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兰亭 诗词(兰亭诗词三百首专辑),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兰亭 诗词(兰亭诗词三百首专辑)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兰亭 诗词(兰亭诗词三百首专辑)

本文目录

兰酒诗词?

1、竹町罗千卫,兰莛降两宫。——出自唐·宗楚客《句》

2、兰庭动幽气,竹室生虚白。——出自隋·杨素《山斋独坐赠薛内史》

3、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出自两汉·佚名《孔雀东南飞》

4、兰草自然香,生于大道旁。——出自两汉·佚名《古乐府·兰草自然香》

5、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出自唐·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6、蕙叶垂偏重,兰丛洗转新。——出自唐·张友正《春草凝露》

兰亭集序书法摘抄成七言绝句?

王羲之兰亭序七言古诗

三春启群品,

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

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厓观,

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

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

适我无非新。

【题解】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孙绰、谢安与孙统等四十一人,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境内的兰亭举行了一次 *** ,按古人上巳修禊的习俗,要在三月第一个巴日临水洗濯,去除不祥,诗人们在山水旁,将盛着酒的杯子从曲水上游放出,让它顺着流水漂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畅饮此杯,临流赋诗。今存王羲之的《兰亭诗》共有六首,这是其中之一。

静的诗词句?

1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岳阳楼记》宋·范仲淹

2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五柳先生传》魏晋·陶渊明

3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鸟鸣涧》唐·王维

4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宋·王安石

5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魏晋·王羲之

6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观潮》宋·周密

兰亭集序介绍30字?

《兰亭集序》主旨索隐 赵晋全 一些分析《兰亭集序》的文章,抓住文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断言王羲之批判了庄子虚无主义的人生观,也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是积极地追求人生;也有人认为,《兰亭序集》充满着对人生飘忽无常的感伤,在山水之乐中,乐尽悲来,伤悼生命之短,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蕴含着他对秀美的大自然和人生的深切挚爱。对以上诸说,笔者想阐述自己不同的看法。

激动人心的感伤──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 《兰亭集序》是兰亭 *** 时修禊的记,也是为 *** 赋诗而写的序,是对兰亭集诗中“所以兴怀”内容的阐发。

显然,若依前面之说,兰亭诗中也必然充满着“悲生悯死”的“幽情”,但是兰亭诸诗却是典型的转述道家哲学观的谈玄篇什。请看:“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廖朗无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钧。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猗与二三子,莫非齐所托。

造真探玄根,涉世若过客,前识非所期,虚室是我宅。

远想千载外,何必谢曩昔,相与无相与,形骸自脱落。”

这是王羲之五首《兰亭诗》中的第二首和第三首,其主旨在于以老庄的玄理排遣生命流逝的情怀,恰与序中申斥庄子“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慷慨激烈相反。

这种矛盾的现象提示我们,要评价鉴赏《兰亭集序》的旨意,必须联系《兰亭诗》,诗序合观,在文外诗中下一番工夫,才能充分领会当时名流的心绪,切不可执其一点而论,否则,就文论文,难免偏颇。

有人把这篇《兰亭集序》比作石崇的《金谷诗序》,王羲之对此也很得意,因为它和石崇序中的“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情调相通。

在文人雅集兴会上,王羲之何以发出这种悲凉的感慨?原来,《兰亭集序》中的哀思伤感,是当时的一种社会思潮,是历史积淀下来的生命感喟。

在魏晋人的作品中,沉淀最深的,最普遍、最深挚、最激动人心的便是对时光飘忽和对人生短暂的伤感。

从《古诗十九首》“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到孔融的“人生所有常,但患年岁暮”;从曹植的“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唏。

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自顾非金石,咄昔令心悲”(《赠白马王彪》),到阮籍的“朝为美少年,夕成暮丑老”(《咏怀》),直到陶渊明的“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形影神三首》)。

几乎每一位文士的作品,都透着这种彻入心骨的哀婉情调,承继着东汉末期以来对生命个体短暂、无常的伤感。研讨如何摆脱这种死生之痛已成为当时名士的孜孜以求和一种社会时尚。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这种思潮的产物。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联类古往今来,对“人生价值”和“人生归宿”这两个问题进行思考,并将这种思考上升到哲学高度,加以概括、抽象为人类普遍的理性认识。

因之序文极言“死生之痛”,否定庄子观点,感叹人生“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叹惜“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其目的并非表现心中如何悲伤。诗人之所以感叹惜,是因为人永远无力对抗这伟大的造化(自然)。“有心未能悟,适足缠利害。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兰亭诗》其二)如果“有心”,那就会为利害得失纠缠怨苦,不得安宁。面对暮春烟景,还是不要伤时叹逝吧,还是该逍遥自得,呼朋啸侣,一起来欣赏这大好春光吧。在这大好春光里,与山水相亲,在山水自然之乐中忘怀生死,这就表现了名士们排释死生之痛新途径的高超。 隐逸游乐中的逍遥──死生之惧不入乎胸 魏晋时期人们求得忘却死生之痛的方式大约四种:一是服石导养,企慕神仙不死之术,同时纵情声色,以享乐相对增加生命的长度,二是受庄子“大块荡我以生,自我以死”,把生视为“附赘悬疣”,以“不知生焉知死”的达观,或醉酒,使“死生之惧不入乎胸”,离生忘死,如“竹林七贤”中的刘伶;三是用佛教的“精灵不灭”、“生死轮回”之说蒙蔽自已;四是接受玄学中郭象一派的观点,隐逸山林,并以山林即道,在隐逸山林中求得与自然同化,在流连山水中忘却生死,求得忘情达观。

兰亭集序主要内容50字?

《兰亭集序》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 *** 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更多兰亭 诗词(兰亭诗词三百首专辑)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