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文目录一览:
儿童克服恐惧心理的方法有哪些
儿童克服恐惧心理的方法有哪些
帮助儿童克服恐惧的方法:
1、语言解释法
惧怕某事物,常是因为无知,不了解该事物。一旦明白真相,其恐惧便会自然消除。如对雷电的恐惧,教师、家长可向其说明雷电产生的简单道理,从而消除他对雷电的恐惧,并说明不足惧怕的理由,成人此时最好还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的表情。
2、转移注意法
顾名思义,即当看到、听到所怕的事物时,成人可用玩具或语言来分散他的注意力,使其注意力从惧怕对象上转移,从而忘掉恐惧。
3、系统脱敏法
这是一种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国外有位叫琼斯的医生曾治疗过一名患“恐猫症”的男孩。这个小男孩有次被猫吓了一跳,此后见猫就害怕,后来见到凡有毛的东西都感到恐惧。于是,琼斯就采用这种治疗法:他先用兔子做试验,将一兔笼放在离孩子较远的地方,而后用兔子喜爱吃的食物鼓励孩子拿着去步步靠近兔笼。孩子便不知不觉地走到了兔笼前并用手摸了一下兔子。以后,琼斯又用同样的方法消除了这个男孩对猫的恐惧。这就是系统脱敏法。当惧怕无须恐惧的事物时,成人可诱导他接近所怕事物,久而久之,他便会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
4、榜样示范法
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父母要做好榜样。一方面,不要用恐吓类的话语 *** 孩子,如用鬼神、毒蛇、老虎来吓唬孩子,虽然能奏效一时,但在孩子的心灵上却播下了恐惧的种子,是得不偿失的。另一方面,父母要加强孩子行为习惯的指导,以坚毅勇敢的行为影响孩子,培养他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帮助孩子克服恐惧。
在日常生活中,常听一些年轻的父母反映:自己的孩子胆子太小,不敢一个人熄灯睡觉,不敢去接触小狗小猫之类的.小动物,还有的孩子十分害怕打雷闪电等等。这种现象即为心理学上所说的一种恐惧情绪反应。研究表明,恐惧的对象是随年龄增长、经验丰富而改变的。幼童多对动物、陌生的物体或突然失去身体支持等感到恐惧。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大,便对想象中的一些动物、黑暗及有伤害性的威胁感到恐惧;且年龄越大,其主观想象的、预料的危险引起的恐惧越多。
引起幼儿恐惧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熟悉的情境发生意外的变化。在习惯的情境中已形成适应性的知觉模式,有一定的对付方法,而当情境变化时,本已掌握的对付方法就会“失效”,使孩子感到焦虑和不安,从而产生恐惧。
第二,受他人恐惧情绪的感染。在看到、听到别人处于恐惧状态中时,即使自身处境并无任何引起恐惧的因素也会坐立不安,受到感染。如听到恐怖影片中人在惊恐状态下的喊叫,他会感到毛骨悚然。或听到成人讲一些鬼怪故事后,由于无知及大人的消极暗示,其内心也会产生恐惧感。
第三,后天的经验所致。它是通过条件反射产生的,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便是这个道理。幼时如果受到恫吓或遇到的 *** 较强烈,以后即使碰到轻微的 *** 也会产生强烈的反应。如最初被一黑狗咬过,由怕黑狗到怕所有的狗,继而怕所有的四足动物。这是一种泛化的作用。
;
如何帮助孩子缓解恐惧心理
如何帮助孩子缓解恐惧心理
如何帮助孩子缓解恐惧心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心理问题是很重要的,有些孩子会有恐惧心理,这对于日常生活是很不利的,下面分享如何帮助孩子缓解恐惧心理,一起来看下吧。
如何帮助孩子缓解恐惧心理1
每个人都可能有过恐惧的体验,成人大多能从容对待,而对于婴幼儿或学龄前期的孩子来说,有时就会有些困难。因此,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克服恐惧感。儿童恐惧的内容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加会有所不同。
6-10个月的婴儿害怕陌生人。陌生的面孔会使婴儿感到不安。8-12个月的婴儿最怕被遗弃,他们并不明白消失的父母很快会回来。所以这一阶段父母应避免长时间与孩子分开或忽然不辞而别。
2-3岁时,孩子很可能害怕黑暗和蒙上黑布的脸。这时的孩子已能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当这些表情变化消失时,他们就会感到不安。4岁左右的孩子感情特别脆弱,一点不舒服便会大惊小怪。
帮助孩子克服恐惧感的方法
第一、传授科学知识,教孩子正确认识各种自然和生活现象,是一种最好的办法。告诉孩子他所恐惧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比如孩子害怕打雷,就可以告诉孩子雷电是怎样形成的,距离我们有多远,怎样避免雷电的伤害等等,这样就可能减轻或消除孩子对雷电这种自然现象的恐惧。
第二、父母的示范作用对消除孩子的恐惧也非常有帮助。如果妈妈总是对一些事物大惊小怪,表现出畏惧的样子,就会使孩子对那些事物也充满恐惧;如果妈妈鼓励孩子并亲自去尝试一些事情,孩子也会从中得到勇气,打消恐惧。
第三、不要强迫孩子否认或掩饰自己的恐惧感。5-8岁的儿童有时会隐藏自己的恐惧心理,心理学家认为,这时应该安慰孩子,告诉他“很多像你这么大的孩子都会害怕,这很正常。”不要让孩子为此而感到难为情,然后再帮他消除这种恐惧心理,更不能因孩子害怕而讥笑或惩罚他。
第四、尽管儿童产生恐惧感是正常现象,但还是不要让孩子接受过多的不良 *** 。惊吓和恐怖不仅影响孩子睡眠,严重时还会导致精神障碍。因此,不要带太小的孩子去气氛阴郁或有可能产生突然 *** 的场所,如一些惊险 *** 类的游乐场所、火葬场、墓地等。更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让孩子观看充满暴力、血腥及描写妖魔鬼怪的影视作品,以免对孩子产生不良 *** 。
此外,父母还应警惕孩子是否承受过重的精神压力。应确实了解孩子的恐惧感是否与他的年龄相符,是否厌食、厌学、失眠等等,如果有这些反常情况,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这样的孩子有可能需要医生的帮助。
如何帮助孩子缓解恐惧心理2
孩子恐惧心理表现
恐惧反应可表现为惊慌、惊叫,退缩、痛苦、求救,甚至逃避或对抗,这在孩子接受医疗时(如注射药物)表现最为典型。儿童恐惧时可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表现为呼吸加快,心跳增速,表情紧张,瞳孔扩大,手抖,严重者可呈现紧张惊恐状态,面色苍白,肢体软瘫,甚至一时性大小便失禁或精神抑制等。
怎么应对孩子恐惧心理
当幼儿害怕和恐惧时,父母应正确处理。
面对幼儿的恐惧心理,父母的正确应对极为重要,否则,恐惧将会影响幼儿的成长和心理发育。当幼儿太小不会表达时,父母对他们的抚摸和搂抱则是最好的肢体语言。除此,轻声安慰的话语也可以降低幼儿的不良反应;当幼儿学会表达后,父母除了对身体安抚外,还要认真倾听幼儿对恐惧的表述,并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心情,不要一味解释恐惧是不必要的.。另外,父母还应该学会听幼儿说话的弦外之音,以便了解幼儿到底怕什么。如果幼儿的恐惧以属于正常发育范围,父母不必过于担心。不然,父母对幼儿的恐惧表现出过分的焦虑,很可能使他们的恐惧感被强化,日后不易消失。如果幼儿的恐惧属于异常,父母的各种安抚都不能缓解,那么最好及早找专家进行诊治。
注意观察幼儿的异常恐惧。
在对幼儿的恐惧进行分类和诊断时,必须考虑他们所处的发育阶段和行为的严重性。某些恐惧在特定的年龄或发育阶段被认为是正常的,但同样的恐惧出现在一个不同的年龄段,就可能被认定为不正常。比如,分离性焦虑出现在幼儿身上是预期之中的,但若出现在学龄儿童身上就是不正常现象。因此,父母需要密切观察幼儿,如果预期中的恐惧过于严重,以至影响幼儿的适应或发育,则这种恐惧是异常的
害怕或恐惧是有限度的,当对外在,无危险的物体或环境产生极端,持久及适应不良的恐惧时,就成为了恐惧症。幼儿一般在有极端不愉快的经历或创伤之后,才会产生对特定物体或环境的恐惧,如在医院打针的疼痛经验、被狗追咬及意外事故等。除非创伤极为严重或不断被强化,否则这些恐惧会自行消失,不会变为恐怖症。
预防孩子恐惧的方法
一、是不溺爱孩子。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溺爱对儿童心理发展是最有害的。对孩子溺爱的父母往往对孩子过度保护,看见孩子有一点恐惧表现就立即带孩子避开恐惧对象,使孩子失去了许多锻炼勇敢精神的机会。长此下去,对孩子坚强个性的塑造是绝无好处的。被溺爱的孩子大多胆怯,依赖性强,自信心不足,这样,其恐惧的发生率会更高。
二、是对孩子不宜反复无常。有些家长一会儿说孩子应该这样,一会儿又要求孩子那样,孩子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做对做错都挨批评,就会形成行为恐惧的心理。因此,成人对孩子的教育要规范,前后要求要一致,父母双方对孩子的要求也要一致。
三、是父母不可随便对孩子发脾气。孩子对父母过分惧怕,会整日心神不定,看父母脸色行事,怕父母无缘无故发脾气,怕自己无缘无故受罚,以致形成畏畏缩缩的坏习气。四、是不要过分责难孩子。孩子做错了事可有节制地表示气恼,正确运用孩子对做错事的恐惧心理,教育和引导孩子学好,不能过分责难。过分责难会挫伤儿童的自尊心,降低孩子的自信心,甚至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
当孩子害怕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如果孩子遇到害怕的东西或其他,一定不要“说教”他,什么我有什么好怕的啊,不怕不怕,你担心怎么这么小等等,只有知道了孩子为什么害怕,才能找到“症结”,陪他一起克服。
首先要接纳孩子害怕的情绪,让他感受到你在保护他,有了安全感孩子才有可能尝试去接触自己害怕的事物。
如,你可以抱住孩子,告诉他“没关系哦,我在这里陪着你,保护你。”
等孩子镇定下来了,再一步步帮助他卸下心理包袱。
你不妨试试下面这3种办法。
1、把未知变成已知,尝试“系统脱敏”
其实,孩子会害怕多半还是因为对事物缺乏认知和了解。
你要做的就是带着他循序渐进地接触,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叫做“系统脱敏”。
比如孩子不敢玩秋千。
你可以先让他看别的小朋友玩,然后带着他一起去触碰、熟悉秋千。你还可以自己坐上去,身体力行地告诉孩子,它真的很结实。
等到孩子有尝试的意愿了,你可以和他一起坐上去玩,拉住他的小手。多玩几次他就会慢慢放松,直到可以自己独立玩耍。
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慢慢地对事物有“掌控感”,到后面自然就不害怕了。
但一定不要勉强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慢慢来”,一切以孩子的接受程度为准。
2、把孩子害怕的东西,变成游戏的一部分
要问孩子最不排斥的事情是什么,那当然是游戏了。
《游戏力》一书中就写到:游戏可以帮助孩子摆脱无力感,克服恐惧。
没错,比起你讲道理讲得口干舌燥,要是能把孩子害怕的东西变成游戏的一部分,就没那么可怕了。
如果孩子害怕洗头,你就陪他玩一个“停下来”的游戏。
准备好洗头帽和花洒,跟他说:“我们来玩一个叫‘停下来’的游戏吧,妈妈用水轻轻冲你的头发,你觉得不舒服就说‘停下来’好不好?”
一说要玩游戏,孩子肯定容易接受得多。
你冲一下头,他会说“停下来”,这时候你就马上停,陪着他玩一玩洗澡玩具,过一会儿再冲一下……
来回配合几次,孩子就会主动要求你玩这个游戏,因为他想说“停下来”!
把洗头变成玩,孩子就被转移了注意力,不知不觉头就已经洗好了。
你看,只要把孩子代入简单的游戏中,再让他掌握一些主动权,让他勇敢起来也不是那么难。
3、把想象中的事物具体化
如果孩子害怕的是想象出来的事物,像藏在黑暗里的外星人、会吃人的小怪兽,你看不到也抓不住怎么办?
有个好办法就是把它“画出来”。
你可以引导孩子描述出来它具体的样子:“怪兽长什么样呀,妈妈来帮你抓住他!它是不是有很大的嘴巴、很长的牙齿……?”
画出来之后,你再跟孩子说“你看,怪兽已经被妈妈抓住了,在这里哦,我们把它关起来好不好?”
借助孩子的想象力,把他害怕的东西具体描绘出来,有了“实感”之后就能消除恐惧。
每一个大人都曾是孩子,,而每一个孩子都会长成大人。
害怕是我们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情绪了,谁都会有害怕的时候,当孩子说“我害怕”的时候,你一定要站在孩子身边,接纳他们的情绪,并给予积极、正向的回应。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克服恐惧,才会觉得安心,同时,我们才能真正走近孩子、理解他的内心世界。
勇敢固然是一个好品质,但更重要的是你陪伴孩子克服恐惧、变得勇敢的过程。
不要过度保护,但也不要太过急躁,一定跟着孩子的节奏慢慢来。
有空多带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 探索大自然 一起玩游戏啊,了解更多的自然现象和规律,随着他们认知的发展,知识越来越丰富,在面对一些事物时,内心也会多一份勇敢和从容。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