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拉纳做客,拉尔夫·纳德,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拉纳做客,拉尔夫·纳德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拉纳做客,拉尔夫·纳德

原文来自http://www.pitchfork.com,翻译来自于个人,部分歌词反应引用自网易云

写在前面——来自译者:《NFR!》这张专辑是公认的2019年神专,对本人也可谓意义非凡,它对我来说更像是一部功能性的专辑:能在任何时候让我放松下来。也许是复古美国派情怀的东西都能触动我的神经,我最少两天就会听一次全专,特别是《The greatest》这首歌,文章也对这首歌着墨较重。也很感谢Lana Del Rey,让我的余生里有这张专辑相伴。下面来看看pitchfork给出的评分和乐评。

Pitchfork评分:9.4

在这张优雅而内涵丰富的第五张录音室专辑中,Lana细腻地歌颂了自由主义、变革以及生之形骸。这张专辑也使得她跻身于美利坚最出色的词曲作者之列。

Lana于2017年结束了她在美国国旗前的表演。词曲作者出身的Elizabeth Grant(Lana Del Rey原名),曾站在一个被傲慢主义的苹果派以及蓝色牛仔裤的爱国主义色彩(苹果派,牛仔裤都是一些美国主义的代表物品)充满的舞台上,她的面前,就是摇曳的星条旗背影,如今更喜欢静态屏幕的她,会觉得那样一副旗帜“有点别扭”。 (这句我也没太整明白,背景知识了解有限) 。她的歌如同美式研究中的简式题纲——充满了对爵士乐,女子组合,重金属音乐,摇滚音乐会的知识引用;海明威与菲茨杰拉德 (美国作家) ;金钱,权力,荣耀;过剩和亏损;怀特曼 (美国数学家) ,以及诸如此类的美式学术类代表元素——对一个写歌的女人来说,这些元素宛如一种挑衅。

《NFR!》这张专辑是Lana最深刻的作品,它在我们熟知的美国历史正逐渐被改写的这个时代问世。Norman Rockwell本人在50年间,一直和《Americana》(美国时尚杂志)的宣传者们一起,为每周发行的《Saturday Evening Post》 (《星期六晚邮报》,美国报纸,1969年倒闭) 描绘过去时代美国家庭和乡村生活,以及美国历史主题的插图。他最出色的作品通过一种奇妙的叙事手段,以简约,舒适为宗旨,拟人地描绘了田园牧歌般的美国梦。而Lana却恰到好处地用了一个中间词”f*****”去除了那过时的幻想,这个词汇可能显得有些无礼,但也可以是象征热情。Lana带着一种能让Lou Reed (娄·里德,美国摇滚音乐家,另类摇滚的祖师爷级别人物,被人尊为以反商业为主要精神支柱的地下音乐始祖) 也倍感骄傲的空洞面部表情再现了当年的美国神话,她同时也揭露了那些神话的一些真相。和The Beach Boys (美国乐队,是唯一能与披头士乐队的成就相抗衡的同期主流乐队) 一样,她在追寻美国;和猫王 (美国摇滚天王) 一样,她感到挫败;她也有可能是和鲍勃迪伦(美国流行音乐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一样的“幻术师”,而我们都被她骗了。(鲍勃迪伦曾经被骂为“骗子”。这里用鲍勃迪伦等传奇人物来修饰打雷,说明婊叉真的对打雷评价很高)

Lana是最让我们捉摸不透的明星之一,她也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她是一个曾把自己的作品称为“心理治愈型的功能性音乐”而不是流行音乐的人。但是在《NFR!》中,那种一直在膨胀的复杂性都共同展现出一个母庸置疑的事实——Lana是这个时代美国数一数二的词曲作者。Lana放弃了她早期的大部分冷酷流行风格和迷乱的节奏音乐,转而专注于巴洛克钢琴歌谣以及色彩缤纷的民谣风格。同样由布里尔建筑的精细雕刻、风中的月桂峡谷以及19年的关键字为组成部分——Lana开启了她充满活力的,颇具深度的个人重塑。Lana曾说过:“我是真的相信语言就是魔法的最后一种表现形式”,她还特别地强调了这句话。她那优雅的双关语曾经使她成为“网络情感的守护神”,如今还是在这个世界,她更像是一位新世纪的民谣诗人——她吟唱着爱着的那个酒保先生和破产的男人的故事、吟唱着飞驰的汽车以及所有感官、吟唱着自由、变革以及生之形骸。其中存在的利害关系也从未如此之高。

Jack Antonoff(NFR!的专辑制作人)的作品有时好像很受欢迎,因为它们的质感就如同蹦床或者儿童充气城堡一般。但是现在,他和Lana在极简主义中找到了新的翅膀,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并进行着构思上的放飞自我——由连续的钢琴开场音符引出的开场白“Goddamn, man child”(该死,我的男子汉)真的恰到好处,甚至直接传递出了歌曲核心的情绪——《NFR!》由此实现多变,紧凑的风格以及自我意识的放飞。Mazzy Star (九十年代迷幻音乐代表乐队) 的慵懒,略带Portishead (九十年代另类摇滚乐队) 感觉的悲伤,与Carole King (七十年代美国女歌手,词曲作者,她的《Tapestry》是历史上最畅销的专辑之一) 的《Tapestry》(1971年发行)中那种轻松的pop-rock风,亦或是Joni Mitchell (加拿大女音乐家,画家,诗人,社会观察家)的《For the Roses》(1972年发行) 中那种透彻的柔韧性在这张专辑中被结合到了一起(又拿这么多优秀传奇作品来修饰,婊叉对雷妈评价高的又一体现)。与先前的专辑相比,《NFR!》如同一道墙倒塌了,这张专辑更多地描绘人们现实中的生活而不再是描绘野营般如此亲近自然的生活;更多地刻画人类的复杂性而不只是Lana Del Rey那光辉的人格;与其说是美学,不如说更多地是传递真实。在这张专辑中你到处都可以感受到听觉的空间感,对于歌曲中所有的空灵的和谐感以及影片式的辉煌感来说,更像是Lana独自一人在拥抱着经典的洛杉矶式孤独。(一种电影的处理表现形式)。

Lana歌曲中的那些核心——魅力,古怪,智慧甚至是荒谬,在触及你神经之前都是保存完整的。她在主打歌中趾高气昂地如是说道:“Your poetry is bad and you blame the news“(你写的诗糟透了,但你因此去责怪电视新闻),这首本来就语气直率的歌曲至此也变得更加”野蛮“。在那首叫《Venice Bitch》的九分半中的歌谣中,她如同在峡谷中欢歌的女士一般唱道“fresh out of ****s forever”,加州在Lana心中的地位就如同一个概念性的应许之地(”应许之地“是《圣经》中对迦南这块地方的描述,指”神赐予的“),这块地方烟雾弥漫,一直延申并充满了一场迷幻摇滚歌谣节。她如同甲板上的水手一般咒骂。她一面用着”Catch ya on the flipside”(站在另一个立场)这样的隐语,一面又使用者麻醉剂般的污蔑语。而且,这世上没有第二个能如此称心如意地翻唱Sublime乐队的《Doin’ Time》,并且把原来的雷鬼风转变成如此温和而平静之感的流行歌手了。

最重要的是,《NFR!》是一颗心碎得体无完肤的声音——那是人们试图在爱情的混乱之中挣扎的声音。Lana的伤痛之源即是同理心:对这个摇摇欲坠的世界的同情,对穷困潦倒者的同情,对正在经历思想斗争的爱人的同情。“If he’s a serial killer/Then what’s the worst that can happen to a girl that’s already hurt?”(如果他是一个连环杀手/那么对于一个已经受过伤的女孩来说什么才是最糟糕的呢?),她在《Happiness Is a Butterfly》中如同一个犯罪小说家一般唱道,也就是说那种快乐感是转瞬即逝的,那种感觉是如此折磨人,以至于她要尽可能通过”手术“才能将它除掉。在这些用精心的叙述包装的歌曲中包含着世界陷入男权困境的暗示——沟通的缺乏、情绪的不自然表现、对弱点的恐惧——这些都来自和系统父权制一样的现状的毒害。在那首极为痛苦的《California》中,Lana娓娓道来:“ You don’t have to be stronger than you really are”(你用不着变得比真实的自我更加强大),她也在跌跌撞撞中坦白:“I shouldn’t have done it but I read it in your letter/You said to a friend that you wished you were doing better.“(我本不该那么做,但我在你的信中读到过/你曾对你的一个朋友说你希望做得更好)。她那带有虚弱感的乡村颤音,每一节都在放大,而且直沁人心。

《Mariners Apartment Comlpex》这首歌放射出关于Lana敏感以及她口才的新维度,它是《NFR!》中的一座塔峰,是一部四分钟的关于人生中潜在的罗曼蒂克精神的剧本。但是在它之中那动荡不安而产生的壮丽讲述了Lana Del Rey的故事。“You took my sadness out of context“(你对我的悲伤断章取义)以及“They mistook my kindness for weakness”(他们曲解了我那弱不禁风的善良)这两句大胆地对误解说不。她最初的表达“I ain’t no candle in the wind”(我不会是风中残烛)中引用了Elton John(英国著名流行音乐创作歌手,《Candle in the Wind》是他为纪念戴安娜王妃创作的歌曲)的作品,这个句子是受到玛丽莲梦露以及Janis Joplin(美国蓝调天后)英年早逝的启发而作成的,这是一个曾写下“I wish I was dead.”(我希望我死去)的女人所专享的对于生活的感悟。当她唱道:“I *** ed up , I know that, but Jesus/Can’t a girl just do the best she can ?”(天啊,我知道我糟透了/一个女孩就不能尽她所能吗?)这可能是对她从一开始就必须面对的可笑标准做出的令人震惊的反驳。(之前的那场针对Lana的网络暴力现在看来是性别歧视的可悲行为)。好莱坞作家Eve Babitz曾经写道:“一旦你有了自我,那么别人都仅仅是工厂流水线一般的完美,你可以随意蹂躏这个世界”。Lana的心路历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Mariners Apartment Complex》就是那种让青少年想要演奏钢琴、释放灵魂的歌谣。

Lana缩小了镜头,去寻找她的穹顶。《The greatest》让时间崩塌:在世界尽头的一家酒吧一天的劳作以钢琴声落幕,就像是Lana在一部打字机上敲出了那种时代精神,她的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一种摇滚式的狂热感、沮丧感、还有一句众所周知的“Kokomo”(美国地名,也是一首歌曲的名字,唱被人们用来形容那些脍炙人口、大家都能跟着唱的歌曲)。她的词,如同白色浪潮一般,将一代人的形象放置在灯光下,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L.A. ‘s in flame, it’s a getting hot/Kanye West is blonde and gone/’Life on Mars’ ain’t just a song/Oh,the livestream’s almost on”(洛城置身火焰之中,愈演愈烈/侃爷老气横秋,死板至极/《Life on Mars》(大卫鲍伊的歌曲)不再只是一首歌/生命的河流依旧川流不息)——他们所至之时即为永恒。Lana一如既往地以一个现实主义者的身份来看待处世时的意志消沉,她给我们呈现的,是一间影射我们当代生活方式的安乐屋。

以下歌词,我们把它称为“桃乐丝式的世界末日”:“The culture is lit/I had a ball”(文化之火已经点燃/我愿尽情享乐),她利用狂喜和热情,举着幽默、悲伤、认知的避雷针来面对生活;去面对弄得她筋疲力尽、忠贞不渝的爱情。Lana像一位祷告者,带着信念、无序和有序的矛盾和那迷雾般的嗓音吟唱着每一句歌词,煽动着文明的火花。《The greatest》是流行音乐的殿堂中一颗闪耀的明星,它属于我们这一代,已经完全意识到可能会在世上销声匿迹的一代。在地球走向湮灭之时,我们这一代也在走向早亡。

但是希望之火并未抛弃我们,而Lana为之谱写了一首赞歌。《NFR!》的伟大终章叫做《Hope is a dangerous thing for a woman like me to have-but I have it》.不管半个世纪以前是什么让Joni Mitchell(上文中提到过的加拿大女音乐家)和Leonard Cohen(美国作家,编剧,演员)走到了一起,那种妥协都存在于这首庄重、空灵、精神坚毅、萦绕人心头的歌中。你可以从她那柔和、让人有顺服感的声音中感受到她“不信任任何人”的执念。她反对奢侈的生活态度、同时也矛盾地将枪口对向快乐和忧伤,称自己为“24/7 Sylvia Plath”(美国女诗人,一生都在与抑郁作斗争)。在这缓慢而略带愤怒的叙述中,她首次如此之多地道出她的往事——“spilling my guts with the Bowery bums”(和那些波威酒鬼一同喝得烂醉)来自一次当志愿者的经历,通过“from beyong the grave”那阴阳两隔的方式和“Daddy”玩FaceTime(可能指Otto Plath之死——即上文中Sylvia Plath的丈夫)。之后她清醒地唱道:“Hope is a dangerous thing for a woman with my path”(对于我这样的女人来说,希望这个东西危险异常)。在她阴暗的歌词之中,不容人质疑的一点:人们为了隐忍会埋葬自己的过去。

《NFR!》是Lana Del Rey的封神之作,这些歌曲里面包含幻想、责任、黑暗以及光明,它们是属于2019年的时代缩影,它也为Lana证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也许无法逃避现实,但可以改变自己。Lana根据她自己的经历得出了“在希望中险象环生“的结论,因为她已经“深谙好莱坞的处世之道”。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不管是在袭击还是各种真实发生的事件中,女性鲜有被认真对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个世界亏待女性,而美国社会一边倒的舆论导向也证实了这一点。Lana称她自己为“新时代的弱体制女性”,她见证了“新时代的革命”,但是她的床下,仍然有着“她永远也无法战胜的怪物”。(以上括引号内容均为歌词)让这首关于处世的终焉之曲看起来如此入木三分的是Lana的叙述中所显现的那种显而易见的困难。当她立足于“a gatekeeper carelessly dropping the keys on my nights off”(地狱的守门人粗心将钥匙轻柔地扔进了我的夜晚),这负能量的形象,令她沮丧,最终也夺走了她的希望。但她还是挺了过来。Lana在这些歌曲里使用的那些刺骨的假声,我们也许从未在她的歌曲里听到过,或许她是想将它们用来演绎她最压抑的情感,她用这些假声触及苍穹:“I have it, I have it, I have it.”(那些是我应该拥有的)——她既言出至此,你最好还是相信她。

原文作者:Pitchfork特约主编Jenn Pelly

原文地址:https://pitchfork.com/reviews/albums/lana-del-rey-norman- *** ing-rockwell/

更多拉纳做客,拉尔夫·纳德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