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兰陵王入阵曲来源,兰陵王入阵曲传说,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兰陵王入阵曲来源,兰陵王入阵曲传说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兰陵王入阵曲来源,兰陵王入阵曲传说

《兰陵王入阵曲》也叫大面,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歌舞戏。起源于北齐,盛于唐代。是为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舞者表现兰陵王"指麾击刺"的英姿。东传日本,现今属日本雅乐。

为什么,起于我国的兰陵王入阵曲,今属日本雅乐。

据《北齐书》记载,《兰陵王入阵曲》源于河清三年(公元564年)的邙山战役。此战役中兰陵王受命中军将,亲自率领勇士攻入北周包围圈内,使北齐军队军心大震,反败为胜。邙山之战胜利后,北齐皇帝亲自到洛阳犒赏三军,在庆功会上能歌善舞的北齐将士以邙山战役胜仗为背景创作了歌颂兰陵王的舞乐《兰陵王入阵曲》。

《兰陵王入阵曲》伴有吟唱和简单的戏剧表演,风格悲壮浑厚,古朴悠扬,属于军队武乐,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作品之一。后传入民间,流传广泛。

到隋朝时期,被列入宫廷曲目。中唐时期,渐渐娱乐化,失去武乐色彩,成为"软舞"。唐玄宗李隆基认为"非正声",下诏禁演,以后国内渐渐失传。

初唐时歌颂秦王李世民的《秦王破阵曲》即根据《兰陵王入阵曲》改编。

《兰陵王入阵曲》产生之后广为流传。在公元736年至公元752年间由林邑僧人佛哲经中国传入日本,并且很大可能是软舞版本的《兰陵王入阵曲》。道具由策马之鞭变为击鼓之,尺寸也缩短了,导致舞风也发生变异,由相对的“动”变为相对的“静”。在功能方面除了有祈福避凶之功能,还有类似龙王一样的祈雨功能。

公元749年前后,奈良王朝女皇高野姬天皇诏令舞蹈名家尾张滨主在宫中表演后,此舞在日本民间流传更广了,被视为正统的雅乐在日本传承。直到现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仍作为第一个节目表演独舞。

日本古典《舞乐》一书,封面和第一章都是《兰陵王入阵曲》。

1986年,河北省邯郸市兰陵王墓文物人员通过日本专家找回此曲,千年名曲,才重归故里。

大费周张找回来的《兰陵王入阵曲》,它所表现的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兰陵王,高长恭(541年―573年),又名高孝瓘、高肃,祖籍渤海调蓨(今河北省景县),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信息不详,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将领,封爵兰陵王。

兰陵王的父亲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而母亲却连个姓氏也没有,这使得他的身世变得扑朔迷离。

《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

后来又有多部典籍记载兰陵王戴面具出征的纪录。有人推断,后来京剧中出现的“脸谱”,有可能与兰陵王的面具及舞曲《兰陵王入阵曲》有关。

北齐后主高纬是个性格懦弱,与先主比,荒淫有余,残暴稍微好那么一点点,不过排除异己的手段,丝毫不手软。

公元565年的一天,高纬在与兰陵王闲聊,谈到了邙山大捷,颇有人情味地说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颇有心疼兰陵王的意思。兰陵王一听,自己的皇弟这么心疼自己,心下激动,深情地回了一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正是这句表亲近、表忠心的话为他招来了杀身大祸。因为在小心眼的后主高纬看来,家事是我高纬的,不是你兰陵王可以随便说的。开始猜忌拥有兵权的兰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

尽管兰陵王一再低调行事,刻意淡化自己,但终还是躲不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剧宿命。

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皇兄高肃,送来的礼物竟是一杯毒酒。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将毒酒一饮而尽,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乱糟糟的世界,死时年仅30岁。

兰陵王遇害后,也是北齐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四年以后,失去了军事支柱的北齐被宇文邕灭掉,这个被后世称作“禽兽家族”的高氏皇族全部被屠杀,从此北齐国成为了历史的过往云烟。

英雄薄命,生不逢时的兰陵王没能死在战场上,却死在自己兄弟的手中。一代美男,就此陨落。

万幸的是,还有一曲《兰陵王入阵曲》。

更多兰陵王入阵曲来源,兰陵王入阵曲传说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