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21年物价上涨指数(2021年物价上涨多少),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21年物价上涨指数(2021年物价上涨多少)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21年物价上涨指数(2021年物价上涨多少)

4月11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3月份的CPI和PPI。下午,各路专家、学者做了很多大同小异的解读。大致的观点是:3月份,受国内多点散发疫情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CPI环比持平,同比涨幅有所扩大。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PPI环比上涨,同比涨幅继续回落。大多数的分析,都是在复制国家统计局高级统计师董莉娟对2022年3月份CPI和PPI数据的解读,仅仅是解构了一下语言结构,显得复制与粘贴比较高级一点。

其实,CPI和PPI数据中隐藏了很多的重要信息,他们不告诉你(或许是他们自己也未捕捉到),让我来告诉你们。

一、CPI和PPI的基本数据

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去年同期上涨1.5%,上涨幅度比2月份放大了0.6个百分点。在3月份1.5%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4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1.1个百分点。

其中,食品价格下降1.5%。食品中,猪肉价格下降41.4%,鲜菜价格上涨17.2%。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2%是CPI同比回升的主要拉动因素。非食品中,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3.5%。3月零售燃油价格有2次上调,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价格分别上涨24.6%、26.9%和27.1%,涨幅均有扩大。

3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8.3%,上涨幅度比上个月收窄了0.5个百分点。PPI仍处高位,主要是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据测算,在3月份8.3%的P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6.8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1.5个百分点。

PPI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0.7%,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9%。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价格上涨的有37个,比上月增加1个。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上涨53.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上涨47.4%,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上涨32.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涨18.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上涨15.7%,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涨9.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上涨8.7%,化学纤维制造业上涨4.5%。

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与上个月比)持平。其中食品价格下降1.2%,食品中的猪肉价格比上月下降9.3%,鸡肉、鸭肉、牛肉、羊肉、水产品和鲜果价格比上月降幅在1.0%—2.3%之间;面粉、食用植物油、鲜菜和鸡蛋价格比上月分别上涨1.7%、0.6%、0.4%和0.3%。工业消费品价格环比上涨1.1%,工业消费品中,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价格比上月分别上涨7.2%、7.8%和6.9%。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上涨1.1%。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4%,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2%。

分类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14.1%,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上涨7.9%,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价格上涨3.7%,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2.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上涨2.5%,化学纤维制造业价格上涨2.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上涨1.8%;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4%,农副食品加工业价格上涨1.2%,纺织服装服饰业价格下降0.3%。

二、3月份CPI和食品价格剔除季节性因素,实际环比上涨0.7%和1.03%

大家看到3月份的CPI与2月份对比的环比涨幅为零,是否觉得物价很稳定?其实这是数据错觉。因为季节性的因素掩盖了物价变化的真实趋势。

国证大数据整理的2018-2022年中国一季度食品价格的季节性变化对CPI的影响图表,很直观地告诉大家,因为3月份是中国农产品大规模上市的月份,每年到了3月份,农产品价格都会季节性下降,又由于我们的恩格尔系数比较高(2021年为29.8%),食品类价格的变化对CPI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历年的3月份的环比CPI,都是下降的。

但大家可以看到,2022年3月份农产品价格下降的幅度,明显小于以往每年3月份的数字,因此,剔除季节性因素,今年3月份的农产品价格,与2月份对比,实际上还是上涨的,因此CPI指数,实际上也是环比上涨的。

利用国家统计局数据库中近10年的1-3月份的食品价格环比数据,我们计算出食品价格的季节性系数。剔除季节性系数后,3月份食品价格实际比2月份环比上涨了1.03%,消费品CPI实际环比上涨0.7%。

为什么我要为大家计算剔除了季节性系数的环比CPI?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客观地判断真实的价格变化趋势。

三、3月份CPI和PPI剪刀差仍高达6.8个百分点,挤压消费品工业利润3千亿元

自去年以来,因为一方面上游资源和能源价格不断攀升,另一方面消费市场消费意愿低迷,消费潜力不足,导致PPI价格大幅度上涨与CPI价格无力攀升同时共存,CPI和PPI的剪刀差不断扩大,到去年十月份达到12个百分点的高峰,之后逐步回落。3月份CPI和PPI剪刀差收窄到6.8个百分点。

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尽管剪刀差有所收窄,但6.8个点的剪刀差,对于消费品生产企业而言,也是对利润极大的挤压。2021年我国消费品工业总产值14.81万亿元,CPI和PPI平均7.8%的剪刀差导致消费品工业增加成本、挤压利润1.16万亿。一季度,预估消费品工业总产值3.89万亿元,CPI和PPI平均7.6%的剪刀差导致消费品工业增加成本、挤压利润2969亿元。

四、与欧美对比,我国CPI涨幅极低,意味着我们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供给冲击与需求收缩的巨大压力

CPI表里面上看是价格变化的结果,实质上是供求关系的体现。在经济高度全球化的时代里,我们的PPI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已经连续12个月站在5%以上的中度通货膨胀的高位,2021年4月份到2022年3月,这12个月的PPI平均同比涨幅高达9.7%,但同时间的CPI上涨幅度仅为1.2%。

面临强烈的上游PPI推动,与国际上其他地区对比,我们的CPI上涨幅度的确非常乏力。3月份,欧元区的CPI上涨了8.3%,美国CPI上涨了8.3%,但我们的CPI上涨幅度只有1.5%,仅为欧元区涨幅的20%,美国涨幅的18%。

这十几个月来,欧美PPI的上涨幅度实际上跟我国差不多。比如,美国2021年4月份到2022年3月,这12个月的PPI平均同比涨幅为8.5%,比我们这段时间PPI的平均涨幅9.7%要低1.2个百分点。但同时间段美国的CPI上涨幅度达到6.2%,而我们这段时间的CPI涨幅仅为1.2%。最近12个月在PPI涨幅比美国高1.2个百分点的前提下,CPI平均涨幅居然比美国低5个百分点,这是什么原因?

一是消费结构不同导致CPI和PPI的剪刀差差异。近十几个月的国际性价格上涨,主要是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领涨,其年涨幅均在两位数以上,比如能源价格,2月份,美国CPI中能源价格同比上涨25.6%,中国燃料类价格上涨了20.2%。但由于中外生活水平导致的能源消费量存在的巨大差别,能源支出在美国消费者支出中占约7.5%,但在中国消费者支出中仅占4.3%。仅此一项,因为能源在消费结构中权重的明细差异,导致我们的CPI比美国少上涨0.65%。

二是消费市场的冷热差异导致PPI对CPI的传导效率差异。2020年疫情之后,虽然全球各国都采取了货币宽松政策来应对疫情对经济的打击。但由于中外采取的货币宽松政策的巨大差异,导致货币宽松对消费能力的拉动效果天壤之别。

欧美等国家普遍采用的是在货币宽松中优先增加 *** 负债,然后利用财政手段给民众和企业直接的现金补助方式来 *** 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我们采取的是传统的仅依靠直接增加市场主体(企业和个人)负债的方式来 *** 消费,以达到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这种方式从理论上讲,因为在中国获取信贷主要还得依靠抵押物,造成了宽松出来的货币主要流向了土地、房产等抵押物充足的 *** 平台、国企和私企中的房地产企业,而消费主体的居民因缺乏抵押品反而难以获得(住房大多已经做了按揭)。

从实际效果上看,疫情期间中国这种独特方式的货币宽松,并未获得预期效果。这个结果就是,欧美等直接发钱的国家消费强劲,抛开非加工食品,3月份欧美的PPI涨幅95%都传导给了CPI。但我们的PPI涨幅,仅有34%传导给了CPI。

不仅是3月份,实际上从2020年开始就如此。从反映消费热度的CPI看,2020年12月,中国同比上涨0.2%,美国上涨了2.3%;2021年12月,中国同比上涨1.5%,美国同比上涨7%;2022年3月,中国同比上涨1.5%,美国同比预估上涨8.3%。

五、输入性通胀因素与5月份后的食品价格回暖叠加,3%的CPI控制目标亦有失控的风险

俄乌冲突等因素推动国际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行,将带动国内石油、有色金属等相关行业价格继续上涨。输入性通胀的因素不可忽视。

Wind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代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CRB商品指数累计上涨27.03%,创1994年以来最大季度涨幅。美银预计,2022年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创下100年来最大涨幅。这将对国内PPI走势产生较大影响。

尽管上年同期PPI基数明显上移,但近期PPI同比涨幅依然居高难下,特别是PPI环比涨幅持续扩大,中小微企业、消费品行业在内的下 *** 业普遍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

虽然面临着供给冲击与需求收缩的巨大压力,但企业承受与消化能力有限,必定有部分PPI涨幅会向CPI传导,按照1季度34%的传导率、全年平均7%的PPI计算,上游价格上涨亦将会推动CPI全年上涨2.1个百分点左右。

另外,食品季节性降价的因素通常在4月份收窄,5月份消失。考虑到食用油价格上涨因素和较大概率的下半年猪肉价格回暖因素,5月份后食品价格亦会大概率回升。

因此,如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3%的CPI控制目标在供给冲击与需求收缩的经济状态下,亦存在失控的风险。

【作者:国证大数据 徐晓伟】

更多21年物价上涨指数(2021年物价上涨多少)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