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从法学的视角来看,法律翻译指的是在法律制定、法律执行和法律适用环节所涉及的文件翻译和口头翻译活动,是涉外因素在法律运行各个环节中的具体体现。在法律制定、法律执行和法律适用各环节中,如果需要对相关文件进行翻译,译者应当遵循法律翻译的指导原则,以维护法律体系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因此,法学视角下法律翻译的判断标准不是看翻译内容是否与法律有关,而是看翻译文件是否会在法律制定、法律执行和法律适用环节中使用。
根据翻译文本的不同属性,可以对法律翻译进行进一步分类。立法文件的翻译包括对国家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法规、 *** 部门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立法机构颁布的地方性法规的翻译。立法文件的翻译既包括将中国立法文件翻译成外语,亦包括将外国立法文件翻译成中文。司法程序相关文件的翻译,包括各类涉外案件立案、审理、执行等阶段所涉及的司法文件,主要服务于法律适用环节的需求。行政执法程序中相关文件的翻译,主要指中国行政执法机关对在华外国人进行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依据法律法规要求所进行的翻译,主要涉及公安管理、签证等领域。合同、公告等文件是民商事领域单方、双方或多方的意思表示,并依据所适用的法律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以合同为例,虽然合同的起草和签署可能并不与任何法律程序相关,但将来一旦发生争议,合同是争议解决司法程序中的重要基础文件。
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其规范性和普遍性要求法律语言必须准确,虽然语言本身的模糊性不可消除,但翻译的基本原则要求翻译忠于原文。翻译的准确性体现在法律翻译用词必须准确,因为法律语言具有专业性、规范性,即使是同义词语在法律上的应用也有差别。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较之其他社会规范在结构上更严谨,为人们的行为设定了模式、标准或方向。法律的规范性决定了法律翻译语言的规范化,这需要翻译人员不仅具有双语能力,而且对源语和目的语国家的法律制度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尤其是对法律中的专业词汇,如法律术语、法律文书的表述规则等,否则即使译文内容符合原文,但不是规范的法律表达,译文也难以让人信服。
在法律文化差异的影响下,可以采用直译、意译以及增减词汇等方法进行翻译。翻译人员在法律翻译原则的指导下,以法律知识为背景,并结合词汇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以呈现更好的翻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