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2014年歌手郝云一首《去大理》,把这个云南的地级市唱成了一个热门旅游目的地。
“是不是对生活不太满意,很久没有笑过又不知为何,既然不快乐又不喜欢这里,不如一路向西去大理”
歌词里的大理成了一个避世的桃花源。
郝云《去大理》MV
谁能想到这个城市曾经也是云南最大的都市,持续了500年的行政中心。
直到公元13世纪,蒙古人攻破大理城云南的中心才渐渐转移到昆明附近。
从那一刻开始,大理那些古老的建筑便只顾着守候苍山洱海与一个古老的民族。
大理的自然和人文景色,《中国少年说》视频截图
也许你见过苍山洱海,在古城的酒吧喝上过一瓶风花雪月。
但你却不一定知道这些故事的起点来自于一个古老民族——白族。
这个民族把传说书写了下来。
在他们那儿风花雪月不再是一瓶冒着气泡的啤酒。
而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
大理苍山,《中国少年说》视频截图
如果你运气好。
像小漾一样能在电视机前“捉住”一个白族姑娘。
她会指着自己的衣服告诉你:
头巾一侧垂下的白穗,飘飘洒洒,代表着终年吹拂着的下关风;
艳丽的绣花头巾,展现了大理四季常开的山茶、杜鹃争奇斗艳的景致,代表着是上关花。
帽顶精心梳理的雪白绒毛,象征巍巍苍山上的皑皑白雪;
弯月形状,就是幽幽洱海边的皎皎皓月。
白族姑娘和她的风花雪月,《中国少年说》视频截图
这个白族姑娘就是上周六登上央视《中国少年说》舞台的赵倩藜。
别看她在台上一袭民族服装打扮,其实她曾经也认为这些都是过时的古董,一点也不酷。
甚至有同学问她:“你们为什么叫白族?是因为皮肤特别白吗?”
她也懒得搭理。
对于自己的民族毫不关心。
生活中的赵倩藜,《中国少年说》视频截图
直到有一次参加一个活动,需要去购买一套民族服装。
赵倩藜找到大理蝴蝶泉边一个叫周城的地方。
本来只是去订做一套衣服,没想到一进到服饰工坊就被迷住了。
工坊里一位老婆婆,手持彩线,只是一搓一捻一拉。
一会儿的功夫一只蝴蝶就在布面上翩翩起舞了。
老婆婆77岁了,70年前随母学艺,一直绣到现在。
40年前,老婆婆的女儿也像老婆婆一样跟着母亲学艺。
可到了孙女这一辈,却不愿意了,一个个都去了大城市打工。
老婆婆和赵倩藜聊到这些,眼神里不自觉的显得有些落寞。
非遗白族刺绣,《中国少年说》视频截图
白族刺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也许真的就消失了。
传统的消失文化的落寞,民族就成了没有根的浮萍。
赵倩藜后来穿上老婆婆手绣的衣服,暗下决心,一定要留住这份世间的美好。
手艺自己不在行,但赵倩藜口才好呀,能讲呀。
她决定把自己身上的这些关于“风花雪月”的传说,还有更多的白族传统讲给更多的人听。
让故事流转,口口相传。
戴上白族头饰的赵倩藜,《中国少年说》视频截图
回到大理,赵倩藜才知道自己并不孤独。
大理古城也在帮她实现这种传承。
因为古城里几乎每座房子都嵌着“三坊一照壁”。
“照壁”原来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平衡风水的墙壁。
在白族人的手中却被刷成雪白,让每个主人都可以在上面直抒胸臆。
其中最经典的就是主人在照壁上的引经据典。
典故与屋主人姓氏相关,可以说是一看照壁,便知姓氏。
如本人姓赵,家族照壁上就题上“琴鹤家声”,说的是北宋赵抃为官清廉的传说。
家族的传承在照壁上不仅只是一个字的勾连,更成了一种优秀品质的“家风”传承。
白族的家族照壁,《中国少年说》视频截图
白族的文化底蕴便这样通过游客的眼睛,被带到了更远的地方。
赵倩藜越来越多的关注自己民族的文化。
白族待客要上“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红糖,桂皮,花椒等佐料放入茶中,酸甜苦辣的人生况味都在这一碗茶里。
过节也必过“三月街”,节日上“霸王鞭”这种传统舞蹈自然也少不了。
赵倩藜就在一步步的了解过程中,慢慢找到自己来自何处。
白族文化也正是经由一代代的身份认同,才被带到更远的时空。
但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并不是每个文明都能如此幸运。
世界五大原创文明之一的玛雅文明,经过三千余年的发展。
有了自己的文字,有了宏伟的金字塔。
但随着时间流逝这颗文明的宝石却尘封在了森林里。
金字塔的周边再也没有人出现,文字也消失殆尽。
如今已被森林吞噬玛雅遗迹,《文明》视频截图
一个文明因为人们的聚散最终消失在历史中。
万幸还有赵倩藜的这样的少年坚守着民族传统,传播着民族礼仪。
白族才牢靠的团结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声声不息!
《中国少年说》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