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2022年,他们践行“四力”,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赛场到神舟飞船发射和回收的现场;从乡村振兴大潮中的山村农户到登顶珠峰的普通牧民;从守边护边数十年的母子到泸定地震中的“汶川哥哥”;从珍贵文物的考古挖掘现场到“一带一路”项目的建设工地……
他们凝固新闻的瞬间,记录历史。
从2023年1月1日起,“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多位新华社摄影记者在2022年的精品力作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他们的作品和讲述,能带给您希望与力量。
飞机落地海口,走出舱门,一股暖湿气流瞬间包裹住全身。不同于北京冬天的干燥冷冽,这里的冬天是潮湿温暖的。
汽车驶离机场,街道两旁的行道树也从常见的杨树、柳树、槐树,换成了椰树。
据说初来海南的人都会好奇,路边椰树上的椰子可曾掉落下来,砸到某个不幸的过路人?
当地的阿公阿婆这时候一定会告诉你:不要瞎担心啦!
那不如拿上一杯椰汁,听听我在海南锻炼一年间经历的故事。
畅想在群星之下
落地海口当晚,我便随着海南分社的报道团队来到了文昌市龙楼镇,准备拍摄次日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发射。
观看和拍摄火箭发射,文昌市龙楼镇的淇水湾海滩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这是一片有着碧海、蓝天、椰树的沙滩,足以满足大多数游客对海南岛的想象。
随着发射时间临近,沙滩上的游客越聚越多。航天爱好者们也化身志愿者,在沙滩上做着公益宣讲。伴随着阵阵海浪,沿着海岸线朝西南方向望去,几公里之外便是高高耸立着的两座火箭发射塔架。
说来惭愧,这次拍摄并不顺利。尽管提早近4个小时就在拍摄点位蹲守,但在火箭发射的前几分钟,热情的观众恰好冲进了我的镜头内,挡在了我和火箭发射塔架之间。时间分秒流逝,抱着十来斤设备的我实在没有办法在平坦的沙滩上重新找到一个足以拍摄的制高点。
最终,我只拍摄到火箭飞入云霄后拉扯出的一长串火箭云,但错过了火箭点火瞬间震撼人心的画面。
↑2022年2月27日11时06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成功将22颗卫星发射升空,创造我国一箭多星新纪录。
2022年,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以及两艘天舟飞船也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升空。从第一次不算成功的拍摄中吸取教训,面对接下来的拍摄任务我便从容了许多。
5月10日凌晨,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我在夜里记录火箭发射时的尾焰。
10月31日下午,梦天实验舱发射升空,我担任拍摄主机位,负责抢发火箭点火瞬间首图。
11月12日上午,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我登上文昌铜鼓岭,从高处见证2022年文昌发射场的收官之战。
↑2022年10月31日15时37分,搭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8分钟后,梦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2年11月12日10时03分,搭载着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六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船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工作,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火箭从点火发射到消失在视野中不过几分钟的时间,但为了这短短的几分钟,摄影记者需要在前期做好大量准备工作。
新华社记者并没有所谓“官方预留”的拍摄机位。想要拍摄到精彩的照片,同样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在发射场附近摸索踩点。山顶、楼顶、稻田、海边,围绕着火箭发射这一拍摄内容,我们会构想不同的拍摄主题,并在实际拍摄前多次尝试。
由于每次火箭发射的时间不同,气温、能见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不能直接套用过往的拍摄参数。要想获得曝光准确、焦点清晰的照片,需要在发射当天提早到达拍摄机位,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多次的曝光测试。有时候,天空中飘来的一片云,也会让我们的拍摄想法前功尽弃。
而身为国家通讯社的记者,拍摄照片仅仅完成了50%的工作,剩下的50%是将稿件以最快的速度传回编辑部。在实际的工作中,火箭发射后大约半个小时内都是常见的网络拥堵期。想要“拼好手速”,就需要在拍摄开始前,对相机的相关参数做好设置,理顺选图、做图和传图等各个环节。
在热带雨林中跋涉
如果问一个游客,除了蓝天、大海、沙滩、椰树,海南还有什么?不知道有几个人的回答会是:热带雨林。
海南省中部有着我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约占海南岛陆域面积的七分之一。2021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设立,是我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之一。这里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更是极度濒危物种海南长臂猿在全球的唯一分布地。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前夕,我与同事一道深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用镜头拍摄下了丰富多样的雨林生物。
置身雨林中,想要拍摄植物是容易的,只要细心观察,总能有所发现。
↑大果榕
↑桫椤
↑海芋
但想要捕捉来去无踪的动物,又没有专业人士的技巧,便只能靠足够的运气和耐心来弥补了。
在深入雨林的那几天时间里,我们在雨林深处的小路上、溪流旁蹲守,先后偶遇了结网的斑络新妇、多彩的鼓蟌。在海南师范大学研究人员的指导下,我还在雨林的瀑布旁拍摄到了小湍蛙的身影。
↑螽斯
↑鼓蟌
↑斑络新妇
↑小湍蛙
但到了雨林,不见见“雨林精灵”海南长臂猿怎么行?
9月,我再赴雨林,前往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希望一睹海南长臂猿的风采。霸王岭下的苗村中,我们清晨4点出发,跟随苗村村民听猿声、寻猿踪。
只是雨林自有其安排,尽管我们摸着黑在山中一深一浅地往上走,但缘分未到,听得猿声,不见猿踪。
山、水、雨林是循环共生的有机统一体。在之后的行程中,我为海南“母亲河”——万泉河的北部源头留了个影。身为一名摄影记者,总算是不虚此行了。
↑这是2022年9月23日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拍摄的万泉河北部源头。
竞技在绿茵场外
那除了大海和雨林,在海南还能看什么?我可能会说:去看球赛啊。
在来到海南之前,我从没想过会有机会磨炼自己体育摄影的能力。而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拍摄和接触最多的,毫无疑问是体育。
4月,我接到拍摄2022年中国足球协会女子超级联赛的任务,正式开始拍摄职业足球比赛。还记得拍摄第一场比赛时,我不知道要准备什么样的镜头,不了解如何最快地将稿件传回编辑部,不明白足球摄影的规定动作和成片的要求,最终手忙脚乱地完成了拍摄。
↑2022年4月7日,武汉车谷江大队球员代陈颖(左)在比赛中射门。
海南岛多变的天气也在这段时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女超联赛的比赛多在下午举行。
午后两点,阳光灼人。但如果在此时放弃防雨装备走向赛场,天空中飘来的乌云便会让人付出代价。
也许上半场比赛还没有结束,一场雷雨便会降临在赛场。而当我终于好不容易在比赛间歇抽出时间为相机和镜头装上雨披,准备一场“雨战”时,乌云又在不远处和我轻声道了别。
此时如果我放下雨披呢?另一个方向的乌云又仿佛在架着胳膊对我说:“担心点,可别不把我当回事儿。”
↑2022年5月1日,武汉车谷江大队球员在进球后庆祝。
↑2022年5月14日,上海农商银行队球员在比赛恢复后回到球场。因雷电天气,本场比赛一度中断。在天气好转后,比赛得以恢复进行。
6月,2022赛季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在海口举行。那时的我已经有了十来场女超联赛的拍摄经验,对拍摄中超联赛跃跃欲试——而这一试,就从盛夏拍到了初冬。
相比于女超联赛,中超联赛的比赛速度更快,强度更大,记者的注意力也要更加集中。
对于不是球迷的人来说,拍摄一场场足球赛似乎是一件枯燥的事情。相似的比赛进度,略有雷同的主题,很难说有什么乐趣。
但每一场比赛的拍摄过程,实际上也是摄影记者挑战自己的赛场。因为每场比赛总会有对不上焦的时刻、走神的瞬间,或是赛前准备不到位的疏忽,也就会想要在新一场的比赛中挑战自己,竭尽全力不遗漏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不错过任何一个赛场新闻点。
如果哪一场比赛我真的挑战成功了,在规定动作之外捕捉到一张张力十足的照片,便足够让我开心一整个晚上。更何况,我还是一个十几年的足球迷。
今天中国男足受到的关注可能已经不如往昔,但赛场上的运动员们仍然在为了胜利不断冲刺着。也许是暗合了这种体育精神,赛场边的我也在一场场的比赛中不断挑战着自己,希望完成对自己的超越。
↑2022年6月12日,山东泰山队球员费莱尼(上)与广州城队姜积弘(下左)在比赛中争抢头球。
↑2022年6月16日,浙江队球员穆谢奎(前)与队友埃沃洛庆祝进球。
↑2022年6月21日,大连人队球员孙国文空中停球。
↑2022年6月25日,浙江队守门员赵博(左)在比赛中扑出山东泰山队球员克雷桑·巴塞洛斯(右前)主罚的点球。
↑2022年8月19日,河北队球员任威(上)在比赛中争顶。
在海南短暂的锻炼期已经结束。我时常在想,自己这一年究竟收获几何?有一天我打开电脑整理图片,看到了电脑中累积的几万张照片;再往下滑动鼠标滚轮,在三沙、三亚、琼中、五指山拍摄的照片悉数映入眼帘。那一刻,我想这一年即使算不上精彩万分,但至少是没有虚度吧。
↑2022年7月23日,船只在三沙市附近海域航行。
↑2022年7月4日,在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农机手在收割水稻。
↑2022年5月13日,学生在红毛希望小学的足球课上练习。
↑2022年9月22日,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打松村,村民在搬运虎奶菇菌包。
策划:兰红光
统筹: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胡智轩
编辑:张岩、郝建伟、周大庆、卢烨