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文丨襄平词客@bigfun社区
原文地址:https://www.bigfun.cn/post/727335
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
蛐蛐儿,叫铮铮,好比那琴弦儿声。
琴声儿轻,调儿动听,摇篮轻摆动哇。
娘的宝宝,睡在梦中,微微的露了笑容。——东北民歌《东北摇篮曲》
雪,是东北人对于故乡最为典型的意象
是什么让我这个一米八二的东北大汉在新疆的寒冬里哭成狗?没错,就是这首对于任何一个东北人都具有极强杀伤力的《东北摇篮曲》。
在此,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在外漂泊的关东游子能够禁得住这首歌的“摧残”。往往一曲未了,就整个人泪流满面的拿出手机,颤抖着给远方的那个“万能”的妈妈拨下一通电话:
“妈……我要吃炖酸菜,我要吃碴条,我想回家!”
在这种时候,电话那一头的妈妈往往会来上一句:“我瞅你长的像炖酸菜!一天天的就知道吃,急啥啊,回家妈给你做!”
虽然以上的文字略有夸张之意,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首歌的最动人之处莫过于戳中了每个人在最初的情感——对母亲与故土的眷恋之情。以至于这首旋律并不复杂的小曲,当仁不让的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北第一民歌!
《东北摇篮曲》绝对是无愧于“东北第一民歌”这一称号的
相较于民歌所蕴含的炽热情感,其发源地反而成为了一件并非十分重要的事。正如《在那遥远的地方》是属于新疆与青海的共有精神财富那样,《东北摇篮曲》也是流传在东三省各地,几乎每个东北母亲都会吟唱的床边夜曲。
尽管小曲传唱已久,然而真正让这首《东北摇篮曲》走进大众视野的,其实是当年火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闯关东》。在主题曲《家园》中,宋祖英老师以高超的歌唱技巧在副歌部分赋予了这首东北民歌别样的魅力。刘欢老师在曲的主旋律当中真情实感的流露,也不知让多少“闯关东”的后代们在电视机前潸然泪下。
人们对于《东北摇篮曲》的认知多来源于那部著名的《闯关东》当中的片尾曲
你的怀抱温暖我冻裂的期盼,
期盼在天边,那里命运会改变。
千山万水走过只为这一片,
自由的天地,自由的家园。刘欢,宋祖英——电视剧《闯关东》主题曲《家园》
关于这首东北小曲的来源地,目前较为流行的说法有两种,第一种认为是一首辽宁海城一带的民歌,第二种认为是黑龙江尚志民歌。实际上,对于并不在意出身的东北人而言,这首摇篮曲与“二人转”,“小品”一样,成为了东北三省的共有文化结晶。无论是美丽的滨城大连,还是长白山脚下的小城延吉,抑或是极北的小镇漠河,一代又一代的东北母亲在柔美的曲调之中,轻悠着怀中的孩子步入梦乡。
具有辽南民歌风格的《十五的月亮》,在旋律基调上与《东北摇篮曲》较为相似
从本曲的旋律而言,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辽宁南部的海城——大连一带的民歌。因为它的旋律与另一首著名的辽东半岛民歌《十五的月亮》(与《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同为姊妹篇)实在是有较多相似之处。再者说,无论是其显著的徵调式基调,还是“先扬后抑”的旋律走向,无不深刻的留下了山东民歌的烙印。相较而言,祖籍山东的人口占到总人口一半以上的大连——营口——海城一带,似乎过更加的接近于这首《东北摇篮曲》的故乡所在。
著名的山东民歌《谁不说俺家乡好》
《东北摇篮曲》依然保留着山东民歌的影子
实际上,所谓“东北摇篮曲”,其实是有两种的。第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汉族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的《东北摇篮曲》。另一种则是地地道道的满族摇篮曲——又称为《波布谣(悠车调)》。由于各种原因,这首满族摇篮曲并未得到很广泛的传唱,即使是我妈妈这个地地道道东北满族人,在我襁褓之时,所唱在耳畔的也是那首令人魂牵梦绕的“月儿明,风儿静”。
具有浓郁渔猎民歌特色的《波布谣》,仿佛让人置身于雪原之上温暖的莽林小屋当中
无论是满族民歌还是汉族民歌,无论是《波布谣》还是《东北摇篮曲》,始终贯穿着两首的,是那无私而又广博的母爱,如同冬日里的暖阳一般,融化了万里冰封的关东大地,也唤醒了漂泊在外的关东游子们,始终徘徊不去的乡魂。生我养我的东北故土,何尝又不是另一位更加胸怀宽广而又默默奉献的母亲呢?
东北人与生俱来的幽默感与豁达开朗,是这片土地所带来的最好的礼物
《东北摇篮曲》的故事虽然感人,可实际上,在大众的印象当中,东北民歌似乎始终是无法登入大雅之堂的俗不可耐之物。而凡是与“东北”沾边的任何意象,也似乎早就成为了文艺创作者避之不及的“雷区”,即便如此,东北民歌依然突出了层层的鄙视链,在众多东北籍歌手的改造下获得了新生。
方磊的那首俏皮可爱却又因人深思的《依兰爱情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之一。
老妹儿啊,你等会儿啊,
咱俩破个闷儿啊。
你猜呐,我心里啊,
装的是哪个人儿啊。方磊——《依兰爱情故事》
虽然歌词与剧情似乎并无关系,然而伴随着《你好,李焕英》这部小品的爆火,东北民间小曲再一次的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依兰也似乎从一个普通的黑龙江县城成为了东北的“爱情圣地”。
朴实无华,然则令东北人无比亲切的歌词,极富黑龙江特色却又接地气的曲调,像我们娓娓道来了一个独自扶养女儿的普通东北父亲的故事。《依兰爱情故事》最为感人之处在于,它用看似诙谐幽默的表达方式,讲述了一个悲伤凄凉,却又在时刻发生的事例。表面上是一个东北父亲在茶余饭后与邻居闲聊,然则一口哈啤落肚,他的内心却早已被揉碎成了千万片——毕竟,没有哪个地方的人人比东北人更擅长苦中作乐了!
另一方面而言,《依兰爱情故事》也第一次强调了“黑龙江”而非“东北”的概念。歌曲中的“破闷”,“搂宝”,“坐屉”等词汇,对于我这个同样来自东北的辽宁人而言,反而是非常陌生的。
即使同样是东北官话,不同片区的方言依然有着较大的区别,依兰县所属的东北官话哈阜片,相比于我所在的辽东地区的梅溪片,无论是在语调还是词汇运用上均差异不小,不可一概而论
不同于《东北摇篮曲》的柔婉缠绵,也不同于世纪初的那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积极向上。近年来热火在各大音乐APP上的东北小曲儿,或多或少的带有些怅然若失的惆怅与迷茫。低迷的经济,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与老工业基地转型过程中带来的阵痛,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东北人失去了对未来的期盼,纷纷成为南下的大雁,如同当初离开山东那般坚决的离开东北,离开了这片似乎再也无法让人“微微的露出笑容”的土地。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有些人们也渐渐的把那个在平台上被无情扭曲,被异化与践踏的的“东北”当做了所谓的真相。一时间,“东北人”也成为了粗俗与暴力的代名词
然而,松花江依然潺潺流淌,长白山依然巍峨耸立,走向四方的东北游子还是在矢志不渝的向人们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富饶与美丽。来自黑龙江齐齐哈尔的毛不易,则是另一位为“东北民歌”正名的关东游子。这个长相憨厚,却又具有着迷人嗓音的东北小伙儿,依靠着自己的努力,让人们再一次认识到了东北民歌所独有的魅力及其所包含的万种炽热的情感。
无论是《东北摇篮曲》还是《依兰爱情故事》,东北人对于情感的表达始终是这样的纯粹与直白,没有任何煽情的话语,没有任何多余的雕琢,对于生活的热爱却可以表现的如此自然通透。没有一个严冬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希望”这个词——自从先民们踏上“闯关东”的险途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成为了东北人始终如一的信条。老天永远不会辜负有情人的痴痴守望,正如毛不易的那首《东北民谣》中所唱的那样:
塞北残阳是她的红装,
一山松柏做伴娘。
等她的情郎啊衣锦还乡,
今生我只与你成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