个我执的概念,就是“这朵花真的鲜艳、漂亮”。
“心外无物”是“存在即被感知”的唯心主义思想,即意识决定物质。心外无物,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而心本无体性,一直是以感应天地万物的是非为体为性的。山中之花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当人看见花时且有了感应和感觉,那么花就真实地存在着;没有看见时,感应不到,感觉不着,那么花就不存在。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倘若你只是和它建立联系,即使发生了感应,却没有赋予其价值和意义,那这个事物对你而言,就是不存在的。所以,要做到“心外无物”,就是去“我执”甚或是“法执”,去除那种对外物“我认为是这样”或是“法理是这样确定”的价值定义。
前两年春晚有一首大张伟的歌《倍儿爽》,里面有段歌词:“天空飘来五个字儿,那都不是事儿;是事儿也就烦一会儿;一会儿就完事儿。”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很多事,你不理它,不把它当回事儿,它就不是事儿;如果你在意它,割舍不掉,牵心挂念,那原本不是事儿的事儿,也便真的成了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